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應定位在先導產業還是支柱產業上,如何通過樹立大文化產業的觀念、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業投資機制、推進城鄉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提高文化產業的文化品位、促進文化產業的對外開放等措施,來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越來越成為企業界和理論界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 文化產業 定位 發展
一、文化產業的特殊性
與一般物質生產的產業比較,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從產品看表現在六個方面:(1)文化產業的產品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一般說來,人們的消費能力越強,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得越多。(2)文化產業產品的生產者,必須是文化人力資本的擁有者,勞動者必須是具有創作才能的個人。生產文化產品中勞動的支付,完全是腦力的支付。(3)文化產業是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在文化產品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此的需求是難以判斷的,投資文化產品是要承擔市場高風險的。創造文化產品,創作者或是靠涌動的創作激情,或是靠對市場需求的理性預期,不可能有明確的消費對象。(4)文化產業的生產極具創造性和個性。文化產品的產生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研究和發明的過程。每一件文化產品之間都具有不可重復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文化產品都極具個性。(5)文化產業的產品創造的是無形資產,積累的是品牌效應。同一產品被拷貝的次數越多,其產生的產值就越高。一個作家、一個演員,其名氣越大,市場需求就越大。(6)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有共生性和融合性。任何一個產業形態,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內涵,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汽車文化等,無一不反映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
文化服務作為一種體現社會契約或經濟契約關系的服務活動,與貨物交易相比,其特殊性也包括六方面:(1)不可儲存和運輸,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同時發生。(2)服務的易逝性,在服務能力不能得完全使用時,就會發生機會損失,如電影院里的空座等。(3)服務的無形性,顧客依賴對服務供給者的認知程度或即時感受。(4)服務的需求決定性,服務不可能計劃生產、是開放系統,受傳遞中需求變化的全面影響。(5)服務的異質性,服務是觀點、概念與感知,服務中顧客與提供服務品供給方的交互性決定了服務的個性化,關注個性化也為服務的變異性創造了機會。(6)服務的即時性,服務生產和消費同時發生,普遍地需要在同時同地完成服務交易,服務提供者與服務消費者如果不在同一場所同時進入服務程序,則服務交易就難以完成。
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特殊性,決定了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注意到其獨特性,必須將這個產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的新興產業,準確地進行市場定位,積極培育和推動其發展。
二、文化產業的市場定位
從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看,它目前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是很小的。1999年,教育文化和廣電行業占全社會就業結構的2.22%,占GDP的2.3%;若剔除教育業,文藝廣電業僅占社會就業結構的0.16%。此外,其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果也不高,在第三產業中僅處于中下水平。據統計,1997年我國文藝廣電業的中間需求率在第三產業內部34個行業中排27位,僅為24.4%,文化產業的順向波及效果不強。文藝廣電業的中間投入率排18位,為51.1%。這表明全國生產文化產品需要的總投入中,有51.1%是中間投入(即文化產業生產過程需要外購的物品和服務),文化產業的逆向波及效果較強。文藝廣電業的影響力為 2.34879,影響力系數為0.98048。影響力系數小于1,表明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水平小于全部產業的平均水平。文藝廣電業的感應度1.21075,感應度系數0.50541,說明文化產業的感應能力低于全部產業的平均水平。由此看來,就全國范圍來說,由于(狹義)文化產業目前在國民經濟中占據比重很小,其前向關聯效果較強,但后向關聯效果較弱,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果在第三產業中處于中下水平,因此尚未具備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條件。盡管如此,文化產業能較多吸收先進技術,代表產業發展方向和保持長期增長而需超前發展,因此有可能成為國民經濟中的先導產業。“十五”期間,在我國一些特大型中心城市,第三產業比重將超過國民經濟的50%,以第三產業為主體、波及第一、第二產業的廣義文化產業群,如能高瞻遠矚地分析社會需求的發展前景,推進技術創新和供給創新,突出加強服務輸出,增大輻射半徑,將有可能成為中心城市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三、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首先,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從提高“五化”入手。一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對非公益性文化領域,要進一步打破壟斷經營,放寬市場準入,引進競爭機制,增加競爭主體,加快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二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程度。積極引進文化資本,引進先進經營管理和服務的理念,引進先進制作技術,提高文化產業的技術含量、知識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提高文化產業的產業化程度。要通過合理劃分文化產業中的競爭性行業和公益性行業,實行不同的運營模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培育實行產業化經營的市場主體,推動贏利性業務走向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社會化程度。建立開放性的創新發展機制。進一步打破市場分割和行業壟斷,加快文化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撐,盡快形成社會化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五是提高文化產業的組織化程度。鼓勵文化產業實行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協作,優化文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中的支柱產業。
其次,推動文化產業的科技進步,造就大批有創造力的文化產業專門人才。有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化的文化人力資本和高科技的制作傳播手段,是文化產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要改進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規范的人才有償轉讓和自由流動機制。允許和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創辦文化企業,或占有企業股份,參與利潤分配,使其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有了優秀人才,才能創造名牌文化產品,才能發揮高新技術的先導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再次,建立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費的市場環境。一要加強對消費者的引導,培養消費者良好的文化品位,不斷提高其消費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水準。二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費的市場拉動機制。形成競爭機制,促進文化產品通過市場選擇優勝劣汰。三要整頓和規范文化市場秩序,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和激發文化原創精神。在文化設施建設、作家、藝術家權利保障、繁榮文藝創作等重要方面,都要盡快建立健全法律,依法辦事,以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市場秩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