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全黨和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然而,近幾年來,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正規金融機構正大規模地從農村地區撤出,農村資金大量地流向城市地區。為了使民間金融更加規范,本文提出兩種發展模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 “三農” 農村金融 民間金融
一、三線運行雙線監管模式
1.模式的內容:三線運行就是指政府、銀行、資金提供者三者之間的相互合作。政府負責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使民間金融具有一定的法律保障;商業銀行負責牽線搭橋,并提供特定的交易場所,進一步發揮其信息優勢和網絡優勢;個人或者企業提供資金。在這個過程當中,借貸雙方要實行嚴格的實名登記制度,以便降低各種風險發生的概率。雙線監管是指政府和銀行聯合起來共同監管借貸雙方的交易活動以及資金的使用和歸還;同時,政府要加強對銀行的監管,避免其尋租行為的發生。這種模式可以簡單的用下圖來表示:
2.模式運行的原理:在這種模式下,我們要充分發揮銀行的中介作用,為借貸雙方牽線搭橋。借款人通過實名登記自己所能提供的以及愿意提供的資金數額,愿意投放的領域,能夠接受的利率區間,要求還款的期限等,銀行通過發達的網絡技術為所有的借款人建立一個龐大的資源庫。而貸款人通過到銀行輸入關鍵字,例如輸入借款用途,借款數額,借款期限,愿意支付的利率水平等,如果與某位借款人的信息相匹配的話,交易便可以成功發生。當然,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信息并不要求必然相符,如果沒有最優選擇,可以進行次優選擇,或者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把幾個數額較小的借款者合并到一起來滿足某個大額貸款者的要求,或者把某個大額貸款人提供的資金分割成小部分來提供給小額貸款需求者,即我們可以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多種方式。
這種模式可以沖破對地域的限制,因為借貸雙方可以在同一家銀行在不同地區的分支機構來辦理所需業務,同一銀行內部是聯網的。當交易發生時,借貸雙方便可以通過網絡簽訂借貸合同(目前國家已經承認電子合同的效力),并且在雙方所在的銀行再次進行實名登記,以便為以后產生糾紛提供法律依據。
這些借貸活動是作為銀行的中間業務,銀行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并依據規定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即可,不需要反映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當中。當然,為了提高資金的回收率以及使用效率, 銀行應該在政府的法律法規指導下,監督貸款的使用并協助貸款的回收,以便形成借貸活動的良性循環。政府法律法規的約束在這里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為了減少違規、違約現象的發生,政府應該制定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措施,以減少違約風險發生的概率。政府在對個人、銀行的違約行為進行監管的同時,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賦予銀行一定的監管職能,使銀行對個人借貸者的監管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這里我們應該注意,由于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所以政府有必要進行合理的干預和引導,但是政府的介入并不是民間金融的最終目標,隨著民間金融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干預一定要注意干預度的問題,防止其成為金融發展的“瓶頸”。
3.模式的優點:這種“三線運行雙線監管”的模式對政府、銀行、資金的供求者都有好處,這里我們簡單提一下。對政府而言,不用再為“地下金融”難治理而大傷腦筋;對銀行而言,既很好地服務了當地百姓,為“三農”發展做出了貢獻,又賺取了中介費;對資金的供求者而言,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盲目,為找不到投資對象而四處奔波,或者提心吊膽地搞地下活動,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雙方的搜尋成本。
二、內源融資市場內部化模式
這種模式要求有新的金融機構的誕生,并且專門是為了“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機構。目前中國的廣大農村存在巨額的民間資金,如何吸納這些資金,又如何充分釋放民間資金的巨大能量,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我們知道,金融資本都具有流動性和趨利性,由于農村缺少投資渠道,所以那些富余的資本不得不跑出農村到發達的地區去追逐利益。其實農村的金融資本未必真想游離出去,只不過是由于農村投資渠道的匱乏使這些資本不得不進行次優選擇。為了解決部分農戶資金有余與農村缺乏投資渠道的矛盾,我們可以嘗試建立“民間銀行”,為民間資本提供一個用武之地,合理引導民間資本的投資傾向,讓這些資本能夠真正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民間金融何時能在中國的農村金融市場登堂入室,這一直以來都是金融學家以及農村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因為他們意識到了社會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確實需要民間金融的大力支持,民間銀行的設立使民間金融更加具體化。
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在目前國有銀行逐漸退出農村的大背景下,沒有一個發達的民間金融體系,就沒有農村經濟增長潛力的充分釋放,如果農村經濟一直處于壓抑狀態下,“三農”問題的解決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便成了一個空想,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城鄉二元化的加劇,因此,政府有義務為農村民間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法律、政策、人才等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援助,呵護并扶植民間金融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馮道星:農村民間金融的現狀及治理[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4):54~56
[2]田鳴:城鄉協調發展中的金融資源配置[J].改革,2006(4):32~3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