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誠信對于政府而言是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對企業而言,既是一種無形資產,又是一種資源。政府采購誠信大廈建設,離不開各政府采購人和供應商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 政府采購 雙向誠信
在政府采購這個市場中,誠信對于政府而言是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對企業而言,誠信既是一種無形資產,又是一種資源。但政府采購中采購人和供應商不同程度的誠信缺失這一讓人痛心疾首的事實,已經成為阻礙政府采購發展的桎梏。
一、政府采購中的不誠信因素
1.采購人的不誠信不容忽視。現實中,人們的焦點往往集中在供應商的誠信上,而在這背后,政府采購部門直接和隱性失信行為,使得抱有長期參與政府采購美好愿望的供應商“有苦難言”,“愛恨交加”。主要是政府采購人在政府采購合同中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現,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變平等的“貿易主體”身份為“貿易主管”,直接或間接地將政府需求和傾向強加于采購過程。其他諸如招標時隨意抬高或降低準入門檻,在審定供應商資格和選擇中標者方面預留操作空間,在中標后與供應商“二次談判”,壓低價格,附加額外條件,無償增加招標文件中沒有涉及到的服務事項,借口拖延付款等直接或“變相”違約,使嚴重損壞政府形象。
2.供應商的不誠信現象嚴重。供應商的不誠信主要表現為投機行為。為了分享政府消費的“大奶酪”,許多供應商為迎合政府采購需求,置社會道德約束與身外,不惜鋌而走險。如在投標時,向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機構提供虛假材料或假冒他人資質、與采購人、其他供應商或采購代理機構惡意串通、故意夸大產品性能,隱瞞不合乎招標要求的事實。在中標后,提供產品以次充好,以低檔代替高檔,售后服務不能嚴格按照合同進行,故意拖延。有些供應商出于自身利益,采取不正當手段詆毀、排擠其他供應商。這些不誠信的表現,都給政府采購帶來嚴重的后果。
二、政府采購中構建雙向誠信勢在必行
1.政府推行“陽光工程”需要打牢誠信之基。首先,彰顯政府形象需要誠信為先。政府采購人的誠信是政府采購市場誠信的核心與關鍵,它引導、影響著公眾的誠信精神,推動、決定著政府采購的誠信程度。因此,政府首先要遵循誠實守信的基本原則,維護政府誠信形象,增強用戶和公眾對政府采購的信任。其次,凸顯政府采購公平性、公正性需要誠信為本。采購人與供應商之間是完全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政府采購部門及代理人應改變權力本位、官大于民的傳統觀念,做到誠信于民,依法采購、廉潔采購、陽光采購,著力推進政府的誠信建設,
2.供應商鑄造誠信“品質” 是生存和發展之道。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基本準則,也是市場經濟有序運作的基礎。從發展角度講,一個企業只有樹立誠實守信、信譽第一的觀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和發展,這也是眾多供應商的發展理念和不懈追求。從現實角度講,政府對供應商的誠信要求越來越高,供應商要正確處理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沖突,不弄虛作假,不隱瞞欺詐,認真兌現承諾,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只有鑄造企業良好的誠信“品質”,才能使企業得到長遠的效益。
3.構建雙向誠信是解決當前一些棘手問題的必要手段。在目前的政府采購活動中,對供應商和政府采購人串通、向采購人、評標專家或采購代理機構行賄、進行惡意投訴或質疑等這些棘手的問題,執法難度大,依靠采取法律手段難以從根本上予以解決,需要充分發揮“誠信”這一道德的規范作用。同時,對待政府誠信缺失、一些機構和工作人員的言而無信、缺乏責任感、以權謀私的問題的監管,也需要誠信道德建設這一必要手段。
三、對政府采購構建雙向誠信的幾點對策
1.大力加推進誠信體制建設。政府應大力加強誠信的體制建設,首先,政府采購人要轉變觀念,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誠信行為納入法治的軌道,防止行政恣意和濫權行為的發生,避免出現承而無諾和失信于民的現象,保證采購透明度高,采購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其次,對供應商要通過政策循序誘導,使其逐步轉入政府采購誠信建設的良性軌道上來,自覺做到誠信。最后,在體制建立過程中要明確有關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對遵守誠信原則和違反誠信原則的考核和獎懲等做出規定,推進誠信建設。
2.高度重視誠信教育。要重視誠信教育在構建政府采購誠信環境的作用,一方面培養“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要從人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建設方面著手,切實加強對政府采購人員的職業道德、廉政和法制教育。著力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較高的職業素質、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正義感,增強其法紀、政紀和制度觀念,提高依法采購水平和政策水平,努力做到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誠實守信,公正,自警、自愛、自律,樹立政府采購的良好形象。
3.促進誠信網絡發展。政府采購構建雙向誠信,可以基于現代網絡和數據庫技術,逐步形成完整、準確、系統的供應商誠信數據庫,將誠信網絡的建設和使用推向成熟。誠信網絡重點針對供應商在投標、簽約、交貨、質量、價格、技術、安全、環保、工期、工資、支付等方面的承諾與實踐,通過科學的評判體系,對其信用程度進行綜合評定并納入誠信網絡數據庫。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各部門和地區之間的政府采購部門通過網絡互相查詢供應商的誠信記錄,獲得比較客觀的依據。同時避免采購人在采購過程中的違規違法行為,實現政府采購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真正從源頭上防腐。
4.構建誠信監督體系。政府采購雙向誠信的構建需要全面、可靠、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對政府的誠信監督不能單獨依靠監督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政監察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行業監督的作用,不斷完善和發展監督體系,形成對政府部門承諾的監督網絡。監督部門工作人員,必須提高業務素質,增強責任心,從政府采購的資金預算、采購計劃、市場調研、立項、審批、編制標書、發布招標公告、招標、評標、定標、合同簽訂、貨物到位,到安裝運行,要結合群眾、輿論共同予以監督。群眾要勇于向政府直言納諫,媒體監督要堅持實事求是,敢于揭露政府采購活動中的不誠信和由此引發的各種腐敗現象,供應商要善于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
參考文獻:
[1]王朝朝:采購人的誠信精神[J].西部財會2005.05
[2]王鈺:中國政府采購現存問題的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05
[3]馬正紅:論政府采購供應商的誠信建設[J].中國政府采購.2004.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