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和系統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分析重慶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根據重慶地區獨有的山水等自然地理風貌和人文景觀,提出了重慶發展體育產業化,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體育產業化之路,使重慶體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 體育產業 發展 對策
一、重慶體育產業發展具有的優勢
1.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重慶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處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的實施,在未來10年,重慶要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
重慶市人均GDP2004年超過1000美元,2005年GDP保持了11.5%的增長速度,2006年1~3季度GDP增長速度也達到了11.8%,說明重慶經濟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重慶經濟的騰飛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體育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進一步繁榮重慶經濟。
2.群眾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為體育產業培養了大量的潛在消費者
重慶市繼續開展“五個百萬人群”活動,使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達到全市總人口的40%。 “兩江四岸健身長廊工程”建設得到積極推進,打造了全民健身新平臺。開展“百萬老年人健身活動”,大力發展老年人體育。開展了“體育三下鄉”活動,向農村傾斜體育資源,在遠郊農村投放了60套(條)健身路徑。
重慶群眾體育活動惠及面大,形式豐富多樣,有力促進了群眾體育水平的提高。基礎水平的提高使部分體育愛好者不會滿足于現狀,隨之而來的就是體育消費的個性化需求,要求提供規范化和專業化的體育服務和體育產品,從而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消費人群。
3.競技體育和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推動體育產業向縱深發展
經過多年的努力,重慶體育運動成績不斷提高。田徑、重競技、小球、棋類等一批項目的優勢開始顯現。“十五”時期,重慶市運動員共奪得53個全國冠軍,4個世界冠軍(含非奧運項目)。近年來重慶市各種以市場化方式運作的體育賽事、表演正逐漸增多。1998年舉辦的世界杯拳擊賽,世界女排大獎賽、亞洲俱樂部杯足球賽、亞洲優勝者杯足球賽、全國摩托車越野錦標賽相繼在重慶舉辦。2004年,重慶市成功的舉辦了亞洲杯足球賽。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在武隆已經舉辦過三屆了,萬州也成功舉辦F2摩托艇世界錦標賽。初具規模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經過幾年來的培育,有一定發展,并且通過市場招商的方式籌集了大量辦賽資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競技體育成績的提高和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開發和成熟必將推動具有重慶特色體育產業向縱深發展。
二、 重慶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發展較快;體育產業占GDP比重基數很小,且增長速度較為緩慢
重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還不高。但如果坐等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層次后,再實施體育產業化發展,重慶將會坐失良機。因此,重慶必須在現有財力下,最大限度地增加體育投入,通過體育資源的開發,刺激體育消費,并以此壯大地區經濟,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
2.重慶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
雖然重慶體育產業增長很快,但體育產業增長速度不能客觀反映重慶市真實的增長速度,因為體育彩票業成為重慶體育產業第一大支柱產業,增長速度很快,實際上重慶市體育產業增長速度是很緩慢的。
3.在體育產業方面,觀念陳舊,認識局限性大,體育經營人才匱乏
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既懂體育、懂經營、又懂法律的人才,美歐體育產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在于有著數量龐大的體育經營人才分布在俱樂部管理層、體育經紀公司及社區體育管理機構中。體育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體育經紀人素質的競爭,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吸引優秀體育經營人才和保留體育經營人才上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同樣重慶在吸引優秀體育經營人才和保留體育經營人才上面臨著同樣的困難,使重慶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4.現有公共體育設施與不斷增長的群眾體育活動需求存在差距,制約了體育產業的增長
體育場地是開展體育活動, 發展體育產業的載體。據全國文明城市的評比標準, 城市人均公共體育用地應達到1平方米。根據全國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重慶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17351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51平方米,人均占有體育場地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58%。嚴重制約了不斷增長的群眾體育活動需求,影響了體育產業的增長。
三、重慶體育產業發展對策
1.突出山水地域和巴渝文化優勢,對重慶體育產業進行調研和戰略規劃
重慶面積有82000多平方公里,地形從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起伏較大。重慶西北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大巴山橫亙重慶北部,巫山、武陵山位于東部及東南部。長江干流在重慶境內流程665公里,并且匯集了上百條大小支流,在山地中切出眾多峽谷,特別是長江橫切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長江三峽。重慶,潤流著古代巴人的血液和傳統,擁有著獨特的山水地貌,培育了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對重慶體育產業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重點分析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向,提出重慶體育產業的結構、規模、布局等指導原則,總結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體育產業開發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同時各級政府也應把體育產業的發展納入本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2.優先發展重慶體育旅游業
(1)以山水為基礎的體育戶外游。“芙蓉洞、仙女山、芙蓉江、天坑三橋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在重慶武隆已經舉辦過三屆了,每次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戶外運動逐漸深入人心。重慶主城區的歌樂山、南山,郊區的仙女山、四面山、金佛山是游客進行體育旅游的好去處。有利于開展登山、滑雪、攀巖等體育娛樂性體育活動。芙蓉洞、天坑地縫探奇、攀巖、自駕車越野、滑翔傘、熱氣球等一系列刺激娛樂性體育活動讓游客充分接觸自然。以長江三峽、烏江,加上長壽湖、青龍湖等眾多湖泊、水庫均可開發體育旅游度假區,開展船釣、帆船、賽艇、摩托艇等體育旅游項目。以巫山小小三峽放排、銅鼓灘漂流等開展一系列刺激娛樂性的體育漂流探險活動。
(2)以巴渝文化為基礎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游。以少數民族為依托,開展劃龍舟、舞龍,舞獅、毛谷斯、高腳馬、 打飛棒、擺手舞等民族特色體育項目。把土家擺手舞、銅梁舞龍等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重慶地區特有的體育旅游資源,以吸引更多的體育消費群體,促進重慶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
3.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競賽品牌
摩托艇世錦賽是排在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F1方程式賽車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國際體育賽事。在三峽庫區承辦F2相關賽事,打造中國三峽水上休閑娛樂中心,萬州也將成為摩托艇生產基地。 開展例如以“保衛母親河,捍衛綠色家園”、“搶救長江,造福子孫”等系列主題的江河湖海摩托艇接力賽或其他實事主題賽事。通過承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競賽品牌來提高重慶的知名度,以此促進重慶體育產業的發展。
4.因地制宜,分重點、分層次、梯度推進重慶體育產業協調發展
重慶各地區的經濟技術發展不平衡,各地區的體育資源、體育觀念、消費意識差別很大,客觀上存在體育產業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間推移,不可能一刀切,齊頭并進去發展體育產業。因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因地制宜,分層推進。在“十一五”期間優先加快重慶、萬洲、涪凌、江津、豐都、武隆等地的體育產業化進程,依托這些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項目影響力,帶動相關地區的體育產業快速發展。走“以點帶面,先城市后農村”的體育產業發展之路。
5.拓寬體育產業的投資融資渠道
重慶市各類體育機構應通過提供有償體育服務籌集資金,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開財路,吸引更多的企業和社會組織來投資體育事業。同時發動社會力量辦體育,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體育,提高體育的社會供給能力。如重慶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其屬下的力帆足球俱樂部投資2億多元,同創(集團)公司投資5000多萬元創辦了“奧網中心”等。緩解了政府對體育事業投入不足的矛盾。
體育彩票銷售業是體育產業的一個支柱產業。要加大體育彩票發行宣傳,擴大體育彩票銷售規模,建立具有重慶特色的體育彩票銷售制度。進一步做好體育彩票的發行工作,力爭“十一五”銷售總額比“十五”時期增長10%以上,實現重慶體育產業的“十一五”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2]代玉梅:重慶市體育產業現狀調查統計分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
[3]陸青: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策略.改革與戰略,2006.3
[4]李鋼:試析我國體育產業開發與展望.特區經濟,2004.5
[5]張志:試論重慶體育旅游的開發.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2
[6]律海濤:對發展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的再思考.山兩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9
[7]王曉明 鄧麗娟 紀文清:“十一五”期間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企業經濟,2006.9
[8]田恒橋 王光炎 何斌:對湖北民族地區體育旅游產業開發的探索.體育成人教育,2004 .11
[9]穆熙許華劉秒:關于發展武漢市體育產業的若干思考.統計與決策,2004.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