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人為本的的前提是滿足人,即滿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動態變化的。只有研究人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才能做到以人為本。
[關鍵詞]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尊重需要 愛和社會歸屬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
以人為本的就是要滿足人、依靠人、發展人。滿足人就是要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國外對人的需要研究得比我們要好,出其類拔其粹的當屬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這是最基本、最強烈的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方面的需要,還包括對睡眠、氧氣的需要。
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其他的需要就無法談起了。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中國以前幾千年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截止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才基本上解決了中國的溫飽問題。所以在這之前可以說是“民以食為天”的時代。
第二個層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免受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簡單說就是要求生活沒危險,生老病死有保障,要求生活有秩序社會要穩定。
生理需要滿足了,可在晚上在馬路上遭搶劫,下房門被撬值錢的東西都沒了,這樣的社會治安狀況就太不安全了。今天在一個效益非常好的企業上班,可是市場風云突變,不定哪一天企業倒閉工人下崗,按工齡買斷一個月就拿幾百塊錢的最低生活費,沒有失業保險,沒有醫療保險,沒有養老保險。生老病死沒有保障就太不安全了。我們所說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不能再說“民以食為天”了,已經到了“民以安為天”的時代。
第三個層次的需要是愛和社會歸屬需要。就是要與他人親近,建立友情,相互依賴,在自己的團體里求得一席之地,有所歸依。一是友愛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也都希望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并相互關心和照顧。
恩格斯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道德的,當愛情不存在時,離婚就是道德的。當初是火一樣的愛情,可火焰燃燒之后也就變成了灰燼。所以愛需要精神上的升華,不能只是生理上的異性相吸。但即便兩個人心心相印,也不能總是二人世界。人還需要朋友,需要友情。有了朋友有了友情還不夠,人還要屬于一個組織,參加一個團體,有一種社會歸屬感。為什么有的老同志在退二線或退休前后,行為讓人覺得有些古怪呢?就是因為他要離開組織離開團體了。“法輪功”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一定要關注人社會歸屬的需要。
第四個層次的需要就是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對獲得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的愿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則包括威望、承認、接受、關心、地位、名譽和賞識。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參加一個團體之后,若是老被別人欺負,就會失去自信,感覺自己無能,覺得事事不如人,失去獨立性缺乏自由感。若是沒有人認可承認你,沒有人接受你的見解,你任勞任怨干活也得不到任何獎賞,你的心理就會出毛病,就會想:“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企業老板若是不懂這個道理,員工就會說:“太傷自尊了,走咧!”學校老師不懂這個道理,學生就不能得到健康成長。夫妻之間不懂這個道理就會家庭不和,也惹得四鄰不安。黨政領導不懂這個道理,他領導的這個單位部門就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我們不能老用過去老子與兒子那一套。創新工作的時候用否定視角很管用,叫缺點列舉法。但在涉及到和人打交道的時候,要更多地采用肯定視角。要多表揚少批評,要多鼓勵少處罰。
第五個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人的成長、發展、利用潛力的需要,是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
像毛主席這樣雄才大略的人,可以自己去創造條件來自我實現。可對于普通的優秀人才,滿足這方面需要的條件比較多得需要社會來提供。對于好多有某些方面才華的人,你給不給錢無所謂,只要你給他一個展示才能的平臺,給他提供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就可以。所以要為下屬搭建成功的平臺,提供展示其才華的機會。
除了以上五種需要,人還有認知和理解的欲望、還有審美的需求,但這些需求不能放在基本需求層次之中。
這樣,馬斯洛就為我們建造了一個需要的金字塔。五種需要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激勵力量。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在不發達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在同一國家不同時期,人們的需要層次會隨著生產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當低級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其他高一級的需要就要出現了。
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概括了人的需要種類,看到了人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著重研究了需要與個人行為之間的密切關系。盡管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還有待于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把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歷史范疇來加以更加科學的分類和研究。但無論如何,馬斯洛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以人為本的前提就是要滿足人的多層次、多種類、動態變化的需要。也惟其如此,才能做到以人為本。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