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著重從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市場均衡等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保險業中誠信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緊緊圍繞“利益”這個點來展開討論,并提出了一些有較大可行性的解決保險業中誠信問題的方案。
[關鍵詞] 保險 誠信 利益
一、我國保險業誠信問題的現狀
1.保險誠信建設初見成效
首先,誠信建設已被納入法制化發展軌道。一方面,《保險法》強調了誠實信用原則在保險業發展中的突出地位,修改后的《保險法》著重突出了對誠信原則的保護和運用。二是在相關法規如《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暫行規定》和《保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中對保險從業人員和高管人員作出了誠信方面的要求,保險信用法制建設的加強為我國保險業誠信體系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各保險公司誠信經營理念得到認同。由此可見,誠信在保險業發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保險業界廣泛認同,這為保險業誠信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
2.保險信用缺失導致的問題仍然存在
由于我國保險起步比較晚,保險知識的普及程度不足,公民保險意識還不夠高,導致出現了許多阻礙保險發展的問題,其中誠信問題尤為突出,長此以往,在這種“內憂外患”的環境下,我國保險業必將崩潰。2006年被確定為我國保險誠信建設年,筆者認為,要做好誠信建設,必須找出產生信用危機的根源,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并落實到實處。
二、保險誠信問題產生的經濟學分析
1.從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角度分析
我們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在保險市場中從事保險活動的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保險契約活動中,交易雙方為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二者可以選擇的策略只有誠信和不誠信。而且,選擇不誠信可以給選擇主體帶來額外的收益。這一假設前提是具有可行性依據的。保險人選擇不誠信,可以擴大業務規模,減少支出。被保險人選擇不誠信,可以減少保費金額,增加賠款金額。而保險中介選擇不誠信,可以增加中介費用。這樣,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以及保險中介都存在欺騙的動機。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談談。
首先對保險公司:任何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實體都想實現自身的利潤最大化,而降低成本是其中一種有效的途徑。盡管成熟的保險公司都會選擇誠信來穩定自己的客戶來源,但是在目前中國的環境下,選擇不誠信會讓保險公司的業務規模擴大,保費增加。保險公司不誠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業務員在展業過程中,為了獲取更多的傭金,片面夸大保險產品的功能,甚至欺騙保戶,致使保戶在索賠時發生困難,喪失對保險業的信心。二是,保險公司為了減少成本開支,利用自身專業優勢、人才優勢,針對消費者對保險理解不深的弱點,拒絕投保戶合理的索賠。其次對投保人:任何投保企業或個人為了節省自己的保費支出,也會選擇不誠信。舉個簡單的例子:甲公司損失期望值為α,則他向保險公司交納的保費P也為α,若甲公司采用一些手段欺騙保險公司,使保險公司認為其實際損失額P1=β(α<β)。那么甲公司可以從中獲利β-α,保費支出減少了β-α。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選擇不誠信也是選之有道。最后對保險中介:中介者主要是包括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和保險公估人等,較多地表現為保險代理人的誠信缺失。不少保險代理人在為了獲得更多代理手續費的利益驅動下,片面夸大保險產品的增值功能,許諾虛假的高回報率,回避說明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甚至誤導投保人,給投保人、被保險人造成經濟損失。
2.從市場均衡角度分析
從以上成本利潤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不誠信帶來的損失,致使保險市場的資源配置不能達到最優。現在,我們從一個宏觀一些的角度來分析保險市場的誠信危機,以保險市場的需求、供給平衡作為分析的切入點,將誠信問題對保險市場的影響看成一個變量,引入到保險市場的均衡中,保險市場的均衡由圖表表示:
圖中s表示供給曲線,D表示需求曲線,N是在雙方誠信的情況下的市場均衡最佳效益點,OQ1NP1就是均衡情況下的利潤,P指保險產品費率,Q表示保險產品銷售數量,C表示誠信指數。當一家保險公司甲對保險產品費率進行調整后,其他保險公司會做出相應的調整,當甲調低費率,考慮到價格競爭優勢,其他保險公司會相應降低費率,這時起作用的是ND1,而當甲調高費率時,其他保險公司則不會跟著提價,這時起作用的是dN。但是由于存在不誠信的情況,保險公司根據經驗評估保費時,會把誠信帶來的風險因素換算到保費的計算中去,即會使費率高于均衡費率,這樣原本的供給曲線S就會向上方移動至S1,此時的均衡點為M,甲公司利潤為OQ2MP2,由于費率的提高,使一部分投保人(Q1-Q2)退出了該保險,轉向其他費率較低的公司投保,而剩余的投保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對保險知識缺乏了解,繼續為了原本相同的保障而提供更高的費用,當他們對產品認識逐漸加深以后,就會發現保險公司的這種不誠信行為,進而對保險公司失去信賴,最終退出該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
三、解決誠信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1.加強保險知識的宣傳,增強投保人的保險誠信意識和道德觀念,使保險雙方當事人的信息趨向對稱化
我們應加強保險原理、基本原則,以及保險法制的宣傳,讓民眾真正懂得保險得以數百年運行的真諦在于以科學的統計數據為測算基礎,實現每一被保險人與保險人權利與義務對價基礎上的有償轉讓風險,并在所組成的同一群體被保險人之間實行機會均等的互助,而且這一互助完全是就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風險而言的,其中排除了一切已經發生或故意制造的損失。
2.建立行業信用體系,調整因為人為因素導致的保險市場失衡
前面已經分析到由于保險雙方當事人存在以利潤為趨導產生不誠信行為的現象,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建立行業信用體系的辦法來阻止這種趨導。建立行業信用體系包括2個方面:一是保險公司對投保人建立公司內部信用體系,二是政府為保障投保人利益建立信用機構。具體做法如下:首先保險公司要建立一套信用制度,即做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培養專門的信用風險管理人才。二是建立獨立于財務和銷售的信用風險管理機構。三是建立系統化、規范化的信用管理制度。 最后行業內各保險公司內部信用機構聯合起來對投保人的誠信實施監控,形成行業威懾力。其次對于政府建設完整的企業信用制度,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決:一是建立健全的企業信用評估的法律規定,同時還需要保證評級機構的獨立公正,從人事、資金以及權利責任都達到公正獨立。然后就需要做到的是保障信用評級制度合理運行,最好是根據社會需要采取依職權和申請相結合的企業信用評級運行模式。二是建立失信懲戒制度的立法規定。保險公司在商業活動中當失信成本小于失信行為所失信懲戒制度帶來的收益的時候會選擇失信。而這時候如果我們建立企業失信懲戒制度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成本約束,例如公開用網絡向社會發布其失信記錄,各家商業銀行停止對其授信,不給予通過工商年檢,稅務部門不給予辦理稅務登記等等,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形成的合理的失信約束機制將會有效地遏止保險公司的失信行為。對于不誠信的投保人,各保險公司聯合起來,停止對其人身及財產提供保險保障,并及時將其失信記錄發送給各商業銀行,這樣也將極大約束投保人的行為。
3.加強國際合作,建設現代保險監管體系
我國保險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很多先進的保險理念還得借鑒國外保險公司發展的經驗。因此多加強于國際保險公司的合作,吸收國外先進的保險理念,“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極大地提高我國保險公司的經營水平和監管力度。
4.嚴厲打擊保險欺詐,形成社會威懾力
筆者認為,目前的法律對保險欺詐的打擊力度還不夠,在方式方法上還可以加大力度。另外對于檢舉保險欺詐的行為應該給予鼓勵,讓保險主體間進行互相監督,讓社會各界都起到保險誠信的監督作用。
四、結束語
保險是一個所有投保人聯合起來分攤風險,轉移風險,使風險帶來的損失影響程度最小化,從而使風險最小化的過程,它需要大家有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意識,而誠信就像一塊基石,任何保險一方放棄誠信原則,都會影響保險作用的發揮。由此看來,只有保險當事人都堅持保險誠信原則的前提下,建立起誠信的保險市場,當事人才會互惠互利,同時讓保險各主體以及政府部門都加入到保險監督中來,保險業才能得到健全的發展,保險作用才會得到很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袁衛.Fred Rowley.彭非:中國保險監管與精算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丁冰:西方經濟學原理[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3]鄧大松:保險經營與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