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可持續的維度分析研究消費方式,確立以人為本理念,轉變社會消費模式;推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實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的轉變;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綠色消費,發揮政府引領文明消費的職能,是消費方式可持續的理性訴求。
[關鍵詞] 消費方式 可持續 理性訴求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機制,可持續消費是人類為擺脫資源危機、生態失衡危機和人類自身生存危機而提出的旨在使當代人及其子孫后代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的消費方式。可持續消費方式具有消費水平適度增長、消費結構日趨合理、注重節約資源等基本特征。確立以人為本理念,轉變社會消費模式;推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實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的轉變;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綠色消費,發揮政府引領文明消費的職能,是消費方式可持續的理性訴求。
一、確立以人為本理念,根本轉變社會消費模式
以人為本,轉換傳統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推進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消費方式的根本訴求。可持續發展要求生產和消費方式應以人為本。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人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而要真正實現人的發展的可持續,除了要合理對待局部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關系外,還要處理好代際之間的利益關系。要把發展的權利與發展的義務統一起來,既要實現和維護當代人的發展權,又不能剝奪后代人的發展權,為人類發展的可持續盡義務、負責任,也就是要正確處理人類自身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然而目前人類的消費方式對人類自身消費的延續性產生了極大的負效應。今天,面對大規模的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鹽堿化、資源枯竭、氣候變異、生態平衡失調和接踵而至的自然災害等現象,社會各界終于認識到要重新審視人類現有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聯合國1992年通過的《里約宣言》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各國應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可持續消費是一種既符合代際公正原則又符合代內公正原則的保證人類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演進的消費方式。在全社會推行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性因素。
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全社會倡導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一要從社會整體角度推動現行的高消費、高(資源)耗費、高浪費和高污染的生產消費模式向可持續生產消費模式轉換。要強調公正消費,充分遵循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的法則,在進行消費時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或人們的利益為代價;當代人要自覺擔當起在不同代際之間合理分配消費資源的責任,妥善利用可再生資源,保護好不可再生資源。二要從社會個體角度改變現行各種非理性的消費現象,引導消費者進行文明、合理、適度消費。要正確界定可持續消費和不可持續消費行為,分析不可持續消費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對人類自身消費延續性的負效應。分析影響消費模式的社會因素、人口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技術因素,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的、理論上科學規范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續消費模式,使公眾或消費者正確地、全面地認識、理解可持續消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需求日益增長,消費關系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發展趨勢。要引導消費者注重理性消費,在消費過程中,既考慮積極的效果,又考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力求在總體上趨利避害。要倡導消費者適度消費,在消費中量力而行,從長計議。要喚醒消費者的主體意識,轉換那些不可持續性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大力培育和樹立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
二、推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實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的轉變
要達到可持續消費要求,必須實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的轉變。生產決定消費,但從再生產過程角度看,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即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目的,而且還是再生產的動力。公民的消費行為和行動,可以影響、引導甚至左右社會生產,生活里一些節約資源行為,可以起到用購買力和消費權來選擇可持續消費方式的作用。消費結構變化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要鼓勵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閑等非物質消費,發展信用消費、網上消費、服務消費、社會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和效益,引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倡導可持續消費方式,發揮消費對生產生活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推行可持續消費方式必須通過轉換社會經濟增長方式和貫徹“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原則得以實現。一要逐步改變“產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觀念,代之而起的是“環境有償使用”、“污染者付費”;拋棄“拚物質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和發展思路,樹立可持續生產的思想。在未來產品開發上,既要考慮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和消費心理的能力和潛量,也要考慮產品消耗成本和制造質量的市場競爭力;在產品的制造上,既要考慮產品制造對資源的耗用和環境的污染,也要考慮產品消費后遺留的廢棄物處理的清凈程度;在具體的產品生產中,將促使人們采用更先進的綠色技術,對一大批產業和項目進行無公害生產的改造,對生產工藝流程、設備和原材料耗用作節約型改造,并且盡可能地避免一次性產品的生產,增加復用性產品的生產,杜絕那些既浪費物質資源又坑害消費者的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二要抓好企業家和生產經營者變革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走出一條既顧及市場需求又減少資源消費和環境污染的生產、發展之路。在生產經營方式變革方面,實行“回收制”改革,在生產過程中對所有不能作為最終消費的副產品回收再生產,尤其是對廢水、廢氣、廢物的直接處理利用;盡可能生產能被自然界自行腐化吸收的物品,開展廢物回收回爐活動,把各種廢棄物再制成五花八門的新產品等。在產品設計方式的變革方面,推行產品小型化(如筆記本電腦、小型汽車、超薄型移動電話、濃縮型洗滌劑、腕式傳呼機、袖珍照相機等)和組合化(如多功能剪刀、組合式家具、玩具、文具等)的理念,并在實踐中加以正確引導,以發揮其對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導向作用。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
推行可持續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可以保證有限的生活資料合理地運用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提高生活水平。轉變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行可持續消費方式,有利于樹立人類消費的可持續觀,有利于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有利于促成可持續的生產,有利于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可持續消費戰略、策略和政策。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費,不僅空耗社會財富,而且浪費發展資源,污染生態環境,阻礙發展步伐,削弱發展后勁。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可以使有限的資源和財富得到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行可持續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有利于緩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難題,維護我國經濟良性持續發展運行。當前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大,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嚴重浪費資源和財富的不良消費方式,如低效率消費、跟風式消費、攀比式消費、炫耀式消費等。只有推行可持續消費模式,才能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結構的改善以及消費方式的變換,都對經濟運行產生著重要影響。一是有利于更新陳舊的消費理念,實現與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消費。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倡導人們適度消費、合理消費,同時注重樹立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以實現與收入增長相適應的消費。二是有利于以消費啟動市場,發揮和實現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下,經濟政策的選擇以增進消費為經濟運行的出發點,并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為經濟運行的最終歸宿。三是有利于改善宏觀調控,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調控機制,促進有關調控機制的協調運轉。隨著消費的提升和拓展,投資和消費共同增長,不但投資和消費可以達到統一,而且二者之間久已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也會得到緩解。
推行可持續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有利于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健康發展。從社會穩定來看,推行可持續消費,綜合運用價格和稅收等手段,適度限制各類奢侈性消費。要通過征收高收入調節稅和高檔消費調節稅來抑制高收入者的高消費,通過抑制高收入群體的高消費來控制兩極分化的過速發展,從而形成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以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如果不從消費上抑制高消費狀態的持續存在和惡化,從而發揮消費結構對社會分層結構的影響,勢必會加劇社會兩極分化現象,給社會帶來潛在的危機,也無法真正建構起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社會無法和諧發展和良性運行。
四、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綠色消費,發揮政府引領文明消費的職能
綠色消費簡單地說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注重生命、健康、環保的消費方式。它以節約利用自然資源和減少環境污染為基本特征。綠色消費方式即低消耗和以資源循環利用為基礎的新型消費方式。綠色消費觀和綠色消費行為將導致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消費結構的改變必將導致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形成綠色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生產者以提供綠色產品為生產理念,實行綠色生產模式;消費者改變傳統的生活消費模式,主動選擇綠色產品,注重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友好性,自覺履行廢棄物分類回收處理的責任與義務,最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建立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推行綠色消費是政府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第一,要強化教育,倡導生態消費倫理。現代性消費倫理是一種極度應享性消費倫理,其實質是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在消費領域中的體現,由它主導的消費方式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的威脅。超越現代性消費倫理,“倡導生態消費倫理,是人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獲得商品價值、滿足心理需要,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時,應該承擔與消費該商品有關的包括保護環境的責任、保護資源的責任、維護社會公德的責任等。要摒棄消費主義所倡導的不合實際的消費觀和傳統的奢侈消費陋習。
第二,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推進綠色消費進程。政府要在生產領域中大力推行循環經濟,鼓勵生產和使用生態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等的推廣,“不僅意味著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意味著人與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諧,而且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將邁進科學文明的新境界。”
第三,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引領文明消費的職能。文明消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政府要發揮好引領職能,形成鮮明的政策導向。要通過產業規劃和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和生產者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通過征收消費稅、生態稅和運用價格調節機制等,引導社會及居民進行生活成本測算,實現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公正消費,提高消費效益。引導社會及居民減少一次性消費的比例。一次性消費品一方面吞噬著有限的地球資源,同時制造著大量的垃圾災難,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從本質上看,一次性消費品是與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理念背道而馳的。要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以身作則,厲行節約,自覺地糾正不文明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倡導和形成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中充分發揮帶頭示范作用。“人類擔負著生態問題的巨大責任與義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目前面臨的必然選擇,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矯海霞:現代性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
[2]朱步樓:積極倡導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N].光明日報.2006
[3]馬洪寶:生態文明語境下人的全面發展[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