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國際比較的視角下,從保險業整體社會功能、產品責任保險、產品責任保險法制建設、產品責任保險科學管理等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企業責任保險發展趨空化矛盾,并提出了大力發展產品責任保險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 責任保險 趨空化 國際比較
一、我國保險業整體社會功能趨空化矛盾
我國保險業發展相對于國內外經濟與社會發展嚴重滯后。我國自1978年以來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進入本世紀最近幾年增速依然很高,GDP從1999年的82067.46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平均年增長速度高達14.23%。而保險業務收入1999年~2005年均增長24.25%,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但衡量一國保險的發展水平不是保費總量指標,而是保險密度(人均保費)與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民生產總值)。1999年~2005年我國保險深度平均為2.53%,保險密度為235.75元(折合美元約30美元),1994年~2003年OECD國家平均保險深度在8.4%~10.12%之間,保險密度在1723美元~2737美元之間。而財產保險的這兩個指標更是低得驚人。我國社會保險不僅覆蓋面窄,而且標準低。商業性保險理應有更大的發展,但我國商業保險也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我國保險業遠未發揮現代保險業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與服務功能。
資料來源: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Insurance Statistics Yearbook 1994年~2003年~2005年Edition
二、我國產品責任保險趨空化矛盾
我國產品責任保險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則更顯先天不足。我國的產品責任保險于1980年起步,當時屬于涉外保險業務。主要是為了應付國際貿易的需要和為某些家用電器類等非主流
資料來源:2005年保險數據來源于2006年中國保險年鑒數據;1999年~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產品服務的。從1985年開始產品責任保險業務推向國內市場。近幾年來,我國的產品責任保險業務雖然有了初步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以法律責任為保險標的的產品責任保險還處于起步階段。
相比之下,自從1890年英國海上事故保險公司簽發了第一張產品責任保險單之后,世界各國相繼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產品責任保險。在國際上,責任保險是一類獨立的保險業務,它的經營有著一些自己獨特的規律,能夠獨立成體系地開展業務,有著龐大的業務來源。
在最近的20年中,由于經濟的高度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有關產品責任立法的逐步健全,美國、西歐、日本的產品責任保險發展迅速,投保產品責任保險已成為各類企業的自覺行動。在美國,責任保險指代替被保險人支付由其對他人的責任引發的損失賠償的保險,這種責任由法律賦予或由合同設定。傳統上主要的險種是機動車責任保險和雇主責任保險。醫療責任保險、綜合責任保險在20世紀80年代引起了關注。產品責任保險作為綜合責任保險(GENERAL LIABILITY INSURANCE)中的一個重要險種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99年~2005年美國財產保險占保險總額的比例為40.63%~52.11%,平均為45.67%;綜合責任保險占財產保險的比例為6.46%~10.14%,平均為8.33%;產品責任保險占綜合責任保險的比例為5.74%~8.28%,平均為7.55%。
1999年~2005年中國財產保險占保險總額的比例為22.41%~38.05%,平均為29.57%;全部責任保險占財產保險的比例為2.93%~4.74%,平均為3.73%;產品責任保險保費收入全國數據無從取得,據估計而產品責任險這個險種在財險業務總量中占的比例還不到1%。
2005年保險數據來源于2006年中國保險年鑒數據,1999年~2004年GDP及人口數據來源于各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
三、產品責任保險法制建設趨空化矛盾
產品責任保險的發展是與相關法律的健全緊密相連的。歐美一些國家和日本都相繼制定了獨立的產品責任法,我國尚未頒布專門的產品責任法,關于產品的原則性條文在《民法通則》中有所體現。產品責任的相關概念體現在《中國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保護法》)中;而具體產品類型的相關法律、法規則主要體現在《食品衛生法》、《工業企業法》、《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等法律和法規中。
特別是1993年出臺的《質量法》、《保護法》,對歸責原則、產品的概念、權利主體及責任主體的概念、產品缺陷的種類、賠償范圍及限額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對產品責任法規體系做了有益的補充。但相比保險發達國家的嚴格產品責任原則,我國的產品責任法仍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歸責原則方面,已承認產品責任不是合同責任,但仍未明確規定產品責任適用嚴格責任。
2.在產品的概念方面,《質量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建筑工程不適用本法規定。”而日本、美國等國對“產品”的定義則很寬泛,包括一切進入流通領域的物品,不論是加工的還是自然的產物。
3.我國產品責任立法比較分散,內容也不夠系統、完整,有些條文在表述上也不夠清晰。
四、產品責任保險科學管理趨空化矛盾
1.人才趨空化
(1)精算人才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其競爭的核心優勢。精算水平的高低將決定保險公司產品開發的市場地位。而培養一名精算師至少需要5年~6年的時間,因此從短期來看,我國精算師人才缺乏的困境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2)盡快培養出保險法律專業復合型人 才應成為責任保險領域重要課題。
(3)理賠人員專業知識缺乏,理賠手段相對落后,處理一些技術性較強的產品保險責任事故賠償顯得吃力。
(4)風險控制也是責任保險經營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國的風險管理技術研究開始較晚,專業人才的培養至今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有序的供給系統。
2.理論研究趨空化矛盾
對責任風險缺乏研究,沒有收集起足夠的相關數據(如責任事故率、損失率等)和建立完善的風險統計模型,極大影響了精算的準確性和條款的合理性。目前產品責任保險的費率不是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測算出來的,而是根據經驗和市場競爭情況確定的,這樣的費率無法反映標的風險大小,而外資保險公司有一套風險評估技術,造成中外資保險公司費率差別很大。國內保險公司常常以低費率承保高風險,造成虧損;而且,對具體的責任風險分析不夠深入、細致,如公眾責任險還沒能針對不同的經營環境,給出其到底包括有哪些風險源,它們應適用何種責任原則等。
3.業務管理趨空化矛盾
目前,財產保險公司在承保產品責任保險中普遍存在三種情況:一是保險條款不規范,保險費率偏高,二是查驗工作粗陋,導致擔負本不應該承擔的產品保險責任,三是盲目擴大投保范圍,影響自身效益。
五、大力發展我國產品責任保險的對策
從傳統的海上保險和火災險(后來擴展到一切財產保險)到人壽保險再到現在的責任保險的產生和發展壯大,被西方國家保險界認為是整個保險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要加快發展產品責任險的步伐,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完善與創新,即從擴大需求、強化內部管理、優化外部環境幾個方面入手,推動我國產品責任保險的發展。
1.擴大需求
責任保險是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的產品。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對于這種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如果僅由市場決定其需求,將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且部分責任險種具有比較顯著的正外部性,如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產品責任保險、雇主責任保險、公眾責任保險等。在我國現階段,社會公眾的保險意識普遍不高,對責任保險的認知程度較低,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加之責任保險正外部性的作用,責任保險的需求不足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繼續存在,在某些時段可能還比較突出。
為此,政府可以對產品責任保險實施強制保險,并對購買產品責任保險采取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在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已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拉開序幕的基礎上,政府還可以對一般企業投保產品責任在稅費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如采取稅前列支等措施。
2.強化內部管理
(1)財產保險機構可以通過以數據集中帶動管理集中的方式,逐步強化對產品責任保險的核保核賠等主要業務環節的管理,減少公司內部管理過程中的漏洞和通融現象。
(2)加強對產品責任保險經營實務的研究,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分類別、分步驟開發責任保險,以適應多樣化的需求。財產保險機構在產品開發方面,應該嚴格執行科學的產品開發流程,從市場需求入手,特別是要調研我國司法案例中侵權案件的種類和平均賠償金額,并結合我國法律體系的發展,開發設計適用的產品,加大產品組合力度。適當引進成熟的險種和經營方式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加以改造,形成中國特色的責任險種體系。
(3)加大保險公司對責任險的傾斜,正確選擇銷售策略。同時要積極投入資金,建立自主培養和引進人才渠道。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具有競爭實力的精算、投資、法律、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
3.優化外部環境
(1)規范保險條款,合理確定費率。保險條款必須明確投保人、保險人、保險范圍、保險責任、賠償限額、保險費率、繳費辦法、雙方義務等項內容。不能僅憑雙方主觀意愿議定。建立行業指導性條款費率制度,輔之以行業自律手段,可以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扭轉當前市場惡性競爭的趨勢。
(2)發揮保監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作用,建立與相關部門有效的協調機制。保險監管部門對保險業的發展具有監督管理和服務的雙重功能。一方面通過對保險業的監管,以保障保險業的積極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創造適合保險業發展的客觀環境,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3)保險監管部門應該平衡監管與創新的關系,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點。一方面,監管部門要依法履行自身職責,杜絕行政不作為現象的產生;另一方面,對于現行法律法規沒有具體規定的創新行為,應該持積極支持的態度,為保險經營機構創造寬松的外部監管環境。
(4)完善法律環境。法制的健全與完善是責任保險產生與發展最為直接的基礎,責任風險方面的法律制度越完善,責任保險的市場需求越大。目前我國的產品責任險市場還不發達,廠家對這個險種的需求還不是很積極,原因之一就是法律空白比較多,我國應當借鑒美國等產品責任險發達國家的經驗,完善產品責任法律制度,考慮制定一部產品責任法,將產品責任險確定為法定強制保險;逐步擴大“產品”范圍;對產品缺陷認定時宜采用彈性標準;確立嚴格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為產品責任險提供完善的法律環境。
參考文獻:
[1]2006年中國保險年鑒數據
[2]1999年~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
[3]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