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區域內的經濟合作是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不斷向前發展的持久動力。但是究竟如何開展地區經濟合作,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遵循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對一個新生的地區組織來說,仍舊在不斷的探索之中,本文就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內經濟合作的緊迫性、現實性和存在的問題作一探討。
[關鍵詞] 上海合作組織 經濟合作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伊始,主要動機是解決中蘇邊界問題和建立雙邊軍事互信機制。普京當政后,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希望借中國的發展經驗,推動建立中俄共同參加的區域合作機制。中亞國家也希望分享中國的經濟繁榮,有意參與這樣的合作機制,對此中國表示歡迎。但是如何開展地區經濟合作,這對上海合作組織來說是一個關系到自身發展的重大問題。本文就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內經濟合作的緊迫性、現實性和存在的困難作一探討。
一、經濟合作的緊迫性
上海合作組織若要向縱深發展,必然要遇到其處理的優先目標究竟是以安全合作為主還是以經濟合作為主的定位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著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該組織今后的發展重點仍應該是安全。而另一種觀點主張該組織今后的發展應以經濟合作為中心。 毫無疑問,上海合作組織應該兼顧政治和經濟兩個領域,但確定今后的工作重點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東南亞國家市場經濟的經驗證明,國際勞動分工一體化,以及世界經濟聯系體系不僅是一種結果,也是發展手段,可以作為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杠桿。 因此,從長遠來看,經濟合作將是推動該組織不斷發展的最主要和最活躍的因素,也是該組織對其成員國特別是中亞國家保持持久吸引力的最重要源泉。
安全合作和經濟合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過,安全和經濟具有不同的特性,安全具有內縮的特性,安全合作越有效,對安全合作的要求就越降低;一旦安全問題徹底解決,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也將消失。經濟合作則不同,它具有擴張的特性,經濟合作越發展,它的張力就越大,對經濟合作的需求就越增長。經貿領域的相互合作給本地區帶來經濟上的繁榮也同樣被認為是與非傳統的安全威脅作斗爭的一種方式:如果說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所產生的根源之一是貧窮的話,那么與貧窮作斗爭就必將會使“三股勢力”失去其生存發展的土壤。 可以說冷戰結束以后,一個合作機制的長久生命力應當而且只能主要建立在經濟領域的優勢互補、共贏互利和發展之上。
二、經濟合作的現實性
上海合作組織在安全合作尤其是邊界合作以及打擊“三股惡勢力”方面,上海合作組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從“9.11”事件后中亞國家允許美國駐軍、到吉爾吉斯坦“顏色革命”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騷亂事件發生,上海合作組織因其宗旨,即遵守互不干涉內政和不結盟政策竟然難以進行深深的介入,實際上,上海合作組織作為整個組織的集體行動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上海合作組織要向縱深發展,就應該深化戰略將經濟合作作為優先處理目標。
首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經濟合作是成員國的共同需要,符合各方利益。其一,中國需要其他成員國的能源供應和市場。其二,俄羅斯豐富的石油資源需要中國巨大的資金、市場和其他四個成員國的合作,其三,其他四個成員國也希望通過強化地區經濟合作加快經濟發展,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提高成員國抵抗各種經濟政治風險的能力。
其次,可以有效整合中亞資源,形成良好的國際分工,發揮地區合作的總體效應。地緣上的優勢和經濟上的互補性,使得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必將是今后上海合作組織合作的主要方向。上海合作組織這個架構具有良好的地區資源整合功能,容易產生合理的地區經濟分工,提高區域經濟效益。
最后,符合中亞地區的現實。該地區從總體上屬于不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較低,非常需要獲得外部的經濟援助。上海合作組織如果在這一方面不能發揮作用,其發展必將受到嚴重制約。
三、存在的問題
上海合作組織內的經濟合作符合各方利益,但由于各成員國仍處于經濟調整期和市場經濟的初創期,再加上各成員國的認識有所不同,各國的天然稟賦不一樣,經濟發展需求也有差異,這導致上海合作組織在推動建立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種種困難。
首先,中亞現有的貿易投資環境不理想。各成員國經濟狀況參差不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并且在所有成員國之間尚不具備制定實施統一貿易規則的條件,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就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亞四國的銀行結算機制、外匯管理機制、經營管理方式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海關程序、商務流動等方面的貿易壁壘嚴重影響著相互貿易額的增加,這不符合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條件。
其次,各國間的互信程度亟待提高,由于各國在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差異,使得無法建立一種真正的互信合作機制。眾所周知,2005年四五月間,上海合作組織在各成員國首都大部分都建立了使節俱樂部,但是就像中國大使劉古昌所說,只是“標志著本組織成員國駐各國外交官有了一個共同探討組織發展與合作問題的新平臺。” 但是各成員國是否愿意在地區層面上處理各種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再次,必須解決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合作組織、統一經濟空間、歐亞經濟共同體等其他地區組織在在經濟合作中的相互關系問題。這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領域合作開發問題。
因此,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實現各種計劃項目,需要完善法律法規,要簡化貿易程序,清除多余的障礙,加強信息交流。各成員國在貿易政策上必須協調,同時經濟領域的合作不應只局限在國家結構政策層面,應將企業、貿易部門、研究機構結合起來。
總之,要拒絕不切實際的目標,奉行漸進、實用的政策,以實現新形式的合作,這是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進行成功經貿合作的前提。事實上,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遵循什么樣的發展模式,仍舊在不斷的探索之中,這也是一個動態的問題,只有在發展過程中才能逐漸明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