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世界歷史上出現至今仍存的兩種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和公有制具有互補性,表現在:作為人的意識的互補性;作為手段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對我們的改革有啟發作用:要全面看待兩者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對公有制為主體要有科學地認識;私有制將長期存在;公有制經濟與私營經濟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的基礎是“資本”。
[關鍵詞] 公有制 私有制 互補性
在社會主義國家既有公有制也有私有制, 也就是說,在人類社會發展到現階段,公有制私有制不可分,探究其內在的必然性,是處理好二者關系所必須的。尤其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特別國有企業改革至今仍在攻堅,無疑是在公有制私有制關系問題上把握不準。其實公有制經濟也要私有制經營,這才是改革的出路。當然私有制企業也要有公有的成分,其經營狀況才更好。探究它們之間的互補性,應當是經濟哲學的核心內容。
作為世界歷史上出現至今仍存的兩種所有制形式,其客觀現實性是任何人不可改變的。在現實社會中,資本主義國家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國家既有公有制也有私有制, 也就是說,在人類社會發展到現階段,公有制私有制不可分,探究其內在的必然性,是處理好二者關系所必須的。尤其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特別國有企業改革至今仍在攻堅,無疑是在公有制私有制關系問題上把握不準。其實公有制經濟也要私有制經營,這才是改革的出路。當然私有制企業也要有公有的成分,其經營狀況才更好。探究它們之間的互補性,應當是經濟哲學的核心內容。
一、公有制與私有制作為人的意識的互補性
根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公有制與私有制在人類社會中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到人的意識中就有公有意識和私有意識的存在,所以現在的人是公有意識和私有意識的復合體、矛盾體。公有制的存在,決定了人們頭腦中的公有意識,是社會倡導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現實基礎,對個人形成科學的、進步的、積極上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私有制的存在,決定了人們頭腦中的私有意識,導致人形成私有思維、私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于人自身的客觀本能需求,至人的私有意識更加根深蒂固。私有意識是人個體存在的需要,公有意識是人種群存在的需要,兩者在人類社會存在的整個過程中具有互補性。人的兩面性并且現在私有意識是占上風的,這一認識應當是我們思考問題的現實人的基礎,解決任何社會問題都不應該忽視這一點。
二、公有制與私有制作為手段的互補性
根據人類社會基本矛盾規律,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如何做到使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積極作用,是人類長期的課題。就所有制形式來說,公有制、私有制是人類的創造,對生產力的發展都曾經、正在起積極作用,恐怕未來也會如此,就看人類怎么認識并使用,不能貿然的徹底否定公有制、私有制。作為發展生產力的手段,二者的互補性突出。
1.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內在機制的互補性。 公有制經濟適應于大規模經營、高度工業化社會化、全局性整體性的經營行業和部門,對小規模、個體勞動、局部性個體性的經營行業和部門實行公有制,會極大地扼殺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嚴重阻礙經濟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失敗,與經濟上的一大二公有直接關系。非公有制經濟有一種內在的機制,適應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生產力發展,既適應生產力的不發達階段,也適應生產力的發達階段;既適應于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部門和行業,也適應于生產力水平較高的部門和行業。其內在機制包括:一是個體勞動方式的存在是個體私營經濟存在的直接原因。勞動方式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聯系的中間環節,其作用是既為所有制關系培植占有者,又為所有者規定占有對象,勞動方式有大小之別,小規模的就是個體勞動的方式,正是這種以個人或家庭成員為主的個體勞動方式,決定了個體私營經濟的存在。二是非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有天然的內在聯系。市場經濟環境是私營經濟存在的社會基礎,而私營企業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天然素質,因此,非公有制經濟的生存和發展與市場經濟就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就必然存在著非公有制經濟,只有在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才能長久的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市場經濟,只有在非公有制基礎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長久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揮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三是應從產業性質的角度探討所有制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性問題。由于一國生產力的載體是產業,生產力的結構狀況具體表現為一國的產業結構狀況,不同經濟成分在不同產業中的優化配置以實現所有制結構優化和資源配置優化的統一,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前提,就是存在多元的所有者主體;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建立多元的所有制結構,如果社會上不存在多個所有者主體,就沒有相互交換各自所生產的產品的必要,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的市場經濟。
2.實行公有制在社會公平分配、社會責任承擔方面優勢明顯,阻力不大,但在調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潛力方面動力不足。公有制也有兩面性,其負面作用也應看到,由于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國家或集體只能通過人來控制公有財產,而其所有者沒有對財產的實際控制權。在私有觀念主導人的思想的狀態下,一方面,公有財產會成為直接控制者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手段,也助長他們私人欲望的膨脹;另一方面,真正的所有者對公有財產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甚至淪為實際控制者的雇傭者,而實際控制者,甚至比資本家更黑,因為他們扳著不疼的牙,有可能在不可預測的任期內,盡力撈取私利。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而私有制的長處我們也應當看到。私有制下,經濟效益與所有者的利益直接掛鉤,順應了人的需求規律,能充分調動生產資料所有者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其潛力。從社會與個體全面分析,兩者有互補性。“吸收外資也好,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也好,歸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加強公有制經濟。只要我們經濟中公有制占主導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
3.公有制的宏觀效益比較好,私有制的微觀效益比較好,兩者結合整體效益最好。從社會角度看非公有經濟,一方面具有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生產上的盲目性、經營上的投機性、逐利上的自發性、分配上的剝削性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等消極作用而從社會角度看公有經濟,一方面,對經濟發展的負面作用主要是經濟組織內部發展動力不足、出現大鍋飯等;另一方面,能遏制微觀市場主體生產上的盲目性、經營上的投機性、逐利上的自發性、分配上的剝削性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等消極作用。要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益,需要兩種效益共同得到提高。
4.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說,公有制的私營模式、私有制的公營模式應是科學的經營模式。公有制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公有制經濟是需要經營的,而經營者一定是人,而現實的人都是私心占優勢的人,無論誰來經營都不能擺脫這種現實,順應他,對公有經濟實行私營模式,是不錯的選擇,是能發揮公有制的優勢和經營者優勢的最好模式。公有制與私有制不是絕對不可以結合的,事實上,公有制總體上可以體現私人利益,而私有制總體上也可以出現某種形式與程度的公有成分,在公有、私有問題上可能還存在某種中間狀況,對大公來說帶有私的性質,對小私來說又帶有公的性質。股份制是集體每一成員因投入份額不等的資產所形成的共有資產,它兼有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優點而克服了兩者的缺點,是亦公亦私、非公非私的所有制形態
三、探討公有制與私有制互補性的對我國改革思路的啟發
1.在認識上,對私有制,肯定私有制具有積極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它的消極作用。肯定它的消極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否定它的積極作用。避免兩種現象的出現,一種是片面強調私營制的積極作用,主張不加限制,任其發展;另一種是片面強調其消極作用,主張多加限制,暫時利用。
2.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說,應保證公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而所有制結構是一個質的問題,而不是一個量或比重問題。公有制為主體主要表現在:第一,從宏觀上講,就全國和整個國民經濟而言,主要體現在公有制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這種優勢從量上看不是絕對數而是相對數,相對于其他經濟成分來說占優勢,并不要求其在所有行業中占絕對優勢,只要能憑借其主要行業的優勢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起導向作用就可視為公有制為主體。第二,從宏觀上講,公有制為主體,并不排斥在某些行業和某些環節的公有制的非主體地位。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應是導向型。最后,從微觀上講,公有制經濟適當讓出一些地盤,只要不影響其主導作用的發揮,就不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問題時,確實有個質和量的關系問題,但這個量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絕對量,而是相對量,如果單純強調數量,不注重質量,那種沒有質量和效益的數量越多,比重越高,國家背的包袱就越多,越重,這不僅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運動的低效率,而且事實上國家管不了也管不好如此龐大的國有企業,還使政府陷入對數量越來越多的虧損企業的解救的困境中,而且最終會損害公有制。相反,公有制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了,整體控制力和導向作用加強了,其數量和比重減少一些,甚至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超過50%,也不會影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所以,從實際出發,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存在人為的適度問題,而應放手發展按鄧小平指出的生產力標準去衡量客觀社會生產力,堅持凡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經濟成分,包括私營企業,就要堅定不移地快速發展,凡是不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經濟成分,包括公有制經濟,就要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
3.私有制有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等一系列作用,有其長期存在的必然性。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整個制度仍在不斷變革和有活力,我們應當給予重新認識和制定正確的政策,無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其內涵及表現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發生著變化。公有制和私有制沒有天生的好壞之分,它們的好壞只由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當時要求所決定的,適應生產力水平要求的公有制好,不適應生產力水平要求的公有制就不好,反過來也一樣。基于生產力發展要求來說,所有制沒有高級與低級之分,只有適應不適應之分。就同一歷史階段來說,只要不是人為強制,一定的所有制的出現只能服從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因而,所有制,特別是某種性質的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只有適應與不適應之分,而無高級與低級之分。即使有高低之分,也只能以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適應特定的國情和區情為衡量標準。所有制的結構是變動不定的而不是固化的,競爭決定所有制格局的變動,機制不順,缺乏競爭力的所有制形式將在競爭中被淘汰,新的有競爭力的所有制形式將在競爭中被創造,如此交替反復,促進著所有制形式完善并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一定的國情特點的所有制結構。同一所有制具有容它性與排它性特點,各種所有制因其屬性與存在形式不同而各具特點。正確地認識這些特點,對于不同領域重點發展,發揮不同所有制及其優勢有重要指導、操作意義。
4.公有制經濟與私營經濟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二者統一的基礎是“資本”。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私營經濟本來就是資本的運作方式,另一方面公有制經濟也采取了資本運作方式。江澤民認為: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集體資產以資本的形式運營;公有資本是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現形式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私有資本的存在和發展以及公有生產資料采取資本的形式經營都具有必然性,而且,由于國際私有資本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長期性, 公有資本和私有資本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將長期共存,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