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對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進行了修訂。本文試對債務重組新準則與舊準則之間的差異進行對比,并就新準則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以分析。
[關鍵詞] 會計準則 債務重組 公允價值
為了規范債務重組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本文稱之為新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該準則是在2001年版債務重組準則(本文稱之為舊準則)的基礎上進行修訂而成的。由于公允價值的使用和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使得在會計處理上與舊準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就債務重組的新舊準則變化做以比較分析。
一、新舊準則的差異(見右表)
二、案例分析
例:甲企業欠乙企業購貨款50萬元。由于甲公司財務發生困難,短期內不能支付貨款。經雙方協商,甲企業以一臺設備償還債務,該設備的公允價值為40萬元,歷史成本為60萬元,累計折舊10萬元,計提的減值準備為7萬元。乙公司對該債權計提壞賬準備1萬元。假定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
1.甲公司(債務人)
借:固定資產清理43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7
累計折舊10
貸:固定資產60
借:應付賬款50
營業外支出——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 3
貸:固定資產清理43
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10
2.乙公司(債權人)
借:固定資產40
壞賬準備 1
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 9
貸:應收賬款50
3.分析
對于債務人而言,按照舊準則計算,會使得資本公積增加7萬元;按照新準則計算,需確認資產轉讓損益和債務重組損益。顯然,本案例處置固定資產損失3萬元,債務重組收益10萬元。因此,在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條件下,應分清是資產轉讓損益還是債務重組損益。資產轉讓損益是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債務重組損益是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
對于債權人而言,按照舊準則計算,會使得固定資產增加49萬元;按照新準則計算,會使得固定資產增加40萬元,債務重組損失9萬元。
三、新準則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
1.公允價值的使用影響
所謂公允價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并規定“在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應當是持續經營的,不打算或不需要進行清算、重大縮減經營規模的企業,或在不利條件下仍進行交易的企業”。
早在1998年6月財政部發布(1999年1月1日執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就曾引入過公允價值,允許債務人確認債務重組收益。但由于當時我國的資本市場、要素市場發展及監管等所存在的問題, 公允價值的使用非但沒有體現其應有的公允性, 反倒成為部分企業粉飾財務報表的手段。于是,在2001年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中不再允許使用公允價值。這樣雖可抑制一部分利潤操縱行為,但卻與國際慣例脫軌,無法及時反映真實的會計信息。新準則把債務重組的計量基礎改回為公允價值,并規定公允價值應當能夠“可靠計量”,不僅使我國會計準則更趨同于國際慣例,有效強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真實性,而且由于我國當前資本市場和要素市場,以及監管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也會有效防止公允價值被濫用而再次產生嚴重的利潤操縱現象。
2.確認重組收益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新準則確認了債務重組收益,因此有可能增加當期利潤,提高每股凈收益。作為債務人是資產和負債同時減少,差額部分計入損益;作為債權人是一項資產的增加而另一項資產的減少,差額部分屬于重組損失。
由于債務重組并不是企業的經營活動,新準則對于債務人發生的債務重組收益列作營業外收入,而將債權人發生的債務重組損失列作營業外支出,這樣都記入當期損益。但債務重組損益對當期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并沒有產生影響,因為它并沒有給企業帶來現金的流入與流出。因此,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要把債務重組收益和債務重組損失作為凈利潤的調整項目,否則將會導致主表和附表所反映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一致。筆者建議在現金流量表的補充資料中增加一項“債務重組損益”,作為凈利潤的調整項目,專門反映債務重組產生的損益。對于債務重組收益,由于使得凈利潤增加,而并不影響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因此應作為減項予以反映;對于債務重組損失,宜作為加項予以反映。
四、新準則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1.定義界定問題
由新準則對債務重組的定義可知,只有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前提下,債權人最終做出讓步才稱得上是債務重組,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債務人才算得上是發生財務困難,準則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因此在確定債務重組的過程中,人的主觀因素會起很大的作用。
2.公允價值的取得和運用
由于我國市場并非充分完善,公允價值的取得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不少問題。目前在實務操作中,對公允價值的判斷有兩種方式:對于股票、基金等投資金融性資產的公允價值是根據市場上公開認可的市場價格確認的;對于沒有公開的市場價格作為依據的,大多數情況下是以資產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可變現凈值或者以中介機構的評估結果作為依據。國際上一般采用后者即收益現值法,通過對被評估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做以測算,然后再折算成現值作為被評估資產的公允價值。而在國內絕大多數企業都是采用重置成本法。顯然,由于公允價值存在不確定性,并容易被操縱,而且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十分健全,很容易導致部分企業操縱利潤,因此不能排除某些企業通過不同的公允價值來粉飾報表的可能性。基于以上的考慮,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仍需資本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完善以及監管的加強得以解決。與此同時,會計界建議財政部包括相應的監管部門應盡快制定并公布具體的確認準則,使得公允價值在定性和定量方面都有章可循,不會出現太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
[1]王樂錦: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J].中國農業會計,2006.7
[2]張理:論新企業會計基本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應用[J].財會研究,2006.8
[3]李斌:談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的影響[J].山西財稅,2006.7
[4]楊瓊:論述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引入公允價值計量[J].財會管理,2006.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