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信用評級業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從信用評級機構的角度進行探討,系統分析了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對提高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對信用風險的分析和管理水平,推動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規范化和國際化進程,促進我國信用評級業的良性健康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信用評級機構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信用評級(Credit Rating,也稱資信評級、信用評估、資信評估)是在信用關系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主體,就其將來完全、按期償還債務的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進行綜合評價的業務。信用評級在市場經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揭示債務發行人的信用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降低社會信息成本,節約情報費用;能夠協助政府部門加強市場監督,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同時它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需求。
我國加入WTO后,企業必然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競爭。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在中國境內參與競爭,企業信用狀況將成為競爭成敗的關鍵要素之一。對此,2003年我國政府提出了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的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也相繼制定信用建設目標。信用無國界,要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要求,打造國際水準的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是信用制度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由于目前的文獻都是從信用評級業的角度來討論的,關于信用評級機構方面的文獻很少,即使有也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展開論述,本文則系統地對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存在的問題展開探討。
二、我國信用評級業的現狀
在中國加快腳步融入世界的時候,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狀況備受關注,可以說發展正逢其時,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的現狀如下:
1.信用評級業務不斷擴展
近幾年,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后,為了控制貸款風險,商業銀行的貸款證評級正在成為信用評級公司的重要業務。為了提高資信評級行業的影響力,目前已有一些規模較大的評級公司著手對銀行、證券公司等機構進行自主評級。
2.行業龍頭初步顯現
近20年來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膨脹、清理整頓、競爭和整合的過程,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以中誠信國際、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上海遠東資信評級公司和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些獨立的評級機構已初步奠定了行業內的領先地位,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前景。
3.信用評級業的制度建設已具備一定的基礎
國務院1993年發文提出,企業債券必須進行信用評級,并要求1億元以上的企業債券要經過全國性的評級機構評估。一系列政策法規和管理辦法的出臺,為信用評級行業制度框架的初步建設奠定了基礎。200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制定和完善信用評級等規章制度,要規范發展證券信用評級機構。
4.信用評級方法和指標體系初步建立
中國信用評級協會籌備組制定了《債券信用評級辦法》,建立起我國自己的評級指標體系和辦法,隨后,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經貿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的《工業企業資信評估指標體系》則首次統一了企業資信評估標準。2001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實施辦法》,也使評級機構的業務范圍擴大了。另外很多評級機構也在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評級方法體系。
5.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深入和加入WTO后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國內信用評級機構與國際著名資信評級公司的合作也不斷加深。1999年7月30日,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與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宣告雙方正式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進行技術合作。同年8月,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也與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共同組建了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信用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
三、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信用評級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績,但由于該行業剛建立不久,總體水平不高,在實際的評級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具體來說:
1.社會信用觀念不強,法制不夠健全
(1)對信用評級業的認識有待深入。全社會對信用評級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政府有關部門對評級結果利用程度不夠,一些需要進行信用評級的機構、企業和個人對信用評級工作缺乏認識,不夠重視,不愿參加信用評級,一些需要了解交易對方資信狀況的機構、企業和個人還不懂得如何使用信用評級的有關信息或不把信用級別作為決策的主要依據。這些都使得信用評級的市場需求較弱。
(2)信用評級的相關立法工作明顯滯后,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我國信用評級業起步較晚,立法滯后,既沒有成立行業協會,進行統一管理,又沒有制定相應法規,規范業務活動。我國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存在兩大問題:多頭監管與無人監管并存。我國信用評級的對象或潛在對象分別由不同的監管部門監管,這就使得雖然存在眾多的監管機構,但卻缺乏一個對評級機構統一監管的部門,使信用評級的指標不統一,評估方法各異,信用評級機構對評級結果缺乏全國統一的復審、監管機構,這使許多信用評級機構不能準確、公正、客觀有效地評價企業信用級別。
2.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業務范圍狹窄
(1)我國信用評級機構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業務范圍狹窄。目前,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大約有幾十家,大部分為地方性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債券評級資格的有9家,但規模普遍偏小。國內目前大多數機構主要從事債券評級和貸款企業信用評級,也有一些評級機構開始嘗試對金融機構評級和個人提供信用報告,其他評級業務幾乎是空白。
(2)信用評級機構的專業性不強。信用評級活動,特別是證券評級,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很高,而目前我國評級人員的知識結構不甚完備,不能適應評級業務的發展要求,水平不一的人員充斥市場,這嚴重影響了信用評級機構評級的專業性。
(3)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可信度不高,利用率低,社會影響力小。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程序缺乏科學性、嚴密性,難以做到公平公正客觀地評價企業信用級別,造成評級信息的可信度的降低及評級機構威信的下降。再次,就全國而言,幾乎還沒有形成各個方面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評級機構。
3.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內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1)內部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信用評級機構的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司章程也不規范,沒有科學高效的管理和監督機構,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也不是很科學嚴密,內部管理沒有得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2)信用評級機構內部評級標準不統一。目前我國的信用評級業缺少統一的行業規范,沒有一套統一規范的評級方法、標準和指標體系,造成評級結果差距很大,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也就不具有權威性,無法發揮降低企業籌資成本和增加企業無形資產的關鍵功能,這也是企業缺乏進行信用評級積極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信用評級機構的機密性有待加強。信用評級的機密性是指對客戶提供的有關評級資料應嚴守秘密。信用評級機構對于涉及被評級對象的專有技術、產權、重要的財務數據等內容,在調查報告書中都要慎重處理,使之不會對被評級對象造成任何不良的后果。另外,一些只供金融部門了解的內幕,也不能向其他部門公布。
四、促進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發展的對策
我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這就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信用評級業的發展。
1.加快發展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社會和制度環境建設
(1)利用各種措施增強社會各方面的信用評級意識。政府要在充分認識信用評級行業作用的基礎上,對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重視,進一步明確其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今后國家對信用評級應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約束性,把信用評級結果與其獲得信貸資金、經營信譽、經營業績結合起來,成為考核、監管的一項指標,提高企業進行信用評級的積極性。
(2)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評級機構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目前信用評級業的地位與作用除了在《證券法》中有所闡述外,其他法規并沒有給予信用評級一個明確的定位,因此,必須加強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推出新管理辦法的同時,應對一些過時的、不適應市場經濟和信用評級行業發展的法規要及時予以廢止或修訂。
(3)建立有效的信用監管體制。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主要包括:建立信用評級業務的許可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和“退市”制度。由于我國市場體系的初步建立,信用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為避免信用評級機構惡性競爭,有必要在信用評級行業發展的初步階段實施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并對信用評級機構保留一定的壟斷性。可以參考以下方式建立我國信用評級業務許可制度:一是有關部門根據相關規定向信用評級機構核發準予開展某類評級業務的許可證;二是有關監管部門或機構作為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者,認可某些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三是為有效監督信用評級機構,必須建立對評級結果的復審、評價等制度,并建立相應的“退市”制度。綜合考慮,建議我國對信用評級機構進行統一監管,對信用評級業務資格或評級結果分別進行認定或認可的統分結合的監管體制。
(4)建立資信評級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為了加強對信用評級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管理,應建立自律性的信用評級行業協會。其任務主要包括:組織各家評級機構交流工作經驗,不斷提高評級質量;協助各家評級機構規范評級方法和指示體系;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搞好評級機構的資料審查和日常業務管理;督促檢察和加強各評級機構自律管理,建立起自我約束機制。
(5)加強評級方法的研究,設計科學的評級指標體系。科學的評級方法和完善的評級指標體系是保證評級結果準確性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信用評級業的不斷發展,為了更有效的服務廣大投資者,必須不斷加強評級方法的研究,并根據客觀環境變化對評級指標體系進行相應調整。在信用評級機構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我國的立法機關及信用評級機構應該共同制定一個統一的評級標準,這樣可以使評級有一個統一的衡量尺度,使各種評級結果有一個共同的標準來檢查是否確實具有投資價值,也就提高了評級結果的可信度,使評級結果能被廣泛利用。
2.加強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自身建設
(1)應重視培育我國專業性的信用評級機構。提高其信用評級水平和社會影響力,逐漸形成一兩家全國性、權威性的信用評級機構,開展跨省區的金融信用評級業務。組建中外信用評級機構,吸收國外有影響的國際評估公司入股,擴大信用評級公司的知名度,逐漸走出國門,開展跨國評級業務。整頓原省、市金融系統的信用評級機構,通過重組、驗收、調整、撤并等手段,提高信用評級機構的質量。加強各類信用評級機構的聯系與合作,盡快實現基本信息的聯網。
(2)加強評級機構內部管理制度的建設。信用評級機構應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制訂規范的公司章程,設置科學高效的管理和監督機構,訂立科學嚴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使內部控制工作具有得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此外,信用評級機構還應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內控制度應包括評級工作程序、崗位責任制、跟蹤評級責任制、評級報告要求、信用評級委員會工作制度、保密制度、檔案管理辦法、評級人員守則等。
(3)做好保密措施。信用評級機構和人員對于因工作需要而獲得的被評對象未公開的財務資料、發展規劃、投資組合及其他雙方事先約定的保密事項,應當嚴格保守秘密,未經被評對象書面許可不得私自提供或泄露給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應該建立嚴格的評級資料保密制度,安排專人負責資料管理,非評級項目相關人員一律不得隨意查閱;若評級報告中涉及被評對象未公開的信息資料,該評級報告全文僅能提供給被評企業,未經被評對象書面同意,不得提供給任何第三方;信用評級人員不得將被評對象提供的資料用于除評級外的其他任何目的。
(4)注重培養專業性人才。信用評級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道德素質。職業素質要求評級人員掌握管理、會計、財務、審計、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具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專業分析能力;道德素質要求評級人員具有公正、獨立的立場和為客戶保守秘密的品質。為提高信用評級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應對從業人員的任職資格做出明確規定,并建立資信評估師資格考試制度。
(5)擴大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業務范圍。要使我國評級機構的業務范圍逐漸擴大,在做好債券評級和貸款企業信用評級的同時,還要做好對金融機構的評級、提供準確的個人信用報告,并從事宏觀經濟環境分析、行業競爭優勢比較、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與各大國際經濟區域及國別經濟形勢等方面的研究,加大與國外著名評級機構的合作,學習先進的評估經驗,盡快與國際接軌。
五、結束語
雖然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仍須加強信用評級意識,完善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監管體制,加強自身建設,培養專業化人才,增強評級機構的保密性。當今社會不只是個人的誠信要增加,評級機構的誠信也應進一步提高。因為評級機構接觸到的商業機密很多,若不重視保密工作,將很難開展工作。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上升的,盡管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存在問題,但掩蓋不住其巨大的潛力與蓬勃生機。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在政府適當調控和引導下,加強了自身的制度建設。另外加入WTO使我國與世界著名評級機構的聯系加強,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吸收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上述舉措快速提高了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對信用風險的分析和管理水平,推動了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國際化與規范化進程。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國土上也會出現國際性的信用評級機構。
參考文獻:
[1]林漢川夏敏仁:企業信用評級理論與實物[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瑞強等:無規矩不成方圓——協信用與法律規范[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
[3]朱順泉:企業資信評級方法創新及運用[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何燕芳石丹林:銀行客戶信用評級[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版
[5]鄧郁松等:規范發展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的政策建議[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8期
[6]郭建國李丹夏笠鈞:我國資信評估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術交流,2003年,第4期
[7]安義寬:如何認識和理解中國企業債券市場[J].財貿經濟[N],2002年第4期
[8]楊蕊: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策略[J].財經論壇,2004年第9期
[9]張青庚:建立基于企業價值的信用評級體系[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12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