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保障和就業是21世紀我國面臨的最重要的民生問題,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目前要想解決好這兩大問題,孤立地進行分析恐怕難有作為;只有把握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協調一致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樣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文就是在此思想指導下,分析我國社會保障和就業互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 社會保障 就業 互動
中國已經走到了這樣一個時期:一方面,不促進就業增長便難以維持經濟的持續增長,不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便很難緩解就業壓力持續擴張的局面,也很難順應不可逆轉的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另一方面,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將難以解決改革、發展中出現的貧困、失業、下崗等諸種社會問題,亦不利于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因此,確保積極的就業政策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協同發展,是中國現階段乃至相當長時期內的必由之路。為了促進社會保障和就業的良性互動,通過分析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和就業互動中存在的問題,以求找到解決途徑。
一、我國社會保障和就業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實行的是統包統配、能進不能出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是呈正相關關系的,就業就有了保障,體現出“低工資、多就業、高補貼、高福利”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了社會保障和就業相分離的改革探索,各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兩者之間的關系也相對弱化。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保障和就業都正在經受著考驗,尤其是新增勞動力和改革顯性化的失業人員匯流,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作為存在著緊密聯系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它們之間的互動明顯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改革的深入。
1.經濟增長就業彈性下降,影響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6年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為勞動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就業彈性都在0.30左右。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產業結構升級,促使經濟繼續高速增長,但是其對就業的拉動力卻明顯降低,就業彈性一直徘徊在0.10左右。一方面,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新增勞動力以及下崗失業再就業人員三流匯合,勞動力供給快速增加;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無法強勁拉動就業,就業壓力持續增強。由于社會保險是基于勞動者就業的基礎上,失業就意味著不繳納保險費,社會保障資金總量就會減少,影響社會統籌的水平和保障作用的發揮。
2.就業矛盾過多推向社會保障
現實中最明顯的表現有兩處:一是下崗失業人員生活暫時困難,被迫加入低保的隊伍。從表2中,我們可以發現,享受低保的人員中近一半具備勞動能力,完全可以依靠勞動來擺脫貧困,退出低保隊伍。二是提前退休的人員增多。國有企業三年脫困期間,為了給企業增效,為了給年輕人提供崗位,不少工齡長的職工選擇了提前退休,提前領取養老金。這樣就給存在很大資金缺口同時個人賬戶空虛的養老系統帶來了困難,把現實矛盾推到了將來。
資料來源:2005年民政事業統計發展公報
3.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我國目前存在著嚴重的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由來已久,原因也很多,戶籍制度可以說是其癥結,同時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也有推波助瀾之勢。城鎮居民可以享受到退休養老、疾病醫療、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甚至住房公積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社會保障,而農村居民只有在合作醫療以及救災濟貧等方面得到極少的體現。社會保障因城鄉分割而存在的懸殊差異,成為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阻礙。即使同樣是在城鎮,由于企業所有制形式、經營效益和分配方案的差異,職工所享有的社會保障待遇就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最明顯地體現在正規就業和靈活就業上。這樣,條件好的企業的勞動力就不愿意流動,不愿意參與市場化的就業。
4.社會保障費率過高影響了企業勞動力成本和雇傭人數
根據《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企業依法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繳費比例是企業工資總額的20%,醫療保險費的繳費比例是企業工資總額的6%,另外根據《失業保險條例》的規定,城鎮企事業單位按照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因此,僅養老、醫療、失業三項,企業就需要負擔工資總額的28%的保險費。與經合組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繳費率位于前列,我國的社會保障費水平是居于世界高位的。
與這種高保費相聯系的是我國的失業人數。由于社會保險費是一項勞動力成本,過高的繳費率大大影響企業的人工成本及贏利水平,其結果必然是企業以各種方式逃避參保,或者就是用資本代替勞動力,導致失業人數增加。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同失業人數之間存在著高度正相關。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6年
5.部分社會保障法規條例存在缺陷,缺少對就業的激勵
在失業保險金支付方面,我國規定:受保人累計繳納費滿1年者,最多可支付12個月;滿5年者,最多可支付18個月;滿10年者最多可支付24個月。而已經建立了失業保險的其它國家,50%以上最長支付時間不超過28周,僅有20%的國家最長支付時間超過56周。我國大大超過了國外平均水平,無形中助長懶惰思想,增加了勞動力職業搜索時間。同時,失業保險待遇支付結構上存在較大缺陷,失業保險金占據絕對比重,國家在培訓補貼和職業介紹的資金支持上力度明顯不夠,影響了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在養老保險方面,我國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繳費年限規定為15年,存在偏低的嫌疑,可能誘使勞動者提前退休或提前結束繳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現行的“勞動收入判斷標準” 沒有全面體現個人的經濟能力,只包括了勞動收入,沒有考慮財產收入。于是有些城市出現了“開著轎車領著低?!钡墓脂F象。還有就是個別城市低保標準不低,再加上還有一些減免政策,導致不少人寧可守著低保而不愿就業。
二、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和就業良性互動的政策性建議
1.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這里涉及到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問題,經濟增長優先或就業優先。我國所擁有的資源稟賦和所處的階段所決定了我國應該確立就業優先戰略,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多種形式就業。
(1)改革考核地方官員的指標體系,確保其在戰略思想上變“經濟增長優先”模式為“就業優先”模式??唇衲甑慕洕蝿莺貌缓?,首先應該看今年新增了多少就業人員;考察一個官員是否盡職,首先應該考察當地的就業情況和收入情況。我們現在應該很快建立一套很好的就業統計,作為衡量地方政績的標準。
(2)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只有中小企業可以用較小的投資成本創造多的就業機會。在工業政策上,不要一味想到怎樣增加GDP,強調高科技產業和制造業現代化,在資金投入方面追求軟件園、高科技園、綠地和城市建設,“經濟增長優先”的指導思想很容易鼓勵地方官員去發展大企業搞大項目,因為從短期來看,大企業大項目可能比中小企業貢獻出更多的GDP增長,而很多投資大的企業和項目吸收的勞動力并不多。應該多想想怎樣解決更多的就業,多發展中小企業,發展適合現階段的一些工業。
(3)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經驗表明,勞動密集型產業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全部過程,逐步由占主導地位階段向非主導地位階段過渡。我國所處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和勞動力的資源稟賦優勢,決定了我國目前還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要加強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引導,提供資金、稅收等政策支持。
(4)要培育公平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應該建立統一公平的勞動力市場,打破勞動力市場的認為分割,為城鄉勞動力公平競爭創造有利的環境。目前最為重要的是盡快對戶籍管理制度進行改革,解除其束縛,這樣勞動力才能自由流動。應該建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與培訓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的教育體制和勞動力之間的矛盾。應該健全就業服務體系,逐步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規范發展崗位信息發布、職業介紹、人力資源培訓、人事代理,為勞動者提供高效全方位的就業服務。
2.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
(1)提高社會保障的統籌層次,實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目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只在地市級統籌,提高統籌層次至省級甚至全國后,可以有效地處理社會保障權益的連續性和可轉移性。這樣,就有助于加大基金調劑功能,消除勞動力跨地區跨行業跨企業流動的障礙。
(2)有針對性地完善非正規就業方式的社會保障機制。這里我想強調兩點:一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們所做的工作通常具有高強度、高風險、低回報的特點,正是這些最需要社會保險的人群卻被社會制度遺忘,正當權益得不到保護。由于他們已經脫離土地,從事非農產業,所以將其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是理所當然的,通過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擴面來實現。二是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隨著就業模式的日趨多元化,靈活就業將成為我國就業的重要模式。要盡快建立與正在蓬勃發展的非正規就業形式相適應、與社會保障目標模式相銜接的社會保險制度,實行靈活就業靈活保障,允許采用一些靈活繳費的形式,探索對靈活就業人員在社會保險費率、待遇計發方面的特殊政策。
(3)合理確定各項保險的待遇水平?!暗退健笔侵肝覀兊母黜椛鐣U系闹Ц端讲荒苊撾x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不能超越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在充分考慮社會保障水平的剛性和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基礎上作出的原則。要逐步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適時進行費改稅,減輕企業勞動力成本,鼓勵企業多雇傭勞動力。
(4)要改革社會保障待遇的計發方式。在失業保險方面,一要縮短保險金支付時間,可以考慮讓繳費滿一年者最長領取6個月的失業保險金,然后每增加一年,相應增加一年的失業保險金,但最長不超過24個月。同時改革失業金標準,建立待遇遞減機制,隨著失業時間增加適當減少失業金的發放。這樣有助于激勵人們盡早就業。更重要的是將失業保險的目的轉移到促進就業上來,改變其生活救助的局面,增加就業培訓和服務方面的投入。在養老保險方面,適時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加大退休彈性幅度,形成對提前退休的利益約束和對延長退休的激勵。根據人口壽命預期,增加繳費年限,可以以20年作為試點。在最低生活保障上,要嚴格救濟標準,同時參照勞動收入和財產收入;對于有勞動能力的,發放低保要以其參加一些公益性的勞動為前提。
綜上所述,社會保障和就業政策自身存在局限性,只有培育和創造良好的環境,選擇社會保障和就業適當的對接方式,促進兩者的良性互動,才能突破我國社會保障和就業低水平相互制約狀況。
參考文獻:
[1]潘莉:社會保障的經濟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年
[2]陳佳貴王延中: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孫光德董克用:社會保障概論(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