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泰爾指數為測度,對自1996年以來東、中、西部地區收入差距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出東、中、西部地區總差距水平、區域內差距、區域間差距在1996年~2005年這10年間總體呈下降趨勢。
[關鍵詞] 泰爾指數 地區收入差距 區域內差距 區域間差距
一、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地區差距是指地區間社會經濟綜合水平的差距。本文主要探討地區收入差距的情況,一般來說,地區收入差距主要是各地區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的差距,本文采用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分析地區間收入差距的指標,它具有較好的系統性和可比較性,能綜合反映區域發展的水平。本文中的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7年~2006年)。
二、利用泰爾指數對東、中、西部地區收入差距進行分析
泰爾指數或稱泰爾熵標準最早是由荷蘭著名經濟學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概念來計算收入的不平等性,是衡量個人之間或者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的指標。該數值越小說明區域間不均衡程度越小。用泰爾熵指數來衡量不平等性的一個最大優點是它可以衡量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對總差距的貢獻。
由于本文只用到泰爾指數的一步分解公式,因此下面僅給出一步分解的表達式:
Tp為總體差距,Twr為區域內差距, Ybr為區域間差距,Ypi為區域內j的省際差距,Yij為i區域內j省的收入(GDP,下同),Yi為i區域的收入,Y為所有省的總收入,Nij為i區域內j省的人口數,Ni為i區域的人口數,N為所有省的總人口數。
注:表中數據均是用經過以1996年為不變價,經過指數平減處理的GDP值計算得出的。表中“()”內為該差距對總差距水平的貢獻率。
根據以上方法計算出1996年~2005年間中國東、中、西部地區31個省、市、自治區的泰爾指數。從表中可看出,我國自1996年至2005年地區總差距水平有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先上升后下降。從1996年開始,地區總差距水平緩慢上升,在1999年達到最高點,2000年突然下降,此后呈平緩趨勢,直到2005年又再次下降。從1996年的0.0461到2005年的0.037,下降了19.74%。在我國歷年總體區域差距構成中區域間差距的貢獻率遠遠高于區域內差距,并且其差距水平值呈持續增長的趨勢。相對而言,區域內差距水平變化趨于平緩,以明顯趨勢逐年下降。從圖中可以看出,全國總體地區差距水平與區域間差距的趨勢線基本一致,可以說,正是由于地區間差距水平的持續變動引起了全國總差距水平的下降。
從三大區域的層次來看,東部地區的差距水平遠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但總體來說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內部差距有逐年下降的趨
勢,其中東部地區內部差距下降較為明顯,而西部地區內部差距一直在逐漸變大,1996年為0.0091,而2005年則達到0.0106,上升了16.48%。中部地區區域內差距水平在東中西三大地區中為最小的。其內部差距五年內下降了13.85%。東部地區內部差距水平對總差距的貢獻率仍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的地區內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從圖中可以看出,區域內差距水平與東部地區內部差距水平變化趨勢十分相近,即可以說區域內差距水平的下降主要來源于東部地區內部差距水平的變動。
三、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我國自1996年至2005年的區域收入差距雖然呈現波動,但總體說來是先升后降的,并且可以看到區域間差距與總區域差距水平是同步變動的,即可得出區域間差距的先上升后下降是造成總區域差距水平先升后降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景體華:《2004-2005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王恩東:《地區收入差距的泰爾指數測度》[J].區域經濟,2003,第1期
[3]黃泰巖王檢貴:《居民收入差距測量指標體系的選擇》[J].當代經濟研究,第9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