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歐美國家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高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國企業必須理性看待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把社會責任管理納入企業戰略管理體系,積極探討和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對策,并根據內外環境適時調整其社會責任戰略,變被動為主動,使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 戰略 企業社會責任 管理
跨國公司社會責任運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近幾年,在歐美國家的呼聲更加高漲。歐美國家的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自己所使用的產品的來源和生產銷售過程,更加關注這些產品背后的東西,要求跨國公司采取對社會負責的行動。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說:“現在的大型公司都會承擔社會責任,而且肯定要盡力去做。”也就是說公司必須對社會責任與公司利潤同樣關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歐美公司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中國要想真正與國際經濟相融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探討和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推動中國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涵義
“企業社會責任”一詞,最早來源于美國。20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法學院多德教授針對美國在蕭條時期的種種社會問題指出:“公司對雇員、消費者和公眾負有社會責任,盡管這些社會責任未必是企業的法定義務,但應當成為企業管理人員遵守的職業道德。”20世紀8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并逐漸波及全球。它使得消費者不僅關心產品質量,還關心環境、職業健康和勞動保障等方面的問題。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普遍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依據此定義,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六種情況:一是對投資者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就是要為投資者提供較高的利潤和企業資產的保值與增值,以確保投資者在企業中的利益。二是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就是要對消費者履行在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不得對消費者有欺詐行為。三是對企業員工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企業對員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承擔義務。四是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就是要按照債務合同的要求,按時足額地還本付息。五是對政府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按照政府有關法律、政策的規定,照章納稅和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義務,并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預和監督,不得偷逃稅款、避稅漏稅。六是對社會的責任。主要是指企業對社會慈善事業、社會公益事業以及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企業的社會責任實際上也就是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企業的管理者應積極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并利用組織資源,盡可能地滿足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愿望和要求。
從本質上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企業經濟行為的道德約束,既反映企業的宗旨和經營理念,又是用來約束企業內部包括供應商在內的生產經營行為的一套管理和評估體系。企業社會責任超越了過去企業只對股東利益負責的范疇,強調對包括股東、員工、消費者、客戶、社區、公眾、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
二、企業應當把社會責任納入戰略管理體系
面對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帶來的全球經濟變革,我國企業必須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真對待和把握這一變化,把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戰略管理體系之中,變被動為主動。企業不僅要考慮產品的生產,而且還要考慮產品廢棄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考慮產品的安全,包括生產的安全、材料的安全、產品運輸的安全,產品怎樣安全地進入到整個供應鏈系統中去。
把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的戰略管理,也就是企業要將承擔社會責任作為愿景提出,并融入企業的經營理念中,將誠信經營、節約能源、愛護環境、善待員工、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等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塑造具有高度親和力與感召力的企業文化和品牌形象,更加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創造有利于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打造企業的社會責任競爭力,從而獲取競爭優勢,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88%的被調查者更樂于在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中購買產品。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高公司的聲譽,吸引更多的求職者。實踐已經證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經濟績效呈正相關;企業進行良好的社會責任管理,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也可以獲得長遠的商業利益。如沃爾瑪堅持用社會責任標準審核其供應商,做到了全球零售業的第一位。
有人認為,企業提供社會責任是有成本的,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就會增加經營成本,因此會降低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事實上并非如此。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不僅追求企業的短期利潤,更應關注企業長期的獲利能力,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增強企業長遠的發展能力。一個企業將部分財富回饋社會,自覺地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很容易在公眾中獲得
良好的信譽,這不僅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也使其產品和服務對消費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在市場競爭中更易獲得有利地位,增強企業持續的獲利能力,同時有助于激勵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降低內部管理成本。
根據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可用一個三角模型圖對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分解,以便于管理者進行戰略管理決策,如圖所示。
在上圖中,最下面的一層是法規層,是企業應承擔的最基本的法律責任,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行事,具有強制性。中間層是標準層,企業的行為主要受社會風俗習慣、行業標準的影響和約束,法律法規的強制性有所減弱。最上面一層劃分為兩個為區,即戰略區和道義區。戰略區是企業管理者基于戰略考慮而采取的行動,是對消費者、競爭者、員工、法律等內外部壓力所做的積極反映。道義區是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價值斷而做出的行動,這些行為由管理者的道義責任決定。
三、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戰略思考與對策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應該認識到其經營活動對所處的外部環境乃至整個社會將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社會發展同樣也會影響企業追求成功的能力。因此,企業應實施社會責任的戰略管理,積極應對其經營活動在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權等方面造成的影響,使其為企業的社會聲譽、業務運作和競爭優勢的建立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為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做出貢獻。實施社會責任的戰略管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政府應積極推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1)政府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建設,從公司法總則中突出強調企業必須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使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2)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與國際責任標準銜接。幫助企業建立社會責任的管理體系,使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制度化、規范化。(3)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讓全社會都來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參與推動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營造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4)地方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定期評估,對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公開表彰,對嚴重違反勞動法、生產安全法和環境保護法的企業進行批評或懲罰,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朝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
2.企業應提出明確的社會責任愿景
提出明確的、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戰略愿景,是企業進行社會責任管理的前提條件。戰略愿景集中反映了企業的任務與目標,表明了企業對社會及生態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準則。現實生活中,許多企業都把眼光放在獲取利潤上面,利潤最大化并不是現代企業的終極目標,為社會創造財富才是現代企業的最高使命。因此,面對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高漲,企業需要重新修訂戰略管理的內容,要充分考慮到企業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員工、消費者、公眾及政府的需求,站在有利于人類生存與和諧社會構建的高度,開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確定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日本公司積極地將環保內容包括在企業任務描述之中。保護綠色地球基金會秘書長KouichiYanagida說道:“幾乎所有的日本公司都精明而敏銳地樹立了綠色(環保)思想。”綠色信息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有助于銷售產品,還在于它可以吸引新的雇員。日本人在設計產品時還注意到使零部件易拆卸,易回收再生。環境災害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嚴重,那些不能認識到環境問題重要性的公司將承擔嚴重的后果。現代企業應當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來制定和實施經營戰略。環保戰略的內容包括開發或獲得綠色業務,撤銷或調整破壞環境的業務,通過減少廢料和能耗而努力降低生產成本。
3.在企業內部設立責任管理的專門機構
進行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企業在實施責任管理之前,應對已有的組織結構進行必要的、適當的調整,組建一個或多個專門機構,負責協調企業與社會、環境的關系;處理企業與供應商、消費者的關系;進行針對節能和環保以及有效保障產品和生產安全的技術和產品的革新等等,以保障企業責任戰略管理的成功。如有的公司將環境事務的責任承擔者從公司職員一方轉移至環保機構一方,并規定環保機構直接向首席執行官匯報。
4.建立有效的責任評價機制
組織結構的調整規定了企業及員工的行為,但要想企業及其員工真正按照責任管理的要求去執行,還需要一套有效的評價機制來引導和約束。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要求企業不能以眼前的經濟作為評判標準,而必須考慮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對社會的影響。如有的公司將環境因素包括在業績評價系統之中,并將環保工作與加薪、獎金發放和提升等直接掛鉤。
5.引導企業及其員工的行為
企業實施社會責任的戰略管理,確定企業愿景,調整組織結構,制定評價機制,所有這些最終要落實到企業及其員工的行為上來。首先,要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企業在獲得利潤的同時,應當回報社會(包括利益相關者各方)。企業在進行日常的業務活動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改善員工待遇,將社會責任標準中的合理要求融入企業的管理體系和企業文化之中,并把社會責任管理貫徹到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其次,要塑造企業誠信的管理哲學。企業誠信是企業價值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要在企業中大力宣傳,倡導誠信觀念,加強誠信教育,普及誠信知識,使社會各行各業充分認識到誠信的價值,認識到誠信對企業和社會發展的意義,把誠信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要誠實經營,反對欺詐,嚴禁生產假冒偽劣商品,不得欺騙消費者,更不能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再次,勇于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環境事務不再僅僅是由公司內少數人履行的一項職能,它要求企業內所有雇員和管理者都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以重視環境的態度進行管理。貫徹科學的發展觀,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眼前利益,減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長久的和諧共生。最后,以慈善事業回報社會。現在不少企業家在經過一定的財富積累之后,已經有了回報社會的想法,有的已經做出了實際行動。
四、結束語
經濟全球化迫使中國企業迎接社會責任的挑戰。放眼世界,擁有百年歷史并至今活力已然的優秀企業,無不將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發展并重,并貫穿于企業行為的每個方面。企業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資源的浪費者、環境的損害者。企業的總體水平決定國家的經濟水平;企業的總體效率決定國家的競爭力。面對新的形勢,企業應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在積極追求贏利目標的基礎上,也同時追求社會責任目標,惟有如此,中國企業才能真正成為現代企業,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才能成長為全球性的公司,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安吉羅·克尼基布萊恩·威廉姆斯著梁巧轉譯:管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11月,第65-66頁
[2]吳照云:理性看企業社會責任[J].當代財經,2006,(5)
[3]王加燦: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J].企業經濟,2006,(5)
[5]陳志昂陸偉:企業社會責任三角模型[J].經濟與管理,2003,(11)
[6](美)弗雷德·R·戴維著李克寧譯:戰略管理(第六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105-106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