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零售業作為商品流通的終端,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誰掌握了零售業,誰就將控制一國的生產市場,繼而控制一國的經濟。而目前我國的零售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問題,經營效益日漸低下。因此筆者根據自己所學的理論及對一些零售商的實地調查,對此進行了一些粗淺的分析,希望有助于零售業的發展。
[關鍵詞] 零售業 促銷 連鎖店
我國的零售業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進入鼎盛發展時期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前期。這一時期,由于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消費需求空前旺盛,市場商品極大豐富,使零售業成為一個高利潤、高回報的熱點產業。然而自1995年以來,零售業的經營日漸不景氣,關門歇業聲不絕于耳,其經營狀況與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如在北京的零售圈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擴張找死,不擴張等死;促銷自殺,不促銷他殺,這是經營零售業艱難的最好例證。零售業的艱難運轉,不僅僅是在北京,而在全國各地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上海為例,目前上海700多家大型的零售店中,處于虧損境地的占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微利前行,另外三分之一勉強維持。就在我國的零售業艱難經營的時候,外國的零售業卻風光無限,2003年福布斯首富排行榜中,在排名前10位的名單中,經營零售業的就達6人,這在福布斯歷次排名中是最有特點的一次。可以說,2003年世界零售業風光無限,做大零售業不僅可以造福社會,而且還能夠領先致富。而我國的零售業卻不容樂觀,尤其是百貨業幾近四面楚歌,那么,我國的零售業都存在哪些問題呢?
第一,進貨成本高。在我國本土上采購相同的產品,內資百貨公司比外資百貨公司的價格要高10%以上,甚至達到15%~20%。如浪沙棉襪,沃爾瑪的物流采購中心為其全球的4200多家分店集中采購,每雙精品純棉襪只要8元一雙,而內資百貨公司至少也要10元才能買到手。即使這樣,國內供貨商寧愿低價賣給外資公司,也不愿意高價出售給本土的零售商。因為我國的零售企業一次進貨量少而且賒購。在我國目前絕大部分商品都是買方市場的情況下,生產廠家為了促進銷售都規定有數量折扣,即進貨量越大,價格越低。而我國的零售業大都是分散經營,單槍匹馬,即使是連鎖店也徒有虛名,沒有集中的采購中心,進貨量只是滿足一個單店的需要。不僅僅是采購數量少,而且很多采購還是賒購,下次進貨時再付清上次的款(能夠這樣做的,就已經很不錯了)。進貨成本高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采購人員收受廠家賄賂,人為地抬高了商品的進電價格。不僅僅在零售業,在我國的很多行業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采購人員與廠家銷售人員串通一氣,高價采購,然后按中收取廠家回扣。羊毛出在羊身上,采購人員收受的好處自然也就專嫁到了商品價格上。
第二,規模偏小,產業分散,連鎖店徒有虛名。與外國零售商相比,我國零售企業普遍規模較小。2001年我國零售業100強企業年零售額1903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1%,其中只有一家過百億的企業——聯華超市,銷售額141億元。美國的零售巨頭沃爾瑪去年銷售額高達2220多億美元,是中國百強零售企業銷售總額的8倍多。在美國,主要的零售市場前三大家企業的銷售總額一般都占整個市場份額的70%以上。相對而言,中國的零售業高度分散是當前最顯著的特征。而且,目前還沒有出現全國性的零售企業。最大的零售企業——聯華超市也只是在以上海為中心向周邊地區發展。雖然跨地區發展已成為一個趨勢,但目前還僅僅是開始,多數企業并沒有找到跨地區擴張的有效途徑。百貨店長期以來是各大城市零售業的龍頭,但在激烈的競爭中已暴露出許多問題,尤其是市場定位和經營方式已不能適應多樣化需求。其次就是超市不超、連而不鎖現象比較普遍。據國外測算,連鎖店的網點規模至少要發展到20家以上,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才會有盈利,但目前全國的連鎖公司很多都沒有達到這一規模,連鎖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在農村,零售業態不規范表現尤為突出,以為超市就是開架售貨,幾家商店統一了店名、服裝、標識就是連鎖,許多地方的連鎖店表面連鎖而實質仍是單店操作、各自為政,很少真正做到“統一”配送、“統一”核算和“統一”管理。規模小就不會產生集約效益,就不容易同競爭對手展開全方位競爭,在市場競爭中顯得處處被動,因此,要把我們的零售規模做大、做好,形成一些規模大、實力強、形象好、潛力大的零售企業集團,使之成為與國外大型零售企業競爭的中間力量。
第三,不講信用、信譽低下。主要表現在其銷售渠道的兩端。第一是對消費者,第二是對供貨商。對于廣大顧客,商家也早已認識到顧客就是上帝,而且口號喊得震天響,可是到了實際行動上,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欺騙消費者搞虛假打折促銷等。如杭州的某百貨公司為了吸引顧客購物,打出了“遞減銷售,一時一價”的口號,一時間把杭州城的居民攪得沸沸揚揚,一塊勞力士手表在當晚最低價購買要比早上開門時便宜7000多元。表面來看該促銷策略獲得了巨大成功,商場的營業額由十幾萬元猛增到近百萬元,但是此種策略對公司品牌的負面影響是金錢無法衡量的。一塊手表在一天之內就差了7000多元,該表到底值多少錢?商場在給商品打折定價時是否考慮到對消費者的誠信,顧客心中的一分價錢一分貨還能否衡量商場的銷售行為。現在類似該商場的做法是很多的,每到節假日,商場的促銷戰此起彼伏、聲勢浩大,而且愈演愈烈,上帝們是眼花繚亂,是真是假分不清,叫苦不迭。針對商家的這種做法,商務部出臺了關于打擊零售企業虛假打折的活動,目的在于規范商家的銷售行為。因為再高明的騙術,也是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因此,在此時出臺法規,也是讓眾商家鋌而走險的行為懸崖勒馬。百貨公司不講信譽的另一表現就是對供貨商。對于生產廠家來說,誰掌握了銷售渠道誰就掌握了市場,因此零售企業自然也就成了供貨商的上帝和香餑餑,其利用自己特殊的高貴身份不僅明目張膽的向廠家收取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費用(店慶費、空調節、彩電節、丟失費等數不勝數,甚至修廁所、換燈泡都向廠家伸手),而且動輒就動用攤派權、罰款權等。供貨商每次向其索要上次貨款時,除去預先向廠家亮明的各種費用外,還有很多就是商場自己也解釋不清的收費項目,索要貨款的供貨商經常是空手而歸。如在深圳的百佳、萬佳等百貨公司的總部,每天至少也要有十幾人在討要貨款,而他們當中能夠按合同規定的價格要回貨款的寥寥無幾。零售商的這一做法已引起了眾多供貨商的不滿,當地的供貨商聯合會已準備起訴這些百貨公司。希望這一事件能給所有的零售商一個警示,否則當外國的零售商遍地開花時,我國的零售業就是因為無貨可賣,也會倒下去。
第四,行業競爭過于激烈。由于競爭激烈,為了爭取客源,各商家紛紛采取五花八門的促銷措施。據北京商業聯合會統計,在20世紀90年代,每家零售商平均每年搞一至兩次促銷活動就不錯了,而自從進入21世紀特別是最近這幾年以來,北京的零售商平均每個月就有一至兩次的促銷活動。其實在我國的大多數地區情況都是如此。導致零售業競爭過度激烈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零售商數量過多。上個世紀90年代初零售業的高回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加之政府降低經營零售業的門檻,造成我國零售商業超量發展,而與此同時由于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不健全,老百姓寧可把剩余的錢存進銀行,也不愿意多消費,于是出現商品銷售困難。其次是外資零售業的全面進入。2004年12月11日,就在我國入世3周年之際,根據入世協議,我國的零售市場全面開放。外國的零售商可同中國的零售商一樣,想開多大的商場,想開什么樣的商場,想在哪里開都異常容易。就這樣外資零售巨頭開始大舉入侵我國的市場,它們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我國的廉價勞動力迅速發展,同時也給本已飽和的這一市場帶來了更大的沖擊。我國零售業由于自身的許多弱點,變成了狼來了之后最主要的受害者。
以上的四方面問題我認為是造成我國零售業經營狀況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如沒有充分調動一線售貨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等,這些還需筆者深入調查后作進一步的探討)。但是我國的零售商面對今天如此艱難的形勢,不應退縮,而應積極向外資巨頭學習,根據自身特點,加快改造,不斷提高商業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抵御外來風險的能力。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克服自身的缺點及策略運用得當,中國的零售業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李敏:零售商業市場——敢問路在何方[J].中國統計,2001(6)
[2]李景泰:市場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3]趙勝利:中國百貨業微利前行[N].經濟參考報,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