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變得越來越嚴重,由于環境資源的產權不確定,價格難以確定,企業與個人在環境這片公地上無償的享用著資源,消耗著資源。正是由于對環境資源的掠奪,加劇了環境污染,使得其負外部性突顯,危害人類的健康。企業自身的逃避行為,加上政府的尋租和財政利益的考慮,使得政府對企業的管制難以奏效。本文從公地、產權及政府與企業間的關系三方面分析環境污染難以治理的原因。
[關鍵詞] 環境污染 公地 產權 政府管制
一、環境——公地的悲劇
哈丁指出環境就是一塊公地,環境污染是向公地中排放廢物,這里的公地包括江、河、湖、海、天空、草地等等,廢物包括廢水、廢氣、廢渣、噪聲、光污染等。在這片公地上,單個企業或個人計算其行為的效用方法是:正的效用會隨著排污量的增加而增加, 它是排污量的正函數。因為排污數量越多,成本就越小,利潤就越大。(在此先不考慮政府管制即對排污沒有任何限制)可以近似用“+1”來表示排污所增加的利潤(正效用),但是排污數量的增加會帶來環境的污染、破壞,甚至是毀滅,這是負效用。由于環境的損失要由所有污染者共同承擔,故對單個污染者而言,他所承擔的負效用就僅僅只是全部負效用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如果用“-1”來表示排污增加所帶來的全部負效用,則單個的污染者承擔的只有-1/n,這里n是公地上所有的排污者的數量,n越大,即污染者越多,則對單個污染者而言,他增加排污量給自己帶來的負效用就越小。正是如此,理性經濟人會發現,他直接向公地上排放廢物的成本要比把他們凈化之后再排放的成本低得多。因此,如果沒有其他約束的話,他自然而然地就選擇前者——直接排放廢物,這對所有向公地排放的排污者都同樣成立。
二、產權不確定,環境價格難以衡量
產權是人們在資源稀缺性條件下對某種經濟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它決定著人們使用財產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在有效的產權制度下,價格是資源配置的信號,它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產權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等特征。因此,私人產權往往是非常明晰的,容易界定。而環境資源如森林、草地、江河、空氣等,不具有排他性,也很少有絕對私有的,它們屬于公共產權。可是公共產權是難以界定的,它的價格難以確定,產權不明晰。科斯認為,在市場中交換的是資源的產權,如果資源的產權界定不清,必然影響到資源的市場價格。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根源就在于環境資源的價格沒有正確反映環境資源的稀缺程度。環境資源的價格是環境資源的產權價格,正是由于現在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性,非排他性,導致環境資源稀缺程度與市場價格脫節,從而導致環境資源生產與消費中成本與收益、權利與義務、行為與結果的背離,這是環境惡化的根源。企業或個人從環境中獲取了大量的資源,但他們從未對環境資源付過費,所以環境污染不斷嚴重。因此,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環境資源的合理定價和有償使用,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這樣才能使環境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使企業個人調整自身行為,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
企業的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因為環境資源的稀缺,企業紛紛進入,優先進入,優先使用。為了使企業達到目的——盈利,他們無限制地從環境中索取資源,因為環境產權不明晰,價格不確定,他們的索取大都沒有付費,利益被企業取得,成本由全體公民承擔。為了降低成本,大多企業都直接排污,雖然政府部門有監管,但企業采取各種方式逃避政府部門的治理。企業在進入時投入了大量的資本,在索取資源逃避監管中牟取了超額利潤,使得企業一旦進入,那么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會退出,因為退出不可行,成本太高。
因為企業無限制地索取資源,又千方百計向環境直接排污,使得超過了環境自身的最大承載量,環境開始惡化,負外部性突顯,嚴重損害了公民的福利。企業將選擇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這一點作為他的決策選擇,但卻忽視了其他人在價格機制之外所承擔的邊際外部效應。又因為自發的生產價格機制對于糾正外部性顯得無能為力,所以政府必須通過各種途徑使外部不經濟所產生的機會成本得到應有的承擔。政府為了保護環境,減少污染,一般對企業采取如下措施:
1.管制
即是政府直接規定一個污染排放標準。例如,規定每個污染者的污染排放量,在某個時間內不得超過某個既定的數量,或者,規定每個污染者的污染排放量在某個時期內必須以某個既定的百分比降低。
對于任意一家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制定強制性的排污標準意味著企業必須承擔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費用,且排放量越小,企業承擔的治理費用就越高。顯然,污染物排放量越大,企業減少排放的邊際成本就越低,而排放的邊際社會成本就越高。在沒有管制措施時,企業減少排放的成本較高且沒有直接收益,因此其利潤最大化的排放水平為QM(全部污染物直接排放量),這時企業不承擔外部成本,而排放的邊際社會成本最高。而假設經測算,企業有效的排放水平應為QE,即企業排放的污染量為QE時,企業用于控制排放的邊際費用等于如果不采取措施將導致的邊際外部成本。這就是說,外部性導致的機會成本被企業完全承擔了。因此QE即成為政府管制的排放標準。
2.強制性價格補償
強制性價格補償通常是對產生外部不經濟行為征稅、收費和罰款,以彌補由此產生的邊際外部成本,從而使行為人將外部效應內在化。對于上述的污染物排放企業,政府部門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對其征收費用。在沒有任何強制性費用時,企業的排放量為QM,而假設如果對每單位排放收取數量為PE的費用,則可以使排放企業作出有效率的選擇,這時,排放量為QE。這是因為,在企業的實際排放量大于QE時,企業用于控制排放的費用在任何排放水平上都小于政府的征收費PE,因此,企業寧愿自己控制排放量,從而避免交費。反之,如果排放量低于QE,減少排放的邊際成本要高于政府征收的費用,因此,企業寧愿向政府支付排放費用而不愿進一步減少排放。所以在QE時達到均衡。
3.拍賣污染許可證
政府部門根據各個地區的最優污染數量確定所謂的污染許可證數量,然后在公開市場上向污染企業拍賣這些污染許可證,并規定,只有購得污染許可證的企業才有權進行所容許的一定數量的污染。每個污染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按照公開市場的拍賣確定的一個惟一的市場價格,來決定是否購買及購買多少數量的污染許可證。這樣做,一來可以確定污染的總量,二來可以使企業改進技術,減少污染量。
政府部門雖然采取各種方法來規制企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見得有效。其一,企業會想方設法逃避政府的規制,如做假象蒙騙執法部門。其二,企業為了減少規制,對政府部門進行尋租,政府尋租后,放松對企業的規制,任其污染。其三,地方政府作為有著自身財政利益的“經濟人”,它必然要追求自身財政利益最大化,也就要保障本地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地方政府有可能放縱企業污染的行為。
總之,由于環境既是一塊公地,又是公共產權,產權不明晰,環境資源難以準確定價,企業又千方百計逃避規制,政府存在尋租行為,且追求自身的財政利益最大化,所以,雖然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來規制企業,防止環境污染,但環境污染要得到真正的徹底地治理,絕非易事。
參考文獻:
[1]李克國魏國印張寶安主編: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
[2]洪銀興劉建平主編:公共經濟學導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