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加入WTO的今天,英語能力在職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志于提高自己英語水平的職場人員一般都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普遍在聽力、口語上能力欠缺,在國際化的商務戰場上,英語實際能力顯得匱乏,阻礙了他們的發展。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重語法閱讀,輕聽說寫作,而職場對員工英語口語能力的要求已經遠遠超越他們的證書本身。“啞巴英語”總是困擾著一批又一批的職場新人。
從語言習得的規律上看,任何一種語言,有聲語言應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而在英語口語中,卻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焦慮心理,害羞心理,自卑心理,深感語言表達能力差,相當一部分人根本不敢開口講英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沒有足夠的自信心,生怕自己一開口說錯,引起別人嘲笑。其次,詞匯量小,想開口說,可又找不到詞語,心里想的不知從哪里說起,更談不上準確。盡管在小學、中學、大學,學了多年英語,經歷了無數次考試,可是用英語交流時仍舊障礙重重,無法進行交流。因此,如何讓自己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后,口語上升到較高水平,這是不少白領人士亟待解決的問題。
語言是傳遞與交流信息的工具,語言首先是有聲語言,所以口語應是第一性的。 可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觀念及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老師在課堂上注重語言結構、詞匯講解,忽略聽說能力的培養,結果學生學的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違背了語言習得的規律。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水平高低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方法問題,一個學與用之間如何連結和轉化的問題。如何使語言學習與應用結合起來,學有所用,學用結合,需要我們認真觀察和思考。
語言學上講,突破英語口語,需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要具備信心(Confidence)
第二,要具備語法知識(Grammar)
第三,要給予時間實練(Time)
下面結合學生口語方面存在的障礙,從這幾方面作一相應分析:
一、突破心理關
口語關的突破,重要的是要消除心理障礙。許多學生與外國人交談之前總有一種畏懼感,在交談中更多的精力被緊張的情緒所控制,余下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在交談上。因此,在聽的過程中本來就不富余的聽力技能就顯得更為緊張和有限,進而加劇了緊張情緒,導致一塌糊涂,什么也不能聽懂。
相比之下,也有這樣一種情形,有些學生詞匯量并不大,可能根本就沒期望自己能聽懂英語,然而在旁聽外國人講話時,借助他僅有的詞匯,有時竟能猜出外國人的講話內容。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因為他沒有心理負擔,抓住幾個詞義通過聯想就能夠做出合理的推斷。
所以,在聽外國人講話時要放松心理,放下包袱。不要總想著外國人要說出一大串難懂的東西;而應把它看作一個普通的人,他要講話,他要用一種符號系統去表達他的思想。我們所要做的是通過它所出示的符號去判斷他要表達什么,這樣,交流則會顯得比較容易,心中掌握的詞匯才能找到用武之地。
以上所說的是“聽”的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說”也是如此。應當注意所學過的語法知識不能成為自己所要表達思想的桎枯,而應成為準確表達思想的工具。要敢于開口,敢于用已掌握的詞匯去表達自己的思想。不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就說短語,短語不會就用單詞。只要外國人能聽懂,目的就算達到了。語法實質上只是起一個邏輯作用,當我們無法羅列詞語去準確表達我們的思想時,就得借助語法去安排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動作、對象、時間、地點、人物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這時,不但不會覺得語法阻礙了我們的表達,反而會覺出它作用之大,更加促使我們挖掘自己的語法知識去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
如果不敢開口,就總也開不了口,口語水平就總也得不到提高。實際上,開口應用與學習提高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語言這東西只靠埋頭苦學,期望有一天能自然過渡到和外國人自由會話的水平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外語是一種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掌握它才會熟能生巧。
二、突破語音關
準確的發音是實現語言交流的必要條件。發音不準,自己說的話自己心里明白,而外國人卻可能聽不懂,再加上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和外國人不同,更會增加外國人的理解難度。
從另一方面來講,自己的發音不準也就很難分辨外國人的發音,給自己的聽力也帶來很大的困難。
要突破語音關,比較有效的途徑是多聽、多說,要聽原版錄音。開始階段可以聽一些簡單的發音材料,隨著聽力水平的提高可聽一些難度深一點的對話或短文。在聽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模仿,模仿人家的發音,模仿人家的語調。
堅持朗讀也是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讀上幾段對話或短文,能將自己的嘴皮子練得更加流利,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專門的語言動作技能,開口成句,出口成章。
三、要突破詞匯關
詞匯是語言的細胞,是保證順利實現交際功能的基礎。職場人員大多學過多年的英語,有一定的詞匯基礎,但由于這些詞匯基本上屬于通用詞匯。這些詞匯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但不能說僅靠這些詞匯就能順利交流。真實情景下的交流,除此之外,還需要一些具體情景下特有的專門詞匯。不用說是專業英語范疇,就是一般會話也需要一些較為具體的、專有性的詞匯。
有人感到詞匯貧乏,就不怕辛苦,拿來詞典背。背大詞典一般來講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那么大精力,只能背小詞典。試想,即使真地把一本小辭典全背過,它又能和實際交流有多大的吻合度呢?因此,應實事求是地、有針對性地、有選擇地記憶一些詞匯,才能在實際交流中使用的效率明顯,事半功倍。
四、突破時間關
具備了信心,掌握了相應的語音、語法知識,要突破口語關是不夠的,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開口講英語。我們知道,要想提高哪方面的技能,就得在哪方面的多練。比如,想提高寫作水平,就得多寫多改。想提高閱讀能力,就得多讀。所以,想提高口語水平,當然必須多說。無論課上課下一有機會就要開口講英語,可有的學生忽略這一環節,結果,有再大的信心,詞匯量再大,語法知識掌握得再準確,不把英語說出口,所學的只能停留在“啞巴”英語的層面上,更談不上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單就口語而言,說難也難,說易也易。說它難,是指許多人學了多年英語,下了不少功夫,借助詞典看點材料還可以,但真正能與外國人說上幾句的還真是不多。相反,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人沒怎么學過英語,但由于工作的關系經常和外國人在一起,時間長了自己就能和外國人說得很熱鬧,如此看來突破口語也不難。在學習過程中,那些勇于開口的人就贏得了機會,口語就得到了提高,而那些人不開口實練的學生永遠會停留在“啞巴”英語的地步。
在一些人眼里,會說英語似乎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能力,而是變成了類似身價和招牌的東西。英語作為一種基本的交流工具,在今后會越來越重要。對于一般公司的職員,再過幾年如果在工作中不會用英語交流,就像現在不會使用電腦的人一樣,會逐漸被淘汰。所以,一方面,要打好語言基礎,多記詞匯、習慣表達法及常用的句式,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要放開思想,鼓足勇氣,大膽張嘴,開始時不要怕出錯,不要考慮句子的時態,總之,不要瞻前顧后,而是把肚子里的詞全抖落出去。有多少,用多少,用的多了就熟練了。之后,再注意語法、修辭、邏輯,力求講一口地道的英語。
參考文獻:
[1]David Nunan.第二語言教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年
[2]Carl James.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中的錯誤:錯誤分析探討. 外語教與研究出版社. 2001年
[3]劉涌泉:應用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年
[4]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