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業的成長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成長戰略。本文在戰略生態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比了戰略生態和傳統的戰略思維,深入地思考了中小企業成長的戰略行為,并建立了基于并行模式的中小企業成長戰略模型。本文的結果對中小企業成長戰略理論和實踐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戰略生態 成長戰略 戰略模式
一、引言
21世紀企業的競爭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非合作競爭,全球戰略聯盟的興起,標志著合作競爭時代的來臨,正如美國麥肯錫公司咨詢專家喬爾·厄恩斯特在《協作型競爭》一書中所說的:“驅動公司與同待業其他公司競爭的傳統力量,已不可能確保贏家在這場達爾文式游戲中擁有最低傳統成本、最佳產品或服務。未來的跨國戰略將日益以協作而非單純競爭為依據。”出于優勢資源互補、降低成本、分攤風險、規模經濟等戰略角度的考慮,越來越多的企業與相關的各方不是簡單的競爭或合作,而是既競爭又合作,謀求系統的共同進化。這種合作競爭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以單個企業為依托的戰略思想,而代之以企業生態系統為依托。
中小企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存和成長對于國民經濟的健康和穩定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產品品種少、服務范圍窄等問題,而且企業往往成長后勁不足,壽命短。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外部環境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外部環境變化僅能解釋中小企業群整體的進退,而群體中個體成長的多極化表現,就只能以成長戰略的科學與否來評價。目前,對于企業成長戰略的研究,大多數的模式是基于對企業外部環境、企業自身力量二者分析下的選擇,這可以說是一種“大企業式”的正式的戰略模式。中小企業缺乏完備的戰略分析能力和分析工具,在實際情況中,戰略的選擇往往是依靠直覺;而且中小企業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很大,戰略的形成也表現出很強的環境依賴,在目前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其戰略更多地是表現為非正式性和多變性。因此,現有的戰略分析和選擇模式對中小企業而言不適用,致使很多中小企業陷入“沒有戰略不行,有了戰略也沒用”的困惑,如何根據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制定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的成長戰略,是中小企業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戰略生態理論強調系統的和諧共生,這個系統不僅為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小企業的生存和成長提供了空間,系統中的成員不斷地根據系統的變化和系統中成員關系的變化調整自身的定位,通過共享資源實現共同成長。這不僅為中小企業戰略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且符合中小企業成長的實際。基于此,本文對中小企業的成長戰略進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適應中小企業特征的成長戰略模式。
二、戰略生態的的概念及其特征
傳統組織理論往往局限于單個企業,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及網絡經濟發展的需要,理論界提出了基于單個企業的傳統組織理論向生態系統理論的轉變,戰略生態研究的假設前提就是以戰略生態系統作為組織邊界。
企業就象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樣存在于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之中,由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和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即(企業)戰略生態系統。戰略生態系統所涵蓋的范圍很廣,既包括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生存和成長的宏觀因素,如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自然環境等;也包括企業的一系列微觀關系,如股東、消費者、供應商、競爭對手、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科研機構等。戰略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它的元素是企業的戰略,主要研究戰略生態的結構、同態、穩定與平衡以及戰略生態的互動關系和在企業戰略規劃實施中戰略生態的有效嵌入等問題,采用生態流、生態位、生態幅等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因此,戰略生態是一種網絡形式,由各種相關的元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基于戰略生態的思維邏輯和傳統的戰略理論也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戰略理論是基于特定組織而言的,即以單個企業為基礎,其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其戰略思想是強調自身的生存和成長,通過競爭來淘汰對手、爭奪資源;而戰略生態的研究是基于企業與所有利益相關者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強調各種組織間的和諧共生,系統中的企業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增加投入來更好地利用共生關系獲得自身的成長。戰略生態和傳統的戰略理論在研究對象、戰略焦點等維度上的區別如上表所示。
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戰略生態系統中的個體研究是關于其在系統中“地位”的研究,地位高的企業,其獲取資源和整合資源的能力都強,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就多。個體的成長就表現為在戰略生態中地位的提升和資源協調能力的增強。因此,個體在系統中的正確定位和如何取得有利位勢就成為企業成長戰略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同時,戰略生態還強調系統內企業的和諧共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受自身資源的約束,更與系統內的其它成員密切相關;企業的成長不只是體現為“規模經濟”,更多地表現為個體在系統中地位的提升;而個體的成長及系統成員之間的合作競爭也促進了戰略生態系統從無序向有序,再從有序到無序的進化過程。戰略生態系統的構建,不僅使大企業突破了“成長上限”,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成長,也為中小企業的成長提供了空間。中小企業不僅可以通過和系統中其它成員相互間的優勢資源、稀缺資源的共享解決其成長所面臨的資源瓶頸;更重要的是,中小企業可以充分發揮其“行為靈活、行動迅速”的優勢,以“柔性、快速、差異化”作為其戰略的特色,及時把握成長機會。
戰略生態的觀點運用于中小企業成長戰略研究,即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又符合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實際:
1.原有的戰略環境分析太過寬泛,中小企業缺乏戰略分析的工具和信息獲取能力,因而這種分析往往是流于形式,戰略生態可以幫助中小企業確定其在系統中的定位,進而根據自身定位觀察與其它成員的關系,發現成長機會,為戰略的制定提供現實的幫助。
2.中小企業自身力量薄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強,企業網絡資源的獲取對其成長的影響也比較大。但戰略網絡的建立和維護需要投資,這種投資是兼具收益及風險的,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構建戰略網絡也是中小企業成長中所面臨的切實問題。戰略生態系統的分析可以幫助中小企業依據其特定的目標和在系統中的定位來確定所需資源,構建戰略網絡,從而使企業的網絡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社會資本。
3.“直覺式”的戰略可以使中小企業及時地獲取成長機會,也是中小企業靈活性的體現,但完全依靠直覺也具有很大的戰略風險,這又是中小企業戰略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戰略生態系統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戰略決策的信息來源,降低戰略的風險。
三、中小企業成長戰略模式改進
傳統的戰略分析包括數據收集與分析、戰略制定、評價、選擇和實施等按順序進行的步驟。這種戰略模式可以理解為戰略計劃,側重于戰略的分析、制定和形成程序。
這是一種有意識的、預期的戰略,它以及時而充足的信息為依據,立足于競爭優勢的長期保持,在制定過程中使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價值鏈、SWOT分析、STEP等各種戰略制定工具,要求企業具有較強的資源和能力,并表現出自然的風險回避,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大企業”式的戰略制定模式。這種戰略模式應用于中小企業存在以下缺陷:
1.忽視了企業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對戰略的影響。這種模式雖然重視對環境變化的分析,但往往重視環境風險的分析而忽視了由于環境變化的不可預見性所導致的戰略變化,不利于中小企業分析和利用內外部相關主體關系的變化;并且由于這種自然的風險回避,使企業不愿意考慮創造性的思維和戰略的變革,降低了戰略的柔性。
2.戰略生態系統是一個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其中的各個成員及成員之間的關系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是其重要特征,而傳統戰略模式的線性方式必然不適用于這個系統,中小企業的成長戰略應該是一種動態非線性的戰略。
3.傳統的戰略模式是一種清晰的計劃,但從實際情形看,中小企業的戰略更多地表現為漸進的、非正式的戰略,其戰略的制定基本上是一種直覺的過程,并表現出很強的“企業家學派”的特點。如果要推行正式的戰略計劃,必將改變中小企業既有的戰略思維,改變管理和領導風格,這不僅僅會帶來戰略實施上的困難,同時也不利于中小企業捕捉和把握對企業成長至關重要而又稍縱即逝的機會。
因此,本文認為,中小企業要構造對其成長具有實際指導價值的戰略,必須改變傳統的戰略模式,將戰略形成、戰略實施、戰略評價與控制有效地整合起來,在對機會的把握中逐漸形成戰略,在戰略的實施中又根據戰略生態系統中關系的變化不斷進行戰略變革,形成一種動態、柔性的戰略模式,即圖2所示的基于并行過程的中小企業成長戰略模式。
這種并行的戰略模式用以指導中小企業的成長,具有以下特點:
(1)該模式以戰略思考作為中小企業成長戰略形成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戰略思考即是把戰略制定和選擇過程看作是創造性的、動態的、反應性的并且經常表現為直覺過程的戰略觀點,側重于鼓勵性的直覺、創新和創造性的思維。這是和中小企業戰略形成的實際相符合的,J.Terence Zinger等人的研究也認為,戰略思考對于中小企業的戰略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戰略思考過程提供了企業業績評價的一系列指導原則;二是戰略思考使中小企業能夠正確評價其自身的長處和短處;三是戰略思考描繪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資源需求計劃。
(2)該模式體現了一種新的戰略思維。這種模式不是嚴格地遵循傳統的戰略思維模式:先形成戰略,然后實施。相反,它可能是在對機會的把握中逐漸形成戰略,而戰略又在實施中根據戰略生態系統的變化不斷轉換,重新形成新的戰略。在這種模式下,戰略方案的重點將是如何在快速變化而復雜的戰略生態中有效地把握和利用機會。
(3)充分體現了中小企業戰略“快速”的特長。該模式減少了機會識別與機會利用之間的時間差,有利于企業抓住和利用稍縱即逝的機會。
(4)有利于降低戰略風險。傳統的戰略模式要求在早期階段就對成本、人員與時間等進行投資,但由于中小企業實力較弱,無力一次性地進行大規模投資,而且沉淀成本的過早形成增大了企業的風險;而現有的模式可以持續地評價戰略生態系統,掌握機會并動態地調整資源配置,從而能夠很好地規避風險。
(5)提高了戰略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該模式下的戰略可以根據戰略生態系統的變化連續地調整戰略,體現出戰略形成與實施的一體化,并以戰略變革作為企業成長的手段,實施戰略變革的模糊化和前后一貫化,從而提高了戰略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陽:競爭博弈[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李維安:網絡組織:組織發展新趨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藍海林謝洪明:企業戰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化引論[J].管理工程學報,2003
[4]林健李煥榮:戰略網絡與企業績效[J].企業經濟,2001
[5]Freeman E.Srt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MA,1984
[6]Gulati,R.,Nohrea,N.Zaheer.A.Strategic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7]Lansiti,M.,Levler,R.制定戰略:從商業生態系統出發[J].哈佛商業評論,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