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體育的發展與整個社會因素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與經濟的聯系。首先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和交通通訊的發展等社會因素為現代體育的發展提供了總體環境,進而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資本積累模式、新的消費理念和媒體的催化作用,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現代體育真正走上了商業化之路。
[關鍵詞] 現代體育 商業化 社會因素 背景
一、影響體育發展的社會因素
現代體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很重要的原因是人類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和交通通訊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現代體育發展的總體環境。
1.工業化。工業化是指制造業和第二產業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及在制造業和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工業化始于18世紀中葉的英國,當時最先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的是紡織業。紡織機械的誕生帶來了服裝、鞋、皮革制品生產的驚人的變化,同時生產出來的新產品也給體育領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即生產技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體育裝備的質量,而且促進了體育用品的大小、形狀、重量的標準化。縱觀現代體育的發展史,工業革命開始之后,新技術、新材料和最新科技成果運用于體育領域的事例舉不勝舉,如,撐桿跳高的撐桿的變化、球的變化、運動服的變化。以及場地設施的變化和信息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現代體育的發展。
2.城市化。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城市化是伴隨工業化的社會過程。城市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表現為生活豐富而復雜。在城市中,由于人們主要從事的是工業生產,人們勞動和生活的節奏必須與機器運行的節奏一致,時間是按小時、刻、分來計算的,并且要嚴格遵守。這使得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產生緊張感和精神上的疲勞,這意味著城市生活需要用某種方式緩解各種壓力,所以休閑娛樂的必要性也就突顯出來了。也就是說城市化一方面為商業化的觀賞性體育提出了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作為休閑娛樂的前提條件,即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
3.交通和通訊的發展。在18世紀初之前交通手段非常落后,向異地移動的主要形式就是徒步或騎馬。19世紀初,由RobertFulton制造的蒸汽動力船是當時速度最快的運輸手段,但行駛速度只有每小時8公里。鐵路的出現大大加快了運輸速度,也為運動員和觀眾到很遠的地方參加或觀看比賽提供了便利的條件。20世紀發明的內燃機可以說是交通手段的質的變革,汽車本身不僅成為一個體育項目,而且是具有參與需求、休閑時間和經濟能力的人們去滑雪場、海邊、網球場以及比賽現場的有效的交通手段。飛機更是跨越地區移動的高效率的交通工具,為國際性體育比賽的普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9世紀30年代、19世紀40年代發明了電報系統,被形容為“偉大的時間與空間的消滅者”,它是第一個使遠距離點對點傳播成為可能的發明物,是現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先驅。1850年前后通過電信傳送體育消息已很普遍,19世紀電話的發明對報紙和新聞業產生了極大影響,體育新聞開始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此后相繼出現的收音機、電視把體育真正推向了大眾化。尤其在現代社會中,電視與體育建立了共生關系,創造出巨大的利潤。
二、體育商業化的背景因素
眾所周知,大多數的現代體育項目產生于資本主義國家,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率先操縱了體育商品化的過程,使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這一過程中,以合理性為前提的資本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體育逐漸被稱為現代社會中的“搖錢樹”,其表現如下:一是職業體育賽事的觀眾大幅度增加;二是大眾體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時間的增多和城市規模的發展,為以城市為中心的體育的商品化奠定了客觀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這種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新的資本積累模式。體育從個人的角度是一種休閑活動的內容,而在公共領域,卻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和商品化建立了直接的聯系。這意味著體育開始與社會的構成因素、社會規則和社會關系、政治和經濟等發生多層面的復合性關系,逐漸在外在形態分化的過程中,成為無法從單一的角度把握其意義的交叉重疊的社會制度。所以體育以其獨特的文化形態,開始在階級構成和再生產的過程、階級分化,以及在階級系統內的特定職業的地位變化等方面承擔著再生產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2.新的消費理念。在新的消費理念的支配下,人們的消費行為不單純是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像波得里亞所指出的那樣,商品的交換是由賦予商品的意義和價值所決定的,現在的消費不是滿足某種匱乏,而是表現社會地位或差別的行為。在這種大的背景之下,創造出了與體育相關的消費文化,引導和刺激了大眾對體育商品的消費欲望,并在體育大眾化的過程中,使人們消費相應的體育產品。從而,在持續不斷的產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體育的商品化,體育從較為松散的體系向更加組織化、更具競爭性、更加強調合理性的產業形態發展。
3.媒體的催化作用。現代媒體以其特有的功能與現代資本主義的消費理念交織在一起,把現代體育編入到了市場經濟體系之中。傳媒的介入,即促進了體育的大眾化,也為各種利益群體參與、融入體育提供了條件,尤其是商業性和政治性集團牢牢地把握和充分地利用了電視轉播體育賽事的影像表現機會。因此觀眾對體育的喜愛程度反映在對媒體所傳播的體育的關心程度上,媒體在傳播體育的過程中獲取了自身的利益,推進了體育的商品化。時至今日,體育報道已成為各種報紙不可缺少的內容,同時,隨著電視和收音機的普及,體育走向了大眾化和國際化,真正成為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真正實現了體育的商品化。
參考文獻:
[1]龐元正: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理論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18
[2]顧朝林:城市社會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6~17
[3]蔡騏譯月約瑟夫.R.多米尼克著:大眾傳播動力學-數字時代的媒介(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