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珠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珠海城市化進程分析與對策研究(0516),課題負責人杜艷紅
[摘要] 從多個角度和綜合指標來看,珠海的工業化發展水平處于工業化完成后階段、城市化發展水平的質量也很高。珠海工業化和城市化關系的變動模式呈現出明顯的特點:城市化率的上升與工業產值比重上升的相關性呈波動狀態,城市化率的提高與非農就業比重上升的相關性較低。
[關鍵詞] 珠海市工業化城市化變動模式
一、珠海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水平分析
1.珠海工業化水平評價
目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程度的判斷尚缺乏公認的標準,但通常從人均GDP和就業結構進行評價。
(1)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來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H·錢納里等人通過對許多工業化國家的觀察和研究,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將整個經濟發展變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
第一時期人均GDP(1982年)在364~728美元之間屬于初級產品生產階段;第二時期人均GDP在728~1456美元之間屬于工業化初級階段;第三時期人均GDP在1456~2912美元之間屬于工業化中級階段;第四時期人均GDP在2912~5460美元之間屬于工業化高級階段;第五時期人均GDP在5460~8736美元之間屬于發達經濟初級階段;第六時期人均GDP在8736~13104美元之間屬于發達經濟高級階段。
為了進行比較,以國家統計局使用的1982年美元計算,采用1982年~2002年21年匯率的幾何平均值(5美元)折算,2002年珠海人均GDP約為6129美元,處于發達經濟的初級階段。
(2)從就業結構看。C.G.克拉克根據威廉·配第的觀點,依據不同國家一定時期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轉移的統計資料,得出以下結論: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該定理通過揭示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的規律,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表明就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從珠海的情況看,2002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構成為11.5:39.7:48.8,表明目前珠海工業化基本上處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五階段(此階段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構成為17:45.6:37.4)時期。
2.珠海城市化水平評價
關于城市化的衡量指標一般用人口城市化水平也就是城市化率來表示,本文會從多個角度予以衡量。從人口城市化水平看,珠海是比較超前的。與中國同期城市化率相比,珠海城市化水平(1985年珠海市是32.8%、1990年43.58%、1995年67.86%、2000年69.5%、2005年100%)遠遠超過了全國水平(1985年全國城市化率是23.7%、1990年26.4%、1995年29.0%、2000年36.2%、2005年43%)和廣東省城市化水平(1980年17.4%、1985年21.2%、1990年23.7%、1995年30.0%、2002年31.2%、2005年51.67%)。2004年,珠海市市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是23.42平方米,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是95.38%,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98.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是34.6%,每萬人擁有的病床數56張,人口密度823人/平方公里;2005年珠海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75臺,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28部,人均郵電業務總量7196元。與此相比較,2004年廣東省的數據依次是:25.12平方米、83.9%、74.6%、57.2%、22張、507人/平方公里;2005年廣東省的數據依次是:64.28臺、187.39部、2308元。可以看到,珠海市在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每萬人擁有的病床數、人口密度、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人均郵電業務總量方面均比廣東省的平均水平高。說明珠海的城市化水平不僅重視數量,也重視質量。
二、珠海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變動模式
通過我們研究發現,珠海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變動趨勢呈如下特征:
1.城市化率的上升與工業產值比重上升的相關性呈波動狀態
1984年之前,珠海市的工業產值比重在波動中略有降低,工業產值在GDP結構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21.5%到1984年的20.3%,降低了1.2個百分點,相反非農產值的比重卻由61.4%上升到73.6%(工業之外的非農產值的比重在此期間卻上升了13.4個百分點),而同時期的城市化率由17.74%到26.4%,提高了8.66個百分點。顯然,工業產值比重的上升對城市化率上升的帶動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這一時期城市化率的提升主要靠建筑業和服務業拉動的。1985年工業產值比重回升到介于1979年和1980年之間的水平。1985年到1989年,工業產值比重由21.9%上升到38.8%,提高了16.9個百分點;相應的非農產值的比重由78.2%上升到84.3%(工業之外的非農產值的比重在此期間卻降低了10.8個百分點)。而這個時期的城市化率的比重由32.84%上升到41.34%,提高了8.5個百分點。這說明這一時期城市化率的上升與工業產值比重上升的相關性較高。
1990年到1994年,工業產值比重在降低中反復波動,直到1994年也沒有恢復到1989年的水平。同時期,非農產值的比重一直在上升,由85.6%升到94%(工業之外的非農產值的比重在此期間也上升了7.8個百分點),城市化率的比重由43.58%上升到66.92%,上升了23.34個百分點。說明這一時期的工業產值比重對城市化率的拉動不大,而建筑業和服務業對城市化率的提高關系密切。
1995年到2005年,工業產值比重在輕微的波動中呈上升趨勢,由40.9%到49.7%,其中2001年和2002年在下降,隨后又逐步上升。這一時期,非農產值的比重逐步由94.1%上升到96.9%,提高了2.8個百分點(工業之外的非農產值比重反而下降6個百分點),城市化率則由67.86%上升到100%,提高了32.14個百分點。這期間城市率的提高既與工業產值比重的上升所拉動有關,也與珠海市政府在2001年把斗門和金灣撤縣設區有關。
2.珠海城市化率的提高與非農就業比重上升的相關性較低
1996年到2005年珠海非農就業比重上升了14.4個百分點,城市化率上升了19.66個百分點(以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計算),非農產值比重上升了2.6%,工業產值比重上升了6.8%,說明這一時期珠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與工業就業比重上升有密切的關系,而與建筑業和服務業就業比重上升的相關性較低。
三、結論與建議
“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研究表明,中國城市化率的上升與工業產值比重上升的相關性較低,但與就業結構的非農化有較強的相關性。根據以上分析結果,珠海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變動模式與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變動模式有明顯不同,這一特殊性與經濟特區珠海市的成長歷程有一定的關系。對此,我們提出幾點建議:
1.珠海市要進一步做大作強工業
工業的發展可以吸納非農業人口就業,促使第三產業興起,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化進程的積極推進器。相對而言,珠海市的工業發展還有很大空間,政府要抓住機遇,高瞻遠矚,踏實走好經濟發展的每一階段。
2.要完善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切實維護“新市民”利益
政府應在城市化的質量和內涵上狠下功夫,提升 “新市民”的角色適應和生存競爭力,提高轉移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水平,使工業化的成果惠及到“新市民”和新城區,使勞動保障和各種社會保險覆蓋到全社會去。
3.要同步發展公共事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日本在工業園區形成產業集聚同時,日本政府要求城市的商業設施、道路等都要圍繞工業園區來建設,以工業園區來集聚產業、以產業集聚人口、以人口的集中來繁榮城市。珠海市也應在發揮工業園區對經濟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事業,使市民都能平等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2]珠海市統計局:《珠海統計年鑒2006》
[3]《廣東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4]景普秋:《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5]“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