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匯集著越來越多的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為不同的利益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環境,通過制定和執行公正、公平的競爭規則,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本文著重從政府管理的角度,對我國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關鍵詞] 政府 非公有制企業 人才開發與管理 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的不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非公企業的發展呼喚政府轉變角色,摒除偏見和歧視,增加行政行為的公正性、穩定性和透明度,降低人才流動的交易成本。本文著重從政府管理的角度,對我國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本文所指的非公有制企業包括港澳臺及外商在我國大陸投資的企業、私營企業和其他企業。其中,港澳臺及外商在我國大陸投資的企業包括港澳臺合資經營企業、港澳臺合作經營企業、港澳臺獨資經營企業、港澳臺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指按“私營企業”在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的企業;其他企業指除國有聯營、集體聯營、國有與集體聯營企業,以及國有絕對、相對控股企業之外的聯營企業。
據2000年11月2日起(截至2000年12月31日)開展的全國首次非公有制企業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調查,我國非公有制企業共有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848.6萬人,其中管理人員358.7萬人,占總數的42.3%,專業技術人員489.9萬人,占總數的57.7%。
一、政府在對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過程中存在問題
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狀況不僅取決于非公企業自身,而且與政府管理的政策措施密切相關。規范、高效、公正的政府管理,有助于為非公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是,由于受傳統體制和觀念的影響,政府有關部門對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和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的轉變還不到位,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政策歧視、角色錯位和管理缺位。
1.政策歧視
多年來,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在促進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措施。但是,在很多領域,對非公企業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視政策依然存在,成為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在人才培養和錄用方面,非公企業接收高校畢業生仍然受到許多限制,高等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80%以上是到國有企事業單位。按照政策要求,國家計劃撥款的高校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后,主要應輸往重點單位。重點單位主要包括國家黨政機關、部隊所屬單位、由國家撥款的學校、全民所有制科研單位、國家重點企業,以及由財政撥款的文化、醫療等公益事業單位等。研究生超出服務范圍就業,須由用人單位向培養單位補辦委托培養手續,交納培養費和就業導向金,否則不能獲得派遣。事實上,這種認為國家計劃撥款就應該為“國有”單位服務的觀點是十分片面的。
因為國家撥款來自國家稅收,非公企業與國有企業一樣是平等的納稅主體。在浙江等沿海省份,它們已經超過國有企業,成為政府第一大稅源,理應享受同等的人才服務。
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存許多類似的政策歧視問題。如根據稅法有關規定,私營企業職工工資不能像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一樣,在繳納企業所得稅時通過種種方式進行稅前扣除,而只能按照計稅工資辦法,企業發放的工資在計稅工資標準以內的,按實扣除;超過標準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稅時不得扣除。這嚴重影響了私營企業提高職工工資和福利的積極性。
2.角色錯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為不同的利益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環境,通過制定和執行公正、公平的競爭規則,維護公共利益,規范市場秩序,調節和化解各種糾紛,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非公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所有制經濟成分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是市場經濟的平等利益主體。但是,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特殊地位的影響,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往往習慣于從國有企業的角度來想問題、辦事情,有意無意中發生角色錯位:一是政府往往為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制定有利于其發展的優惠措施,對其他企業行為進行限制,造成政策歧視和不公平競爭等問題;二是習慣于將適用于國有企業的特殊規范作為通行規范來實行,從而對非公企業的自主經營管理行為構成侵犯。
在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領域,政府角色錯位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例如,在國有企業正在破除干部身份和行政級別的時候,有些地方卻通過收取費用,讓私營企業主享受“××級”干部待遇;有的地方發布要求企業“必須”執行的準予引進外地生源的高校名錄,把本應作為企業用人參考信息的非強制性標準當做強制性標準來實施;有的地方和部門以繼續教育等種種名義,強行要求私營企業的人員參加各種創收培訓等等。種種問題說明,在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和管理方面,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府管理的觀念和方式與發展非公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
3.管理缺位
政府在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管理缺位,即在政府應發揮監督管理作用的領域,未能有效地履行職責,并缺乏相應的管理規范。其中,主要是對非公企業人才權益的保護缺乏有效的機制和手段。非公企業以謀取利潤為中心,通常希望以較少的人工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個別企業甚至不惜損害職工的應得利益,逃避企業責任。如有的企業惡意拖欠工資、隨意克扣和降低職工報酬;有的企業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狀況低劣;有的企業經常強制職工加班加點;有的隨意扣押職工財物和證件,甚至限制職工人身自由。這些都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規范企業管理行為,將保護人才合法權益當作重要工作來抓。
二、關于改善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議
1.逐步消除體制障礙,提高人才市場靈活度
體制障礙是影響我國人才流動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和管理、阻礙非公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消除體制障礙,一要努力破除戶籍、身份等對人才流動的限制,改變人才部門、單位所有的狀況,從根本上打破人才流動壁壘;二要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改革國有企業人員管理、評價、激勵和福利制度,使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機制;三要建立和完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人才流動的機會成本和風險因素;四要堅持以市場為基礎配置人才資源,促進形成與資金、技術等要素市場相貫通的人才市場,提高人才市場的靈活反應能力。
2.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是認清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角色和地位,促進不同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解決政府管理的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首先,要及時清理和修正那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和非公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切實改變現實中存在的對非公經濟的限制和歧視問題;其次,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將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下的特殊管理對象,充分研究國有企業和非公企業的不同特點,明確區分政策規定的實施范圍;第三,要加強民主決策,實現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決策充分反映包括非公經濟在內的不同利益主體、不同社會層次的意見和要求,確保公正,避免偏頗;第四,避免在“重視”非公企業發展的口號下干預非公企業的內部自主管理,強行替非公企業“評職稱”、“抓培訓”、“調整人才結構”等。
3.以人才權益保障為中心,促進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規范化
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和管理的狀況,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內部管理的規范程度。但是,目前,我國很多非公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家族化、簡單化等問題,不能適應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一些企業不注重人力資本投資和人才培養,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勵手段。特別是有的企業經常漠視甚至侵犯職工合法權益,成為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在為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提供服務、杜絕對非公企業內部管理進行行政干預的同時,必須以保護人才合法權利為中心,加強監督和執法,維護市場信用和市場秩序,促進非公企業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規范化。
4.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從為“國家”培養人才轉變為為“社會”培養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人才培養始終把“國家”需要放在第一位。從根本上說,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理解“國家”的概念。因為,除國有單位外,非公經濟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大力發展非公經濟,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戰略要求,為非公經濟培養人才,同樣也是“國家需要”。由于“國家”一詞既可從廣義上理解為全社會,又可從狹義上理解為國有單位,為避免混淆,我們不妨用“社會”一詞代替“國家”,促進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為“國家”培養人才向為“社會”培養人才轉變。
非公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為憲法和法律所確認,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制環境不斷完善。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非公企業將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主角,并向包括許多傳統壟斷行業在內的諸多領域邁進。加強非公經濟組織的人才資源開發,滿足其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讓更多的優秀人才匯集在經濟發展的第一線,必須擴大人事人才工作的視野,轉變觀念,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為非公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人事科學院:《中國人才報告》,2005年
[2]陳宇:《論中國高技能人才開發》.《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31期
[3]彭劍鋒:《聚焦中國人才市場:基本問題與矛盾》.《中國人才》,2003年第1期
[4]蘇琴:《人才資源非正態流動的社會經濟效應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年第4期
[5]孫建敏:《人才流動的“社會協同論”》.《中國人才》,2004年第9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