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動漫產業是新興產業,隨著卡通日益為人們所喜愛,優秀的卡通作品作為稀缺資源,總被他人擅自使用。法律如何來保護卡通作者的權利以保護動漫產業的源頭從而促進動漫產業的發展?本文以國外的一些判例為借鑒和我國的現行法律和司法實踐為參考,通過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商標法的比較分析,確立著作權法的保護。
[關鍵詞] 卡通角色 作品 著作權法
動漫產業如今是朝陽產業,在美、日、韓等國迅猛發展。美國每年的動漫產品和衍生產品的產值高達50多億美元。日本動畫業年產值在國民經濟中位列第六,動畫產品出口額超過鋼鐵;年營業額超過90億美元的日本動漫產業,與其他娛樂產業一起成為國內經濟文化的主流。即便是后起之秀的韓國,動漫產品的產量也占全球的30%,產值僅次于美、日,成為韓國國民經濟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我國也對動漫產業的發展投入了足夠的重視,隨著中國動漫的發展,卡通日益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優秀的卡通作品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具有對顧客的吸引力和識別性的經濟價值。將這些卡通角色用于商品或服務中,易能喚起人們的消費欲望,從而產生可觀的經濟價值,形成動漫產業鏈。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利益驅動,擅自將他人的卡通角色運用到商業中的行為已屢見不鮮,已對動漫產業的良性發展構成了危險。法律如何來保護卡通作者的權利以促進動漫產業的發展?本文以著作權法為切入點,通過對動漫產業的源頭——卡通作者的保護來探討這個問題。雖然部分學者贊同用商品化權來對卡通角色進行保護,但鑒于我國理論界對于商品化權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司法審判經驗也有所缺乏,而且即使是那些法律制度已比較完善,對商品化權保護較早的國家也尚未確定如何用統一的法律制度對商品化權進行保護。所以本文主要從現行的著作權法保護入手。
提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首先考慮的是卡通角色是否是著作權的保護對象?角色是否是作品,能否作為作品受到保護?關于這個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先來看看卡通產業最發達的日本和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
在日本,司法界已經肯定了通過著作權保護漫畫作品的卡通形象,這種案例源于“海螺小姐”事件。在這一事件中,被告在其觀光旅游車的車身兩側使用了報紙上連載的漫畫“海螺小姐”四幅角色的頭部像,并在其營業名稱中使用“海螺小姐觀光”這一名稱,原告訴被告侵犯其著作權,而東京地方法院承認了原告的請求。其判決依據是著作權復制權的侵害。東京地方法院認為角色是“可以使人看出是連載漫畫中出場人物的容貌、姿態、性格等的表現”。雖然被告只是使用了漫畫中的主人公的頭部像,而沒有使用其附加于畫面上的對白和故事梗概,但只要從出場人物的容貌和姿態來看,那些人物本身就是“海螺小姐”里面的角色,則就應該承認是利用了漫畫作品。
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在確定卡通角色的可著作權性(copyrightablity)時,需要提及“獨特描繪(distinctly delineated)”原則,這一原則指的是只要作品中的角色體現了作者細致并且獨特的描繪技巧,這一角色就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這一理論在確認卡通角色在著作權法上可作為獨立客體所起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迪斯尼訴空中竊賊案。該案中,被告在其供成人閱讀的“反正統文化”的卡通雜志中,抄襲了迪斯尼公司17個動畫角色形象,連名字也完全相同。在被告的卡通雜志中,米老鼠、唐老鴨等角色成為一群具有反正統文化的逞性妄為、作風不正、吸食毒品的搗蛋鬼,完全失去了他們原來天真、活潑、可愛的形象。原告迪斯尼公司訴稱被告使用其創作并所有的卡通角色,侵犯了其著作權。被告辯稱使用角色的行為并未構成對作品的復制,虛擬角色不是著作權法獨立的保護對象不應受保護。法院審理后認為,雖然卡通角色并不能體現原作品的結構,但它是作品極端重要的組成部分,復制卡通角色的外型就足以構成侵犯著作權。此類案件的判決表明:不論情節是否被抄襲,單純卡通角色外形的相似就構成侵權。
上述的判例解答了剛才的問題。在卡通角色侵權中,之所以可以僅依據外型的相似認定侵權是因為卡通形象本身已經構成一種獨特的表達。雖然在美術作品中,表現角色所采用的方法是片段式的,但是角色留給人們的往往不是某個畫面中的姿態和表情,而是作為角色總體的性格、容貌和姿態等連續的印象。卡通角色既區別于文學載體,又區別于卡通連載故事,而應被確切地定性為添加了要素的視覺作品。是通過線條、輪廓、顏色的運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或思想,而已經成為特定化固定化的具體形象。如果保護角色只保護作品中出現的畫面,這顯然意義不大。因為當他人擅自使用角色來招攬顧客時,不會簡單地復制某一幅畫面,只要在畫面中采用了能表現這個人物的一些特征,人們即可聯想到該角色。所以經營者“如何”使用著作者筆下的卡通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經營人“是否”使用了著作者筆下的卡通形象。復制或抄襲形象顯然侵犯了原作品的表達,因此被著作權法所禁止。
當然通過著作權法對卡通角色的保護也存在著不足。它的主要不足表現在賠償救濟上,它是以非法復制品的數額為基礎來計算被告的不當得利。然而經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增加了一條,作為第48條,規定了賠償損失的具體原則,使這種民事責任的確定更具操作性,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不足。該條文規定: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賠償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該條文還規定了一個法定賠償方法,以彌補上述方式的不足。它規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50萬元以下的賠償。而且為了更好的制止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和更為有效的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還新增了第49條,關于訴訟前申請停止侵權行為和財產保全的規定。因此僅就卡通角色的作者以著作者的身份對其卡通角色在商業化中的保護,用著作權法來保護是恰當和必要的。
在尚不存在全面保護虛擬角色的商品化權法律制度的情況下,運用著作權法來保護是必要和妥當的。那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框架下,還有其它兩部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商標法對此可否適用?就反不正當競爭法而言,主體不適合,它要求主體必須是經營者,而且也沒有在這方面可適用的一般條款。就商標法而言,雖然不像利用著作權法保護時,存在著作品角色作為著作權客體的不確定性,因為商標法只要求他人的商業標識與注冊商標在一般消費者眼中足夠相似,就可以認定侵權成立,但此時的主體身份是商標權人而不是著作權人。運用商標法保護只能適用著作者對其作品的卡通角色進行了注冊登記,而對于僅是卡通角色著作者身份的權利人卻無能為力。雖然作品角色作為著作權客體存在著不確定性,但就卡通角色而言,是被確切地定性為添加了要素的視覺作品,是著作權的客體。而對于賠償救濟而言,雖然以前的著作權法對此問題的適用有很大的漏洞,但現在著作權法經修改后,如上所分析的,基本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因此就卡通角色的商品化保護,在其未注冊成商標時,卡通角色著作者的權益可由著作權法來保護;在卡通角色注冊成商標時可由商標法和著作權法共同保護;而當著作者使用其卡通角色成為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者時,就可由上述三種保護手段共同保護。
發展動漫產業,保護卡通角色是其中關鍵的一步。我國的動漫產業正當起步,健全的法制環境是必不可少的,著作權法通過保護卡通作者的權利來對動漫產業的源頭進行保護可謂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鄧華寧:2006卡通產業論壇:我國動漫產業迎來“黃金十年期”,http://www.ccm.gov.cn/yw/yw-3.jsp?id=953lm=zhxwlma
=ywzhyw
[2]劉春霖:《商品化權論》,《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郭玉軍,甘勇:《論角色商品化權之法律性質》,《知識產權》2000年第6期。劉紅:《商品化權及其法律保護》,《知識產權》2003年第5期
[3]杜穎:《論商品化權》,載《民商法論叢》(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頁
[4][日]《判例時報》第815號,轉引自朱檳:《關于角色的商品化權問題》,《中外法學》1998年第1期
[5]郭玉軍甘勇:《論角色商品化權之法律性質》,《知識產權》2000年第6期
[6]林雅娜宋靜:《美國保護虛擬角色的法律模式及其借鑒》,《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7]郭玉軍甘勇:《論角色商品化權之法律性質》,《知識產權》2000年第6期
[8]鄭友德焦洪濤:《反不正當競爭的國際通則》,《知識產權》1999年第2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