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是《教育部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成果
[摘要] 在高職教學中,課程教學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是體現高職教學特點和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環節。本文依據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國際物流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就課程改革應如何體現高職培養目標和能力培養特點做一些探索。
[關鍵詞] 高職物流專業國際物流學教學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當前乃至將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保障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專業教學改革是辦好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關鍵,那么,如何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呢?
一、課程培養目標的改革
本專業培養物流專業知識扎實全面、技能過硬、有組織能力的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能運用現代物流科學技術,從事物流企業管理、物流市場營銷、物流配送、運輸組織、倉儲管理、應用型應用人才。
1.課程培養目標設定的原則
(1)在能力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內容,使課程切實起到能力培養的支撐作用,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能夠滿足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
(2)課程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應當緊密結合。如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本專業學習,掌握從事國內、國際物流理論與實際操作及業務分析的綜合能力,而《國際物流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則應圍繞這個“綜合能力”的訓練來定位,否則就失去了方向性。《國際物流學》課程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處理國際物流中利用信息、報關納稅、運輸、流通加工、營銷等業務的實際操作能力。
(3)課程培養目標的確定應根據學生特點和接受程度,做到因材施教。課程培養目標的確定要強調針對性,針對性是指課程應緊扣專業培養目標,以職業崗位群對知識、能力的需求來確定課程內容。
2.課程體系的改革
傳統的高等學歷教育的課程體系首先強調的是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國際物流學》課程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課,在課程內容上既要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又要注意和相關的專業技能課程相銜接。對此,本文認為應當注意把握以下幾方面原則:一是屬于物流專業課程內容掌握以夠用為度,所謂“夠用”,是指針對講解物流相關基礎理論時夠用;二是針對能力培養目標,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章、節及前后順序,分解成若干模塊,使每一模塊對應一個能力培養目標;三是注意模塊之間的有機結合。
針對上述原則,物流管理專業《國際物流學》課程內容體系設計為如下幾個模塊:
模塊I:基礎知識。教學重點為:國際物流的概念和國際物流系統與國際物流網絡。
模塊Ⅱ:與國際物流相關的國際貿易業務。教學重點為:進出口貿易的程序、進出口合同的履行、國際貿易結算。
模塊Ⅲ:國際物流業務運作(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業務)。教學重點為:進出境檢驗檢疫、進出境貨物的通關、國際貨物的保險等。
模塊Ⅳ:國際物流業務運作(與物流功能相關的業務)。教學重點為:國際商品的采購、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國際貨物運輸等。
模塊V:國際物流管理與服務。教學重點為:國際船舶代理、貨運代理、國際物流信息管理、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
二、 教材內容的改革
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教材改革。國際物流學教材內容應圍繞以掌握概念為基礎,以強化應用為重點,以計算分析為手段的中心內容展開。教學時,應在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的基礎上,引入聯系物流業務實際和有特色的例題、習題和思考題,適當增加實驗程序,并給學生安排一定的上機時間,增加實驗教學課時和案例分析,強化技能訓練,提高動手能力,培養“應用性人才”。為實現這一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我們打破了國際物流學傳統的教學內容由國際物流概述和國際物流業務運作兩大部分簡單組合的原課程體系,將教材的整體框架按國際物流概述、國際物流系統與國際物流網絡、國際物流業務運作和國際物流管理與服務的次序重組,即將國際物流系統與國際物流網絡精編為一篇并置于國際物流概述后,將與國際物流相關的國際貿易業務和國際物流業務運程序中的檢疫檢驗、保險有機結合起來。而將國際物流采購、加工儲存包裝及運輸方式與國際物流的運作功能有機地融為一體,改稱國際物流業務的功能運作,這樣可以使國際物流課程的學習脈絡清晰,重點把握兩條主線:一條是按照國際物流相關的功能展開,一條是按照國際貿易的相關理論體系的內容展開,并且在國際貨物的運輸保險一篇達到緊密結合,從而加強知識的聯系性和科學性,使學生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學方法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分層次教學、項目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1.啟發式教學方法
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對象的不同特點分別采用討論啟發、提問啟發等教學方式。
(1)討論啟發法。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為了使學生對《商檢法》能夠深入理解,在教學中,可布置思考題和組織課堂討論。這些方式既有利于克服學生社會經歷淺的矛盾,又能給學生留下充分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提問啟發法。是指教師在輔導過程中,針對課程的教學目的進行能力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在教學中有針對性進行提問,使學生避免填鴨式地吸收,它具有隨機性的特征,同時又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
2.分層次教學法
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其創新、競爭意識,教師應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為此,可將國際物流學課程劃分為3個模塊組成,即基礎型模塊、應用型模塊和擴展型模塊。基礎型課程內容以專業課“必需、夠用”為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為必修課;應用型課程內容為國際物流學的有關理論在生活及工作實際中的應用,面向70%學生,注重培養其動手能力;擴展型課程內容面向20%學生,分析研究國際物流學理論及應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案例教學法
這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它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通過對案例的閱讀、分析、討論,就有關問題做出判斷和決策,培養學生運用掌握的物流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物流學》的課程中,進出境檢驗檢疫、進出境貨物的通關、國際貨物的運輸保險等章節都非常適合運用案例教學法。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選擇具有啟發性的案例。教學中要精心組織,善于應變,這樣才能確保教學質量。
4.推行項目學習法
項目學習法是一種通過項目來進行教與學的教學方法, 它集中關注某一學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則,旨在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項目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和能力訓練。物流項目學習法要求學生在每次實訓過程中,完成一個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項目,項目學習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規劃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團隊精神,有利于學生畢業時實現“零距離”上崗。
5.應用直觀教學法
在不能實現現場講課的情況下,我們利用課件將物流港口碼頭、機械設備及國際物流園區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加感性認識,使學生將課程與物流實務背景聯系起來,從而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物流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將可交互式的CAI多媒體教學軟件及自作課件運用于課堂教學,可極大減少繁瑣計算的時間,使學生將主要精力用于理解、應用上,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實施啟發、誘導。總之,直觀教學法既可培養學生興趣,又可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
四、考試考核方法改革
傳統的試題內容主要是名詞解釋、選擇、判斷、填空、簡答題等主觀題和客觀題。這些呆板、機械的問題,將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學生導向成一部部背書的機器,最終導致學生厭惡學習,缺乏能力與創新,這種應試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考試環節上必須加以改革。
通過改革考核方法,將考試題型變應為填空、選擇、改錯、計算、案例分析、各種單據制作,考核方式采取半開半閉卷形式,比如單據制作可以先給出實際案例,然后就一些單據的處理、填制以開卷的形式考核。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帶來明顯的沖擊力,學生既有緊迫感,又有陌生感,真正達到了考核目的,同時又提高了對知識、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國際物流學是物流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在教學內容要增加,教學時數要減少的條件下,必須對現行國際物流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考試方法進行改革,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鄭紅友:高職院校的物流教育.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23)
[2]陸其偉:高職物流專業教學問題的探討.教育與職業,2003(21)
[3]何遠成:訂單式生產——高職物流專業教育模式的選擇.物流技術,2005(10)
[4]羅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6)
[6]黃中鼎周艷軍蔡衛衛: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初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3(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