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論證了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深入的分析,作者認為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場運作原理下新的發展階段,政策性金融是開發性金融的基礎階段,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在某種條件下的融合生成了開發性金融,他們共同構成了現代金融。
[關鍵詞] 開發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 商業性金融 關系
目前,國家正在對我國現有的三家政策性銀行進行改革,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的改革方向是綜合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對于綜合性我們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于什么是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其與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有什么異同可能大家就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弄清二者的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國家的政策性銀行改革順利推進。
一、金融的含義及其分類
對于金融的含義,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美國金融學家格萊尼·馬恩(GlannG.Munn)主編的《銀行業與金融百科全局書》認為金融包括三層含義:從最初的意義說,是指政府通過稅收或發債來籌資并對其收支進行管理,現在專指公共財政(公眾財政);為組建或擴建企業,通過出售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而籌集必要貨幣的行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是指關于貨幣、信用、銀行業務及運作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周道炯、張慶壽主編的《現代實用證券大辭典》中對金融的界定是:金融指貨幣的融通,即貨幣、貨幣流通、信用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如貨幣的發行和回籠,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金銀、外匯和有價證券的買賣,保險信托,國內國際的貨幣支付結算等,其活動如有媒介體作用的為“間接金融”,如當事人之間直接發生的為“直接金融”。胡懷邦博士的《金融發展中的衍生市場研究》一書中認為金融的構成要素包括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金融市場與金融組織、金融調控與管理方式,以及金融交易、金融市場、金融組織、金融管理之間及與經濟活動的相互關系;狹義的金融是指以資金融通和貨幣經營為主的金融活動即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從事金融中介與金融服務,創造和提供金融市場,組織金融活動的主要組織與機構及其以存貸、信用、資本、證券、外匯等金融工具為載體,以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金融組織中心的各種信貸、資本交易、債權與債務轉移等經濟活動;廣義的金融包括一個國家的所有經濟單位、個人、家庭以及政府同貨幣、資本、信用、證券等有關的經濟活動、經濟行為及體現的各種經濟關系。
盡管以上學者對金融的定義不盡相同,有的界定較窄,有的較寬,但他們基本上都包括了貨幣資金的融通,從理論上都可以基本分為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所謂商業性金融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體按照市場的原則所從事的貨幣資金融通活動;所謂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體尤其是政府為了彌補市場的缺陷,即“市場失靈”,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國家作為融資主體運用各種特殊的融資手段和融資渠道、為配合國家特定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而進行的特殊的資金融資行為。通過對金融的含義及其基本分類的分析,政策性金融是與商業性金融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政策性金融是商業性金融市場失靈的條件下產生的。
二、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發展
由于政策性金融天生具有彌補市場的優點,國家開始不斷的組建政策性金融機構,大量的政策性金融進入市場,但是政策性金融在彌補了市場不足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如金融體系發育滯后、經濟結構扭曲、融資制度僵化、運營效率低下、缺乏透明度等等,這些問題我們稱為“政府失靈”。仔細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還是政策性金融缺乏市場的介入,這些問題在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體制國家不是很突出,如美國和英國;在不是十分發達的金融體制國家卻尤為嚴重,如日本,顯然市場的作用對于解決這些問題不容忽視。因此,就有了開發性金融的產生,它融合了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的優點,彌補了“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是改革政策性金融的一個方向。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開發性金融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政策性金融階段。開發性金融作為政府財政的延伸,以財政性手段彌補市場失靈,如目前的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第二階段是制度建設階段,也是機構拉動階段。開發性金融以國家信用參與經濟運行,以自己的市場業績成為有市場活力的主體,推動市場建設和各項制度的完善,以市場的方式實現政府的目標,如國家開發銀行從1998年起通過制度建設推動市場與各項制度的完善,成功地走過政策性金融階段,進入制度建設階段。
第三階段是戰略性開發性金融階段。在這一階段,隨著市場發育的成熟,各類制度不斷完善,國家信用開始與金融運行分離,等到經濟運行完全納入市場的軌道和框架后,開發性金融完成了基礎建設的任務,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經濟運行,在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增強國家競爭力等方面開始發揮自身的作用,例如代表國家向其他國家投資、發行主權債券等等。
綜合分析,可以得出開發性金融是指單一國家或國家聯合體通過建立具有國家信用的金融機構(通常為銀行),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長期信用,同時以建設市場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實現長期經濟增長以及其他政府目標的一種金融形式。它與政策性金融的不同之處是:政策性金融是以優于商業性金融的條件向特定項目提供中長期大額貸款,不追求自身業績,實質是財政撥款的延伸和補充。而開發性金融則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發展,不但可以從事傳統的政策性金融業務,通過市場化經營,其能力和潛力均遠遠大于政策性金融。可以說,開發性金融是傳統政策性金融的繼承和超越。
三、政策性金融是開發性金融的基礎
實踐中,開發性金融從產生之日就肩負著兩項任務,即一方面要從事政策性非盈利業務來彌補‘市場失靈’,另一方面要開展商業性盈利業務來避免‘政府失靈’,使銀行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而這兩項任務中,最主要的還是從事政策性非盈利業務來彌補‘市場失靈’,因為這是國家設立該類金融機構的主要目的,而第二項任務只是為了完成第一項任務才產生的。如國家開發銀行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籌集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大中型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等政策性項目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設,從資金來源上對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進行控制和調節,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是為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等資本性貨物進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理論上,也可以看出政策性金融的基礎性地位。日本學者小濱裕久、小奧英田等人將政策金融定義為為了實現產業政策特定政策目標而采取的金融手段,即為了培育特定的戰略性的產業,在利率、貸款期限、擔保條件等方面予以優惠,并有選擇地提供資金。政策金融并不僅僅是由開發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商業金融機構在政府的干預下為特定產業提供資金。我國學者白欽先認為:“政策性金融是財政與金融,行政性與市場性,宏觀與微觀,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有償與無償的巧妙結合體” 。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政策性金融不僅要考慮政策性性,還要考慮盈利性,要以市場規則經營政策性經營,甚至有學者認為開發性金融就是政策性金融,很少有學者再認為政策性金融不以盈利為目的,顯示了政策性金融的基礎地位。
四、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融合——開發性金融
縱觀開發性金融的含義與主要任務,可以看出開發性金融具有兩個主要特征:
第一,開發性金融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主要執行政策任務。開發性金融的資金一般由國家提供,并擁有國家賦予的發行金融債券的特許權,享有準主權級的國家信用。國家信用是開發性金融機構市場化運作的基礎。這一特征也體現在政策性金融之中,說明政策性金融在向開發性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基本性質保留了下來,并成為了開發性金融的基本特征,是開發性金融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開發性金融運用國家信用籌集資金,在支持項目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制度建設和市場建設,從而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例如,截至到2004年底,國家開發銀行累計發放貸款1.67萬億元,重點支持了長江三峽、京九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一大批重點項目。
第二,開發性金融以市場業績為支柱,以市場路徑實現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是開發性金融的核心內容,也是與政策性金融最重要的區別。開發性金融講求市場業績,以商業性金融的方式運作開展盈利業務,避免“政府失靈”。我國的國家開發銀行將國家信用與機構信用有機的結合起來,以市場業績為支柱,以建設市場來實現政府目標作為運行基礎,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例如,截至到2004年12月31日,國家開發銀行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253億元,信貸資產達到人民幣13786億元,當期本息回收率為99.77%,不良貸款率為1.21%,資本充足率達到10.51%,盈利水平能力不僅居于三大政策性銀行之首,也超過了部分國外的部分政策性金融機構。
因此,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關系可以總結如下: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場的運作原理下的新的發展階段,政策性金融是開發性金融的基礎階段,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在某種條件下的融合生成了開發性金融,他們共同構成了現代金融。
參考文獻:
[1]國家開發銀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課題組:《開發性金融論綱》[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白欽先曲昭光:《各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比較》[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3]白欽先薛譽華:《我國政策性銀行的運行障礙及對策思考》[J].載《財貿經濟》,2001年9期
[4]陳元:《改革的十年、發展的十年——開發性金融理論與實踐的思考》[J].載《求實》,2004年13期
[5]葛紅玲:《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進退取舍——北京及周邊地區生態屏障工程投融資問題》[J].載《經濟論壇》,2004年20期
[6]林建華:《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與發展設想》[J].載《金融研究》,2000年4期
[7]吳懷農:《我國政策性銀行的改革與發展》[J].載《浙江金融》,2004年8期
[8]張洪民:《走出對政策性銀行的認識誤區》[J].載《中國金融》,2003年12期
[9]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三聯書店,1993
[10]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M].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11]J. P. Sabourin ,Remarks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egal and Regulatory Aspects of Financial Stability[J]. Law and Business Review of the Americas, Summer 2002
[12]Blair W. Keefe and Stepbane J. Fournier, Canada Adopts Major Revisions to its Financial Institution Legislation[J].Law and Business Review of the Americas, Winter/Spring 2002
[13]Julian Franks and Oren Sussma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 Restructuring of Small to Medium Size UK Companies[J].Review of Finance,9:65~96.2005
[14]Darius Palia, The Impact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on Bank Charter Value[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3:191~206 ,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