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山東經濟學院院級項目,山東省軟科學項目“境外資源開發風險防范研究” (A200629-4)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 “十一五”是我國全面加速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能源與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越來越明顯。加強礦產資源勘探,進行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資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開發的現狀,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 礦產資源開發 環境保護
“十一五”是我國加速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總量將持續擴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
第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資源總量比較豐富。我國現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 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8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礦產地近18000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7000余處。
第二,人均資源量少,部分資源供需失衡。人口多、礦產資源人均量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人均礦產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于較低水平。金剛石、鉑、鉻鐵礦、鉀鹽等礦產資源供需缺口較大。
第三,優劣礦并存。既有品質優良的礦石,又有低品位、組分復雜的礦石。鎢、錫、稀土、鉬、銻、滑石、菱鎂礦、石墨等礦產資源品質較高,而鐵、錳、鋁、銅、磷等礦產資源貧礦多、共生與伴生礦多、難選冶礦多。
第四,經濟可利用性差或經濟意義未確定的資源儲量多,經濟可利用的資源儲量少;控制和推斷的資源儲量多,探明的資源儲量少。
第五,成礦條件較好,通過勘查工作找到更多礦產資源的前景較好。石油、天然氣、金、銅等礦產資源的找礦潛力很大。老礦山深部、外圍和西部地區是重要的礦產資源接替區。
二、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現狀與成就
第一,我國相繼發現和探明了一大批礦產資源。以大慶油田為代表的一大批油氣田,使中國由一個貧油國轉變為世界上主要產油國之一。發現和擴大了白云鄂博稀土金屬礦、德興銅礦、金川鎳礦、柿竹園鎢礦、欒川鉬礦、阿什勒銅礦、焦家金礦、玉龍銅礦、大廠錫礦、廠壩和蘭坪鉛鋅礦、東勝-神木煤田、紫金山銅金礦、羊八井地熱田等一批重要礦床。發現和探明了一批重要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集中區逐漸顯示出良好的找礦前景。在一批老礦山外圍或深部找到了新的資源。
第二,礦產資源開發規模迅速擴大。 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先后建立了大慶、勝利、遼河等大型石油基地,大同、兗州、平頂山、“兩淮”、準格爾等煤炭基地,上海、鞍山、武漢、攀枝花等大型鋼鐵基地,白銀、金川、銅陵、德興、個舊等大型有色金屬基地,形成了能源與原材料礦產品的強大供應系統。 目前,中國的礦產品產量、消費量居世界前列。國土資源部的材料表明,2005年我國礦產品產量快速上升,原煤產量達到21.9億噸,原油1.81億噸,鐵礦石4.21億噸,粗鋼3.52億噸,10種有色金屬1635萬噸,磷礦石3044萬噸,原鹽4454萬噸,水泥10.60億噸。西部石油天然氣產量持續增長,煤層氣大規模開發利用展開。 目前,中國原煤、鋼、十種有色金屬和水泥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礦石和硫鐵礦產量分別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五位。
第三,礦產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五十多年來,我國物探、化探、遙感、鉆探、坑探等礦產資源勘探技術和實驗測試、計算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提高了礦產資源勘查的科學技術水平。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回收利用成效明顯,資源利用率逐步提高。目前,我國廢鋼的回收率為40%,廢舊有色金屬的綜合回收率為27.70%; 鉑族和稀散元素幾乎全部來源于綜合利用; 近三分之一的硫酸原料也是由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綜合回收。一些礦山企業對與煤伴生的瓦斯、油頁巖、高嶺土、高鋁粘土進行綜合開發,對煤矸石、粉煤灰進行加工利用,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第四,礦產品對外經濟貿易快速發展。據國土資源部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礦產品及相關能源與原材料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617億美元,2004年為2411億美元,2005年為3075億美元。 原油、鐵礦石(砂)、錳礦石(砂)、銅精礦、鉀肥進口量較大。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螢石、重晶石、滑石、石墨等優勢礦產品的出口量較大。我國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合作不斷擴大。通過海洋油氣資源對外合作勘查,陸續發現了一批新的油氣田,海洋油氣產量逐年增加。到國外勘查開發油氣資源已具一定規模,到國外勘查開發固體礦產資源也已開始。在煤層氣領域與一些國家建立了長期的研究開發合作關系。
三、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存在的矛盾、問題及對策
第一,經濟快速增長與部分礦產資源大量消耗之間存在矛盾。石油、(富)鐵、(富)銅、優質鋁土礦、鉻鐵礦、鉀鹽等礦產資源供需缺口較大。東部地區地質找礦難度增大,探明儲量增幅減緩。部分礦山開采進入中晚期,儲量和產量逐年降低。
第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浪費現象和環境污染仍較突出。開采礦山布局不夠合理,探采技術落后,資源消耗、浪費較大,礦山環境保護需進一步加強。
第三,區域之間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不平衡。西部地區和中部邊遠地區資源豐富,但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程度低,制約了資源開發。
第四,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探礦權采礦權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礦產資源管理秩序需要繼續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需要拓寬。
因此,解決我國礦產資源存在矛盾和問題的關鍵對策應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資源,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這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我國“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王恭敏:我國銅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地質與勘探,2003(2)
[2]胡小平:實施全球資源戰略“走出去”勘探開發國外資源[J].地質與勘探,2003(1)
[3]商務部:2003年度中國對外投資統計公報.www.mofcom.gov.cn,2004.11
[4]商務部:2004年度中國對外投資統計公報. www.mofcom.gov.cn,2005.11
[5]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公報. www.mlr.gov.cn,200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