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農業生態旅游的特點與三峽庫區自身發展的要求出發,闡明了三峽庫區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必然性。通過對制約三峽庫區現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問題的分析,闡釋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為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下階段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 三峽庫區 農業生態旅游 制約瓶頸 路徑
一、發展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的必然性
1.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要求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來推進。2005年12月29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后的第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笆晃濉逼陂g,國家開發銀行250億元、農業發展銀行100億元、農村信用社50億元貸款將用于建設重慶新農村。這些巨額資金的投資項目包括支持修農家樂、建無公害綠色食品批發市場等。巨額資金的投入,有利于農村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為旅游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
2.自然稟賦的要求
三峽庫區地處大巴山、川東、川鄂湘三大褶皺帶交匯處,土地結構復雜,垂直差異明顯,庫區重慶丘陵、山地、平壩面積分別占總幅員面積的21.7%、74%和4.3%。適宜農業耕種的平壩集中分布在山間河谷的低海拔區地帶,多數為三峽水庫淹沒區。除此之外,庫區境內山地災害、氣象災害頻繁。頻繁的自然災害加上過度的砍伐、墾殖,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如移民最多的開縣已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的水土流失四大高強度區之一。大規模的水土流失,以及隨著人口增長,退耕還林的實施、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建設的發展,耕地以平均每年0.42萬km2的速度在減少,土地資源匱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銳。而在現有條件下,發展旅游業無疑可以解決土地與人口的矛盾,按照旅游業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1∶5的比例。則旅游業能為移民提供約20萬個就業崗位,占庫區移民安置的五分之一。
3.農村移民安置的要求
庫區移民問題主要是農村移民問題。安置庫區百萬移民,發展旅游業有利于移民安置和發展經濟。2004年庫區總人口1578.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40.38萬人,占總人口數84.9%,人均耕地僅有0.074km2。庫區人口密度高達271.5人/平方公里,超過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10人/平方公里一倍多,現有耕地中80%以上是坡地,其中坡度在25度到40度的坡耕地占30%,水土流失嚴重,從目前的耕地生產力看,即使三峽工程不淹沒土地,庫區現有耕地也難以容納庫區現有人口。大力發展旅游業,是振興庫區經濟和農村移民安置較理想的出路。同時,旅游資源開發投資相對較少,資金投向靈活、回收期較短,既能解決移民就業安置,也是庫區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手段。
4.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庫區農業總產值中,以糧食為主的種植業占60%以上,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占25%,其他各業所占的比重很小。農村從業人員813.19萬人,農村第二、三產業和外出務工人員527.06萬。庫區縣級單位的市、區、縣2004年農業生產中居前兩位的是:糧食總產量623.3萬噸,肉類總產量95.3萬噸,是一種糧豬型的產業結構,這種產業結構既不符合山區的自然條件的特點,也不利于發揮山區自然資源優勢,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而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投資小,見效快,有利于庫區農業從傳統的糧豬型的產業結構中轉變過來,增加農民收入,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也有利于鄉風村容的建設。
二、制約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因素
1.認識上的偏差
對農業生態旅游本身認識上的不足。農業旅游同傳統的大眾旅游相比,更能凸顯旅游追求休閑、娛樂、放松的本質。傳統大眾旅游,特別是包價旅游因為日程緊而與旅游休閑意味相去甚遠,這是促使農業生態旅游大發展的一個客觀因素。而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促使其發展的因素,在旅游產品的開發、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仍然因襲傳統的大眾旅游模式。不能針對市場上游客的需求變化而做出相應的對策,產品也不能完全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往往只有其形,而無其質。在三峽庫區,從事鄉村旅游經營的主體以及基層管理者對鄉村旅游的理解與鄉村旅游理論的差距太大,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集中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的同質化,附加值低,開發模式粗放,鄉村風貌破壞,環境質量退化,經驗型的經營管理,只看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等方面。這既不利于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又不利于庫區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2.投入上的不足
制約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第二個主要因素在于投入上的不足。這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政府在農業生態旅游投入方面的不足,要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必須要提高在旅游基礎設施上的投入,而現在三峽庫區的縣、鄉一級的公路等級普遍較低,鄉道1.47萬公里,2003年實現了全市鄉鄉通公路,但還有2330個行政村不通公路,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13.3%。不能滿足游客進得來,散得開,離得去的要求。這需要政府加大對公路設施,涉及鄉容鄉貌等設施的投入。第二方面,三峽庫區的農業生態旅游接待上除開少數的農業科技園以外,一般仍然以自發的鄉村旅游接待為主,這種自發的經營和管理,導致鄉村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無規劃和隨意性,同時,自有資金匱乏,導致對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后繼乏力。
3.經營上的問題
由于三峽庫區的農業生態旅游絕大多數是在農戶自發的基礎上開展,故政府在對其監管和服務方面還沒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不利于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加強對農戶的管理,為庫區農業生態旅游提供服務:一是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來監管農戶,比如說就農業生態旅游服務質量標準,接待戶的規模,接待戶的環境衛生質量,污染指標體系等方面加以規定,凡是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整改不過關的則取消其接待資格。二是政府應在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上給予協調。第一是協調好村與村、村與經營戶之間的關系,通過協調,使他們能在相互競爭中持續發展;第二是協調好外來經營者與村或者經營戶的關系,總體上應該以保護當地居民戶的利益為前提。三是應該加強為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做好服務工作,能從政策,財力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扶持和幫助。
4.管理上的缺失
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是在政府提倡,農戶自發經營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規模,但迄今為止,政府并無相關管理條例和服務標準來規范各經營主體。另外一方面也沒相關的機構或部門來協調經營戶與經營戶,村與村在開展農業生態旅游過程中的關系,導致無序競爭,資源浪費,產品趨同等現象。
三、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路徑選擇
1.優化農業生態旅游產品結構
作為三峽庫區的農業生態旅游還處在發展初期,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服務質量不高。在旅游服務產品中,主要提供的還是餐飲、農業土特產、垂釣、采摘、散步、戶外觀光等傳統的并且比較雷同的旅游產品,并且一般是不過夜的一日游。針對這種狀況應該采取以下對策:一是挖掘鄉村傳統文化精髓,保留鄉村傳統建筑模式,比如吊腳樓等,避免建筑采用現代材料裝飾。要保護好鄉村遺留下來的牌坊,風水塔等并加以妥善的修葺。二是組織并開展鄉村節慶活動,開發傳統音樂、舞蹈,如竹枝詞,擺手舞等。三是發掘民間工藝品,讓游客可體驗鄉間傳統的手工制作活動,如從事木工,織染,田間農事活動等。四是增加鄉村活動,除開垂釣,還可開發騎馬觀光或者騎自行車觀光,以及可憑借依傍庫區的有利地位開展水上活動等。五是要增加晚間的娛樂活動,在增加娛樂項目的基礎上,改善住宿條件和衛生條件,滿足人們住宿農家屋這方面的需求,亦相應延長了游客停留的時間,增加了農戶收入。
2.轉變生態旅游經營管理理念
三峽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要保持鄉土性,維護好鄉村的原有風貌,在經營上就要注意“大”與“小”的有機結合?!按蟆笔侵敢罅Πl展農業生態旅游;而“小”則是指農戶經營規模要?。弧按蟆迸c“小”的有機結合,則是指鄉村旅游規劃與經營中,要做大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各村之間既競爭又可以相互聯合推出產品。同時經營戶應主要為當地人所有,各家經營規模小而又有自身特色,以特色吸引游客,以服務留住游客。
3.加強政府服務監督管理職能
由于三峽庫區的農業生態旅游絕大多數是在農戶自發的基礎上開展,故政府在對其監管和服務方面還沒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不利于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加強對農戶的管理,為庫區農業生態旅游提供服務:一是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來監管農戶,比如說就農業生態旅游服務質量標準,接待戶的規模,接待戶的環境衛生質量,污染指標體系等方面加以規定,凡是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整改不過關的則取消其接待資格。二是政府應在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上給予協調。第一是協調好村與村、村與經營戶之間的關系,通過協調,使他們能在相互競爭中持續發展;第二是協調好外來經營者與村或者經營戶的關系,總體上應該以保護當地居民戶的利益為前提。三是應該加強為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做好服務工作,能從政策,財力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扶持和幫助。
4.提高生態旅游經營者的素質
三峽庫區農民的經濟基礎、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等仍然停留在農業文明階段,其觀念、意識的變化不能跟上旅游發展的需求,對農業生態旅游市場需求不敏感。要發展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就要培養經營農戶,提高他們的素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都需要人才,在人才的培養上應該以培養本土人才為基礎。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未來農業生態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問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本地化,只有保持著本地的特色,才能在追新逐異的旅游市場上吸引游客,一旦其特色消失,其吸引力也將消失。而要實現本土化,本地的人才是其基本保證。培養本地人才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實現:一是政府通過和當地高等院校接洽,系統地有組織地讓村干部或者村民進入當地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接受旅游理論,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培訓,盡快培養一批具有領導才能的帶頭人。二是對經營戶進行有針對性的相關旅游經營的技術培訓,比如說衛生、烹飪、禮儀等方面的專項培訓。三是加強庫區各大院校、職校培養旅游專業人才的力度,特別是復合型人才,要讓培養出的人才既是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的人才,又是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煥成:發展鄉村旅游業支援新農村建設[J].旅游學刊,2006,(3)
[2]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