[摘要] 文章從洛陽縣域經濟的現狀出發,分析了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農民增收緩慢、縣鄉財政困難、農村公用事業滯后、縣市環境差異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換成本大等問題,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縣域經濟 農業產業化 制度創新
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扶持力度地不斷加大,作為三農問題的重要依托——縣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縣域經濟是農村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代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鄉村和諧的關鍵。洛陽作為縣域經濟的欠發達地區,如何迅速實現其跨越式發展,已成為當前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十分緊迫的課題。
一、洛陽縣域經濟基本概況
洛陽市轄八縣一市七區,縣域土地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96.4%,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77.1%。“十五”以來,縣域經濟取得了大力發展,總體實力不斷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農業狀況看,“十五”期間,我市的農業和農村工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這一目標,堅持一手抓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做大做強畜牧、中藥材、煙葉、牡丹花卉、林果和優質糧食六大主導產業;一手抓“農村百萬勞動力轉移工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的外部空間,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勢頭。
從工業來看,縣域工業目前已成為洛陽多數縣(市)經濟的主導和支柱產業。為了促進縣域工業的發展,增加縣級財政的收入,近年來洛陽市把重點培育骨干財源企業作為重要舉措。現在,各個縣(市)都有三到五家骨干財源企業,有力支撐了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的發展。
從招商引資的情況看,近年來各個縣都把實行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頭戲。2006年1月~4月,全市共簽訂千萬元以上招商引資合同項目268個,投資總額495億元,合同利用市外資金410億元。其中外資合同項目52個,投資總額11.6億美元,合同外資7.4億美元。
二、洛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盡管洛陽縣域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與其他地區相比,縣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
1.農民增收問題突出
目前,洛陽縣域農業人口占縣域總人口的比例達86.8%。應該說,解決洛陽農民的增收問題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但就整個“十五”期間看,洛陽農民人均實際收入的實際增速則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農民收入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產量沒有明顯增加,且價格持續低迷。一方面農民駕馭市場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弱,生產經營成本無法有效降低。另一方面城市化發展滯后制約了農產品需求量的增長,使農副產品在低水平上徘徊。
2.縣鄉財政困難,農村干部隊伍不穩定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當前大部分縣級財政是吃飯財政。縣級財政困難成為縣級政府最頭疼的問題。而鄉級財政則更為困難,幾乎所有鄉鎮都遇到了財政困難的難題。財政困難突出表現在公益事業無錢投入,辦公經費緊張,工資不能及時發放。這不僅在客觀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致使一些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3.農村公用事業滯后
據對洛陽市縣區123個行政村1230戶農民的貧困監測資料顯示,在605個自然村中有6.6%的村不能接收電視節目,2.3%的村尚未通電,24.3%的自然村未通公路。在被監測的123個行政村中,只有3.3%的村使用節水栽培技術,22%的村有塑料大棚或溫室,3.3%的村沒有衛生室,7.3%的村沒有合格醫生或衛生員,11.4%的村沒有合格接生員。這些情況充分體現了洛陽農村公用事業的嚴重滯后。
4.各縣市環境差別大,經濟發展不平衡
洛陽各縣(市)地域分布、區域環境相差很大,只有一個平原市,有四個丘陵縣,四個深山區縣。目前,首先發展起來的三個縣(市)經濟仍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而其他六個縣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與先進縣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底生產總值最高的三個縣縣均值與其余縣的比例為4∶1,2000年時只有3∶1。從絕對差距看,實力較強的偃師、孟津等三個縣與其它縣由2000年的15億元擴大到2005年的60億元,差距擴大了3倍。人均財政收入比例由2000年的2.55∶1擴大為2005年的3.35∶1。
5.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成本過大,農轉非問題異常突出
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洛陽農業剩余勞動力約有130萬人,剩余率達43.8%。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中還存在如農民工的子女就學入托、醫療衛生保健、職介辦證收費等問題,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成本。同時,農村土地長期承包制形成的生產關系,一方面助長了農民小富即安、安土重遷的小農意識,另一方面又阻礙了土地的自由流轉,農業的有效就業容量難以突破。
6.縣域工業發展緩慢,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不夠
洛陽縣域工業已經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但縣域工業特別是貧困縣工業在綜合實力、增長質量、人均水平上與全市、全省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偏小,增速偏低,在建項目進展緩慢。二是縣域工業主體仍然是中低技術產業,設備老化,技術投入不足。三是非公有制經濟占工業經濟總量的比重低于發達地區,且企業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差,影響了工業經濟的活力。
近年來,洛陽縣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主要是:各縣(市)之間發展不均衡,招商引資潛力需進一步挖掘;開放意識低,同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大環境不夠寬松,吸引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利用外資規模小,尤其是對經濟發展起支撐作用的大項目少,項目質量不高,科技含量高、具有環保功能的項目少;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主要靠政府推動,作為招商引資主體的企業引資積極性不高;缺乏鼓勵政策和激勵措施,對外開放的社會力量沒有真正調動起來。
三、縣域經濟發展對策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鼓勵創新發展。在不違法、不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凡是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的事情,都應放心大膽的去嘗試。尊重人民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鼓勵大膽創新。貧困縣、鄉要振奮精神,學習經驗,找出差距,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尋求、培育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和特色亮點。
2.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
這主要從兩個方面做起:一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目前來看,農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中還是弱勢產業,國家應加大補貼和財政扶持的力度,同時改善農技、植保、農資、金融等部門的職能服務;二是要積極培植龍頭企業,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目前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依托——龍頭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深入研究市場,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積極帶動農戶和基地的標準化生產,創造培育品牌產品和名牌產品。
3.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發展縣域社會服務事業
在發展縣域經濟,培植縣域財源的同時,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格局。適當調減縣級財政體制性上交,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加快財政與稅收政策改革,將財政支出用于滿足人民群眾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公共需要,保證欠發達地區農民能夠享受基本公共服務。
4.實施制度創新,積極推動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為了把剩余的農業勞動力從固著的鄉村土地上解放出來,應大膽進行戶籍、土地承包、就業、教育培訓等制度的創新。同時,相關部門應在投資、就業、勞動保障、經商購房、子女入托上學等方面給予進城農民以平等的待遇。另外,針對目前農村勞動力輸出處于自發狀態的現實情況,應鼓勵組建民間勞務輸出的中介服務機構,以促進勞動力的輸出。
5.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
招商引資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縣域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的助推器,也是解決當地資金短缺的有效融資方式。要進一步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特別是企業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拓寬招商引資領域,增強招商引資效果。尤其是貧困縣鄉要積極加強對招商引資的引導和考核,解決好縣域經濟發展中創業資金不足、競爭力不強問題,努力使外來投資企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6.加快縣域小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縣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快城市化就是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立平等的城鄉關系,把農業剩余勞動力變成城鎮化的原動力,趨利避害,加速實現城鎮化。為此,需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選擇以縣城為中心、推動縣域經濟的城鎮化、工業化。縣城是擴散城市文明的樞紐,洛陽現有縣城規模近半數已接近城市規模10萬人~15萬人的下限,把它們作為城市來發展建設,基礎較為適宜,規模效益也較高。二是以小城鎮為依托,在縣城以外可規劃若干處次級重點鎮支持其發展。有目的的選擇和規劃建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工業重鎮、商貿大鎮、歷史名鎮,使這些小城鎮與縣城一起推動縣域城市化、現代化,促進縣域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廣鈴.寧夏回族自治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6):171~72
[2]傅恒杰.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山東社會科學,2006,(8):61~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