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顯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因此,探討發展文化經濟之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來說,具有深遠意義。
一、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產生新的經濟形態——文化經濟
文化是一定社會的經濟與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文化源于經濟并受經濟發展制約,但是,文化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反作用與經濟發展。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趨向,過去常常分離的文化因子和經濟因子日趨融合成一體,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
文化“經濟化”指的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與文化互相交融,逐漸融為一體,并形成新興經濟產業——文化產業,包括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健康休閑產業、體育產業以及政治性的文化產業等等,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發展中的主導力量。經濟“文化化”指的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文化內涵不斷增強,文化要素不斷發揮作用,人文精神和文化資源在各種資源中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經濟產品中的科技文化含量不斷豐富,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愈來愈多地被注入文化的理念和內涵;在生產文化或產業文化的發展上,包括管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品牌文化、人力資源等在內的產業文化是經濟文化化的重要標志,文化將是未來經濟結構升級中起核心作用的因素。
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一方面表現為經濟結構和利益關系對文化價值觀念、人的行為方式、社會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運行機制的影響越來越大,文化必須運用經濟手段、引入經濟要素,不斷增強其自身實力;另一方面表現為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目標、經濟結構、生產管理方式及經濟制度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越來越強,經濟必須通過增加文化含量及發揮文化作用而不斷提升內在價值。
文化經濟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文精神為先導、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為依托、以高技術為支撐的新型經濟。它代表著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當代表征,是社會發展到現代的產物。文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知識成為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
二、樹立科學人才觀,促進文化經濟發展
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知識是文化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知識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人既是科學技術的主體,也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人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社會進步的水準。在人類發展史上,人的素質每提高一步,人的主體意識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的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人的全面發展,則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條件。因此,基于人作為知識經濟的主體而成為文化經濟發展源泉的考慮,我們在發展文化經濟時,必須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科學的人才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人才資源是推進文化經濟建設的核心資源,文化經濟是以人文和人才為基本要素的經濟形式,應當看到,我國現有的人才資源與發展文化經濟的客觀要求還很不適應。因此,推進文化經濟建設,必須把人才戰略擺在工作的首位。一是摸清人才底子,全方位了解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等方面的情況,從而制定適應我國文化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戰略規劃。二是在全社會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尊重創造的新理念,在重點使用高層次的專門人才的同時,要不拘一格選人才,做到人盡其用、人盡其能、人盡其才,把各式人才組織和引導到文化經濟建設中來。三是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和用人制度,形成一整套科學育人才、引人才、選人才、用人才和留人才的機制和制度。四是加強和改善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從發展文化經濟的高度,重視吸引更多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提升黨領導文化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創新黨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探索一條與發展文化經濟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的新路子。五是建立一整套樹立和落實科學人才觀的衡量標準、考核指標、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
三、充分挖掘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經濟發展
文化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屬性和經濟屬性決定的。過去,我們比較注重文化的政治屬性而忽視其經濟屬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深化對文化經濟屬性的認識。一般來說,除了公益性文化,文化的生產和經營主要應以市場為主,在服務于人們精神需求的過程中體現經濟效益,實現產品的價值補償和資產增值。因此,文化經濟應擺脫文化與市場經濟相割裂的狀況,在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效益評價等方面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
研究現代社會的文化經濟,探討促進其發展的對策措施,就要研究現實經濟生活中已經或者有可能被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被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體現于文化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之中。由于精神文化產品往往是無形的東西,如知識、信念、政治取向、道德操守、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生活模式、人生境界等,它們可以附著、也可以不附著于一定物品上,所以文化生產力的構成主要不在于外在的實體,而在于內在要素。一般說來,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為主體的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主要是他們的素質、積極性和社會組織狀況;二是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是指作為文化文化創作來源的對象和條件,如一切可資憑據或有待開發的思想材料、風格樣式、技術手段、人文環境等。文化資源具有從本質上說是腦力勞動產品、從整體上論是非稀缺資源、從存在方式上看主要以無形的觀念、知識、信息等多樣性方式存在、從資源利用角度講文化資源的利用可能不需要特定的成本等明顯特征。
在多元的文化世界中,客觀地存在著潛在文化資源和現實文化資源的區別。有些文化因素是可以作為資源利用的,但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才會轉化為現實的文化資源。
總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