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C-D生產函數分析了勞動、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對西藏藏藥產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為了進一步研究影響西藏藏藥產業發展的因素,分別比較了西藏藏藥產業和區內其他五大支柱產業以及青海省藏藥產業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藏藥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藏藥 技術進步 勞動 資本 經濟增長
一、引言
藏藥業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特殊的藥用理論體系、豐富的藥用資源、博深的民族文化內涵,在青藏高原上生根開花,成為祖國民族醫藥業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藏族先輩在幾千年的實踐生活中通過與各種疾病長期斗爭,在吸收并消化包括中醫印度醫學在內的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高原特有的藥用資源,創造了獨特的藏醫、藏藥理論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后,藏醫藏藥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相比于西藏其他幾大支柱產業以及兄弟省份藏藥產業發展情況,西藏藏藥產業雖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規模小且存在不少問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后,西藏自治區明確提出了發展西藏特色經濟,把藏藥的培育和發展作為自治區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這為西藏藏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歷史機遇。
二、西藏藏藥產業的發展現狀
1.藏藥企業生產逐步邁向標準化
截止2002年底,全區共有藏藥生產企業20家。據不完全調查,其中年產值在2000萬元以上的有4家。全區能生產360余種藏成藥,其中有批號的156種。2000年到2003年間,有批號的藥品年產值在2億元左右,無批號藥品年產值在2千萬元~3千萬元左右。有批號藥品的年銷售額達到1億元~2億元左右,無批號藥品的年銷售額達到1千萬元左右。從1997到2000年上半年上繳利稅額達到10194萬元。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各生產廠家嚴格按照GMP的標準進行擴建,所生產的藥品不僅占領了區內藏醫藥市場,而且還能滿足內地600多家各級醫院的醫療用藥,部分新穎名貴藏成藥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均設立銷售網點,部分藥品還遠銷國外。藏藥“坐臺”獲國家專利產品證書。14種藏成藥被列入國家藥典,41種藏藥材、202種藏成藥被列入衛生部部頒標準,13種藏成藥被列入新藥品種,12種藏藥獲得國家中藥品種保護。目前各藏藥生產企業正在加緊進行GMP改造、申請認證準備。截至2004年7月底,西藏共有10家藏藥企業和6家生產企業分別通過國家GMP認證和專家現場檢查。藏藥的生產和管理正逐步步入規范化,整體發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藏藥企業組織形式多樣化
為了適應企業經營市場化的需要,使藏藥產業走出困境,九五期間西藏自治區開始加快對傳統藏藥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一批以諾迪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藥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藥集團西藏林芝奇正藏藥廠等規模較大的現代企業,其產品主要面向區外的國內、國際市場。這些企業的成功改制為解決傳統企業存在的組織形式單一、營銷滯后、投融資困難等問題提供了途徑,為藏藥產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奇正藏藥集團下屬的西藏林芝奇正藏藥廠,該廠于1995年成立,注冊資本4000萬元。1997年末,總資產達到14500萬元,員工385人。該廠是奇正集團投資西藏的光彩項目,以研究和生產高科技生化制品、現代劑型的藏藥、保健品為主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創辦以來,累計銷售收入逾億元,上繳稅收720萬元,實現凈利潤3800多萬元。1995年、1996年、1997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63%、29.11%、29.04%。1997年,稅后利潤達2000多萬元,上繳稅金520萬元。截止2003年,西藏林芝奇正藏藥廠累計納稅達1.17億。由此可見,新的藏藥企業組織形式已經形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與示范作用。
3.企業經營方式發生轉變
以前由于地理條件惡劣,交通不便,藏藥的生產和使用局限于西藏本土,加之企業因規模小,效益差,自然放松了產品宣傳和營銷管理,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不強,這就導致了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提不上去、營銷渠道單一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而實際上,藏藥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認同程度。
近幾年藏藥在內地的推廣與銷售,都有明顯的發展與進步,藏藥從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走下來,通過自身的不斷積累,在整個醫藥領域有著比較廣泛的前景,無論是高原藥力的神秘,還是人們對于藏藥的介入與了解,都有了長足的認識,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藏藥已經逐步在消費者的心中有了好奇與向往。環境的進一步寬松,醫藥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大大提升了藏藥的發展潛力??傮w上看,藏藥企業的經營方式開始轉變,以前的“自采、自制、自用”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涌現,一些企業已在全國的諸多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部分名牌、拳頭產品開始走向國內、國際市場。
三、各投入要素對西藏藏藥產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1.C—D生產函數
C-D生產函數是20世紀后期,由美國經濟學家P.H.Douglass與數學家C.W.Cobb合作,根據美國的制造業統計資料,為解釋從20世紀初以來美國國民收入中工資所占份額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現象,作為一種經驗假說提出來的。該生產函數在建立經濟預測模型,以及衡量技術進步、各投入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設Y為生產中的產出,K和L分別為生產中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則Y和K、L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下列函數形式:
式中,A為技術常數,為資金投入的產量彈性,為勞動投入的產量彈性。即資金(勞動)投入增加1%,產量將增加%(%)。產出彈性合計+>1,表示為規模收益遞增的生產; +〈1,表示為規模收益遞減的生產;,表示為規模收益不變的生產。A 、、均為待估參數。從統計擬合、估計方法和廣泛的適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對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利用C-D生產函數較好。
2.藏藥產業經濟增長計量模型的建立
根據C-D生產函數,投入量和產出量之間呈對數線性關系,因此建立西藏藏藥產業經濟增長計量經濟模型如下:
其中:Y指藏藥產業的產值;K為藏藥產業固定資產投資;L為藏藥產業在職職工人數;A為科技進步水平。為藏藥產出對資本的彈性系數,反映的是產出增加同資本數量增長變動關系,為藏藥產出對勞動的彈性系數,即產出的增長同勞動力數量增長變動關系, 為隨機擾動項。
3.樣本口徑的說明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研究的樣本數據以西藏自治區統計年鑒為依據。同時為減小量綱的影響,強化指標間的接近性及可比性,對數據進行了歸一化處理。具體的樣本指標如表1。
表1樣本數據口徑的說明
4.模型參數估計
根據式(2)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收集的數據如表2。
根據公式(2),運用Eviews軟件對表2的第二列、三列、四列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3。
表3對公式(2)的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顯示,資本產出彈性系數0.8803,這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資本投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藏藥產出將增加0.8803個百分點。同理,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是0.7110, 也就是說勞動投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藏藥產出將增加0.7110個百分點。這比較符合西藏藏藥生產的情況,因為西藏藏藥生產一直是依靠傳統工藝進行的,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資本的投入對西藏藏藥的生產彈性會變大,而勞動投入對藏藥生產的彈性會變小。 +>1,即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相加大于1,表示西藏藏藥產業的經濟增長是規模遞增的。R2值為0.90,表明了樣本數據很好的擬合了C-D函數,而且資本和勞動對西藏藏藥產業的經濟增長解釋了大約90%。、的t統計量的p值很小,變量的顯著性檢驗通過。
5.測算技術進步的速度與各投入要素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
首先根據表2的后三列計算出藏藥GDP、固定資產和勞動投入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60.70%、23.75%、47.26%,然后據此算出技術進步的速度為:
其中,T為西藏藏藥產業的技術進步速度, 為藏藥GDP的平均增長速度,k、分別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平均增長速度。由此可以計算技術進步,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對西藏藏藥產業的貢獻分別為:
即在1994年~2003年的西藏藏藥產業的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的速度為6.19%,技術進步對藏藥產值增長的貢獻為10.20%,資本和勞動的數量增加對藏藥產值增長的貢獻分別為34.45%和55.35%。由此可見,目前西藏藏藥產業處于一種傳統的和粗放式的發展狀態,即依靠資本和勞動的大量投入而獲得產業的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對其影響極其有限。同時,勞動的投入對藏藥產業的貢獻明顯大于資本投入對藏藥產業的貢獻,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西藏藏藥產業發展中,資本投入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四、西藏藏藥產業的發展比較分析
1.藏藥產業和其他五大支柱產業的比較分析
通過六大支柱產業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西藏藏藥產業的優勢、發展狀況和水平。表4是2003年西藏自治區六大支柱產業的GDP和GDP增長速度比較。
可以看出,2003年西藏藏藥產業的經濟規模為35046萬元,位居第三位,藏藥GDP占全區GDP比重為2.90%。藏藥增長速度為4.13%,低于西藏自治區GDP的增長速度14.30%,藏藥產業對西藏自治區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61%。西藏藏藥產業相對于其他的支柱產業發展還比較緩慢,但是發展勢頭良好。
2.西藏與青海藏藥產業的比較分析
本研究以地區和時間為控制變量,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醫藥支出、藏藥工業總產值、全?。▍^)工業總產值、藏醫藥技術人員數、公路通車里程五項為觀測變量,建立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的非飽和模型,旨在對青海省和西藏藏藥產業進行比較分析。其中零假設為,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沒有對這四個變量產生顯著影響。具體操作的完成采用的是SPSS12.0統計軟件。詳細數據見表5和表6。
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該多因素方差模型對觀測變量數據的總體擬合程度很高(R2和調整的R2接近于1)。由地區差異引起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年醫藥支出、藏藥產值、工業產值、藏醫藥技術人員數、公路通車里程這五項指標的差異,其F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很小,分別為0.008、0.004、0.000和0.011,則應拒絕零假設,可以認為不同地區下的這五項指標均值存在顯著差異。
模型結論:西藏與青海無論在總體工業發展水平、藏藥工業發展情況、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在醫藥產業的人才儲備、當地居民消費對醫藥的影響等各個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要縮小西藏與青海省藏藥產業發展的差距,必須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五、結論
a.R Squared=.940(Adjusted R Squared=.874)
b.R Squared=.811(Adjusted R Squared=.600)
C.R Squared=.972(Adjusted R Squsred=.942)
d.R Squared=.978(Adjusted R Squared=.953)
e.R Squared=.648(Adjusted R Squared=.256)
首先,西藏藏藥產業的各投入要素處于規模遞增階段,但是技術對藏藥產業的增長影響有限。目前,藏藥生產以傳統方法居多,多采用散劑、水丸劑和湯劑,受歡迎的膠囊、片劑、口服液等新劑型品種少,更不用提劑型優良、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極不符合現代藥劑發展要求,市場競爭力低。以西藏自治區藏藥廠為例,常年生產供應給醫院的藏成藥品種有300多個,但獲得國家藥品生產批準文號的僅30多個。因此,西藏自治區應該加大對藏藥產業的投資規模和投資力度,積極引進制藥的先進技術,改變西藏藏藥的制造工藝,提高藏藥生產的效率。
其次,藏藥產業具有其自身的發展優勢,現在正處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時期,國家及自治區政府相關部門對藏醫藥發展給予了政策上的傾斜,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藏藥產業有其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相對于其他產業發展還比較緩慢,需要制定更有力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
再次,應該加大藏藥產業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投資力度,尤其要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人才是藏藥后續發展的根本,現代中醫藥人才與現代藏藥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藏藥科研人才的缺乏將直接導致藏醫藥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薄弱、藏藥的科技含量低、藏藥產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規范可靠的數據證明。因此,西藏藏藥產業特別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需立即解決的是人才問題,除了引進藏醫學院的優秀畢業生加入該行業外,還應該加強對在職人員的技術培訓,使藏藥現代化后繼有人。
參考文獻:
[1]占堆:西藏藏藥產業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探悉[J].西藏科技,2005第11期
[2]西藏自治區藏醫藥管理局.西藏藏醫藥[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7
[3]徐玖平許理鋼等:西藏藏藥產業現代化發展研究[J].21世紀青年學者論壇
[4]西藏自治區統計局.西藏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04
[5]青海省統計局.青海統計年鑒2004[M].中國統計出版社.
[6]吳洪福.藏藥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J].中藥材,2002年1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