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秦皇島港是我國沿海主樞紐港之一和最大的以煤炭、石油運輸為主的能源輸出港,主要為我國“北煤南運”服務,為河北省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服務,為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能源物資對外運輸服務,是中國七大超億噸海港口岸之一。本文在對秦皇島臨港工業經濟發展了解的基礎上,闡述了競爭力較強的區域、交通、環境、港口和資源等幾大因素,并分析了目前發展的契機優勢,對秦皇島臨港工業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秦皇島 臨港工業 優勢分析
秦皇島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南瀕渤海,北依燕山,東臨遼寧,西近京津。處在環渤海經濟區的中間地帶,是華北地區連接東北的要道,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和“三北”地區商品、物資集散地,是全國首批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特別是臨港工業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96億元,比2000年增長94.5%,年均增長14.2%。
一、發展基礎
秦皇島港是我國沿海主樞紐港之一和最大的以煤炭、石油運輸為主的能源輸出港,主要為我國“北煤南運”服務,為河北省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服務,為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能源物資對外運輸服務,是中國七大超億噸海港口岸之一。港口自然條件優越,不凍不淤,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全市港口企業固定資產達到110多億元,經濟效益多年位居全國之首。近年來,對港口功能進行了優化調整,重點在鞏固煤炭物流的基礎上,加快擴張以化肥、糧食、建材、化工產品、水果為主的雜貨物流,加速建設大型散、雜貨集散地。同時緊緊抓住國際物流集裝箱增長較快、天津集裝箱碼頭超負荷運轉的機會,重新制定了集裝箱行業發展規劃,加快港口配套建設,使全市集裝箱吞吐量有了長足的發展。港口交通網絡更加發達,口岸系統進一步完善。目前,秦皇島市有4條國鐵干線,與港口相連,年接卸能力近億噸,其中山海關火車站是全國七大編組站之一。秦皇島海關、出境檢驗檢疫局、海事局、邊防檢查站、船檢局等查驗部門,設施先進,人員素質較高。秦皇島還有為港口服務的外代、外理、外運、外供、各臨港倉儲企業百余家,中央各有關省、市、自治區依托港口從事外貿企業上千家。這些部門也為進一步壯大秦皇島臨港工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條件。隨著河北省外向型經濟和臨港產業帶的發展,秦皇島港必將成為以能源和大宗物資運輸為主、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綜合性港口。
目前,秦皇島支柱產業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4+2的特色產業格局,即糧油食品、機械制造、玻璃建材和金屬壓延四大支柱產業+現代物流和高新技術產業格局。
二、發展優勢
1.交通優勢
秦皇島是京津冀都市圈與東北地區結合部,起著溝通兩大區域經濟發展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處在太平洋西岸中國渤海灣經濟圈中部、東北亞的中心地帶。獨特的區位條件賦予了秦皇島明顯的交通優勢,海陸空交通便利、快捷。現在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基本形成,公路、鐵路、港口運輸四通八達。有以秦皇島港務有限公司為首,以新開河港、山海關船廠碼頭、秦山化工港碼頭、晴綸廠碼頭5個港口為輔的多種類開放的海港口岸。京沈高速公路、102、205國道以及正在建設的京沈高速鐵路客運線橫貫全境,路港銜接,并擁有4C級山海關機場。
2.環境優勢
秦皇島是京津冀區域內唯一的城市區臨海的濱海城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良好。達到二級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95%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大部分符合地表水Ⅱ類標準,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海域環境質量良好,海水水質均達到國家標準。城市區綠地覆蓋率達40%以上,非常適宜人類居住和休閑度假。
3.港口優勢
在京津冀地區64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從北到南依次分布著秦皇島、京唐、天津、黃驊四個大港口。秦皇島港,是我國西煤東運的第一大通道,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輸出港之一,進出口大宗貨類主要有煤炭、原油、散糧、木材、礦石、化肥、水泥、集裝箱等。港口擁有泊位58個,其中10萬噸級以上泊位3個。近年來下水煤炭、出口煤炭均占全國沿海港口的50%左右。是渤海灣4個超億噸大港之一。
4.資源優勢
(1)旅游資源。秦皇島旅游業興起于19世紀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素有“夏都”之稱的北戴河海濱氣候宜人,是中外聞名的旅游避暑勝地;古萬里長城從山海關老龍頭入海,并有保存完好的城防建筑群;青龍祖山景區素有“北國黃山”之稱。旅游已成為秦皇島市的一大產業,現已形成了以海、山、關旅游為主,各具特色的25個旅游景區。據秦皇島2006年2月國民經濟情況公布的數字顯示,2005年全市旅游總收入達69.13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旅游外匯收入8514萬美元,增長10.8%。近年來開發利用大海、海灘、湖泊、溫泉、青山、森林、濕地和特殊的地質地貌等旅游資源,大大地推動了商貿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利用固有資源,開通港口客運,建設主題公園,拓展博物產業,體驗工業旅游,尤其是針對葡萄園、葡萄酒廠的參與性旅游。逐步做到自然景觀旅游與人文景觀旅游、教育旅游、體驗旅游、會展旅游相結合,改變以往那種完全依賴自然安排的季節旅游的局面,平緩淡季旺季的矛盾,提高旅游資源利用率。
(2)農業資源。農村產業、產品結構正在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營、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轉變。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支柱,產品主要以酒葡萄、肉雞、甘薯、板栗、蔬菜、水產品等為重點。全市葡萄栽培與種植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昌黎葡萄酒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原產地域保護的葡萄酒產品,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干紅葡萄酒城之稱。全市葡萄酒年生產能力達10萬噸,其中,華夏干葡萄酒出口量居全國首位。盧龍縣被稱為中國甘薯之鄉;青龍滿族自治縣被稱為中國蘋果之鄉;山海關—中國櫻桃之鄉等。
(3)海洋資源。秦皇島海岸線長126.4公里,20米等深線以內2114平方公里,海域灘涂31.1平方公里.近海海域有9個功能環境區。海洋生物500余種,其中魚類87種,被動物分類學家譽為“活化石”的文昌魚是本區底棲動物的優勢種。
三、發展契機
1.政治機遇
黨的十六大和河北省委六屆三次全會以來,全國及全省上下,都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第一要務,經濟進入了大發展的新時期。各城市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也為此開始了新一輪的激烈競爭。在這種形勢下,秦皇島作為臨港工業城市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責任重大,必須主動迎接挑戰與機遇,以超前的眼光、超常的毅力,深入實施“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發展戰略,不失時機地將發展臨港工業抓住不放,加大力度,縮小差距,早日趕上環渤海發達城市水平。
2.奧運機遇
秦皇島作為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分賽場,為本地的經濟發展必然帶來新的機遇、注入新的活力。由于環境和旅游資源豐富,這一機遇尤其對秦皇島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們可以借助奧運會的東風,大力開發旅游產業。
(1)要抓好旅游項目開發。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與之配合的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擴大、凈化海濱浴場的基礎上,把旅游項目向海上、遠海延伸。包括開辟帆船、帆板等海上運動,海上垂釣、捕魚、潛水、觀光艇、海上游船等參與性較強的項目;二是利用古城的有利條件,復建山海關鼓樓、明清一條街,興建長城碑林、文體中心、會展中心、高爾夫球場等,大力提高城市的載體功能,為開展文化、體育、會議、商務旅游奠定基礎;三是重點搞好包括祖山、長壽山等山地資源的深度開發,努力將秦皇島打造成中國北方濱海旅游休閑圣地。
(2)加強城市間的合作,發揮地勢和交通優勢。積極營造京——承——秦和秦——大——煙兩個旅游黃金線。爭取條件,積極促成高速公路的建設和高速客輪的開通,形成陸上和海上旅游黃金線,為游客提供旅游的方便條件,
(3)建設京津冀都市圈的文化產業基地。一是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借助奧運對文化產業的拉動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二是整合資源,做強做大體育經濟,如,利用我市奧體中心優勢,搞好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賽事活動;大力發展休閑體育健身服務業、體育競技表演業、體育用品市場等體育相關產業等。
3.海洋經濟發展機遇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因為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陸地資源日趨減少,人們正在大規模地尋找新的食物來源,海洋就是人類的一個巨大的食物蛋白庫,因此,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海洋經濟的發展,將成為沿海國家或地區研究開發投入的重要領域,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市地處京津冀區域沿海城市,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海洋資源優勢,抓住機遇,推進全市海洋經濟發展,重點發展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藥和海洋食品等海洋工業。如引進并開發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創造條件,發展海水(苦咸水)淡化產業,以緩解人類缺水這一危機。
4.京津冀一體化機遇
經濟一體化是個多層次的概念,全省經濟一體化的前提是本地區區域內部的經濟一體化、國內經濟一體化又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條件。臨港產業的發展,必然著眼于全球經濟,努力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的影響下,河北省必然以臨港產業的發展為基礎,確立臨港經濟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地位,以增強臨港產業對河北省整體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就要求促進京津冀經濟的一體化進程,既北京、天津以及環繞四周的唐山、保定、秦皇島等城市將逐步形成經濟一體。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編制,將在市場共建、產業分工等各方面出臺有利于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我市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實現本域自身經濟發展時過去難以實現的問題提供了機遇。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強化開放意識,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互動互進,積極參與京津冀經濟區建設,努力形成優勢互補及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嶄新局面。
5.京津冀地區產業向沿海地區轉移的趨勢帶來的機遇
由于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各區域之間的產業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空間轉移,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各地區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是經常關注的問題。這種轉移,不僅各國之間存在,各區域經濟范圍內,如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內部,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各地區發展戰略定位的不同,也存在產業發展的梯次推進。由于京津冀地區發展容量逐步減少,新一輪的產業發展將向空間較大的沿海地區轉移,這也為我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接受京、津經濟輻射,發揮本地區的優勢,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產業切入點,大力發展秦皇島臨港工業。如重點建設糧油食品加工、渤海灣重大裝備及機械制造業、金屬壓延及制造、玻璃制造和深加工、精細化工及石油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物流集散中心和京津地區特色農副產品供應八大基地。
6.貿易服務業開放機遇
首先是港口建設項目對外開放。入世前,港口項目不準外商控股,入世后已經開放。我們應該加大港口建設項目的招商力度,既吸引國內外資本介入港口投資經營,又可以出讓部分國有股權。其次是現代物流業對外開放,包括開發經營國際集裝箱航線,各種物流配送中心等,將給河北口岸物流業發展提供諸多的商機。
參考文獻:
[1]全國大中城市《統計信息資料匯編》.葫蘆島市統計局,2005.7
[2]秦皇島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告及部門資料.200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