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術創新在產業演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發明-創新-產業形成-成熟”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本軌跡,但由于經濟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不同國家產業演進的特殊性。本文以中國彩電行業的發展為例,進一步驗證并討論了產業演進過程中技術創新的作用。
[關鍵詞] 產業演進 技術創新 彩電行業
很多學者討論了一個產業從誕生到成熟如何演進的問題,其中觀點相似的地方是:當一個新產業出現時,有許多的進入者,產品種類很多,產品創新率也非常高(主要側重于產品創新),市場份額變化也非常快。這時候市場在持續增長,得到一定階段以后,市場進入放慢,退出數量超過了進入數量,生產廠商存在著一個淘汰的過程。同時產品創新率和競爭產品的差異化程度逐漸下降,廠商主要致力于進行工藝創新,市場份額相對穩定。這就是產品生命周期(PLC)理論對產業演進的描述。
一、產業演進過程中的技術創新
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LC)
Michael Gort and Klepper(1982)and Klepper and Elizabeth Graddy(1990) 研究了46個主要的新產品生產者數量的年度時間路徑。Utterback and Fernando F. Suarez(1993)也考慮了生產者數量的時間路徑,以及易于進行技術轉變的8種產品進入者和退出者數量的路徑。Klepper and simons(1993)回顧了utterback and suarez研究的產品中的兩種產品,以及易于技術轉變的其他兩種產品的進入和退出路徑。從關于技術進步產業演進性質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在產業的開始期,進入者的數量隨著時間而增加或者在產業開始期達到一個數量頂峰并隨著時間逐漸下降,使進入者的數量最終逐漸減少,這時盡管產業產出在持續增加。
2.主導設計模式
William J. Abernathy 和James M. Utterback在Dennis C. Mueller 和John E. Tilton(1969)研究的基礎上,使用汽車產業作為研究案例,指出了新技術演進方式推動了產業的發展。他們認為,當一種產品被引入的時候,由于使用者的偏好,以及滿足他們的技術手段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結果導致生產不同種類產品的許多廠商進入市場,競爭的形式主要是產品創新,產品種類多樣化是這個時期的特點。當產業進一步成熟以后,使用者已經充分體驗到了這種產品的性能,生產者也對產品的技術特點和改進狀況有了充分的了解,進一步改進產品的機會就會逐漸的減少,事實上的產品標準(主導設計)就會出現。這樣,非主導設計的廠商就會退出市場,廠商數量逐漸減少。改進產品機會的減少伴隨著主導設計的鎖定現象,一方面導致了產品創新的減少,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廠商由于生產技術的改變對投資的擔心。這個時期的創新模式主要是工藝創新,也就是對產品設計中樣式、形狀、色彩等的改變。產業的成熟和市場的穩定也逐漸增加了在位廠商的規模,行業最小有效規模的增加也阻礙了新廠商的進入。
3.發明與創新
熊比特(Schumpeter,1934)區分了“發明”(新事物的發現)和“創新”(把已經學到的東西進行商業化)。許多的發明往往和一個特殊的產業無關,熊彼特也把它看成了科學或者產業發展的外生因素。如果在一個時期內一項發明特別有用,并且通過發明盈利的機會就會從它自身表現出來。當許多廠商發現這個具有吸引力的機會時,就吸引了廠商進入該行業,行業中廠商數量不斷增加。
廠商進入一個行業把發明進行商業化的過程就是創新問題。一般來說,創新的成功往往是隨機的,在廠商競相進行商業化的過程中,一些廠商就會先于其他廠商成功。首先創新成功的廠商降低了邊際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出并降低了產品價格。創新失敗的廠商就會退出該行業,同時那些不得不進行創新的在位廠商也失去了對該行業的吸引力。最終退出所在行業而選擇在別的地方尋找財富。總的來說,一個產業相關發明和創新的可能性誘使了廠商的進入,而創新的失敗促使了退出。
3.爭論與啟示
主導設計觀點也存在著爭議。因為這種觀點主要停留在了主導設計概念上,沒有考慮到購買者偏好的差異(Michael E. Porter,1983)。另外,主導設計觀點也把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進行了時間上的區分,指出先有產品創新,然后才有工藝創新。然而,汽車產業以及其他產業的歷史,比如輪胎業以及抗生素產業則說明了在任何種類的主導設計出現之前,生產工藝的很大改進就已經實現(S.Klepper and Kenneth L. Simons,1993)。并且確實有許多基于人力和物質投資的技術改進沒有隨著主要創新的到來而遭到廢棄。另外,主導設計觀點也最小化了產業需求對創新激勵的影響,把產品創新的減慢和工藝創新的增加都歸因于產品創新機會的減少和主導設計的出現。雖然需求和供給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已經被爭論的非常激烈(David C.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1982),但對于需求因素在技術轉變速度和方向中的重要作用從來沒有人懷疑。
對于發明與創新問題也存在著爭議。發明的出現和商業化的機會誘導了廠商的進入,產業得到了發展。而創新的失敗和創新的不可能導致了廠商的退出,使產業走向成熟。但是創新的成功同樣也使得創新成果和技術得到了擴散,這種技術的溢出效應也同樣會導致產業廠商數量的增加。
二、中國電視機行業發展現狀
1.電視機產量和廠商數量變化趨勢
1958年中國第一臺北京牌14英寸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到1978年國內第一條彩電生產線成立以后,彩電業就迅速升溫,出現了大大小小生產線100多條,涌現出了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從1985年到1993年是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的時期,但由于城鄉差別、價格和消費能力等原因,電視普及率很低。自從長虹在1996年發布了降價宣言,彩電行業的價格戰開始爆發,從而導致了彩電行業的洗牌,部分廠商推出了市場,廠商數量減少,價格大幅下降,彩電普及率迅速提高。此后,我國彩電行業在激烈競爭的同時,各大廠商主要是進行工藝創新,平板電視、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等一批高端電視進入市場,寡頭格局基本形成。
從圖1可以看出,從1990年到2002年彩色電視機產量逐年上升,而黑白電視機產量逐年下降。在1990年彩色電視機產量低于黑白電視機產量,到1994年開始超過黑白電視機產量,并逐年增長。這種變化主要是電視機行業需求結構的變化引起的。我國家用電器產業的需求結構是典型的城鄉居民需求結構。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彩色電視首先在城鎮普及的時候,農村對黑白電視的需求量比較大。隨著農村收入的提高,對彩色電視機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導致了黑白電視機的產量逐漸減少。另外,彩色電視機產量超過黑白電視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和競爭導致的電視機價格的下降。
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電視機生產廠商的數量從總體上是逐年下降。這說明中國彩電行業的市場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由開始廠商的大量進入到后來廠商的退出,體現了前面描述的一般的產品生命周期的特點,但又有其特殊性。由于電視機行業的主導產品不是我國自己設計出來的,所以沒有出現廠商數量由少到多的緩慢上升階段。使得一開始廠商數量就非常多,除了1993年出現了一個大的波動以外,廠商數量基本上是逐漸下降的。如果從生命周期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彩電產業的主要經歷了導入期(1980年~1985年)、供給受抑期(1986年~1989年)、需求低迷期(1990年~1995年)以及價格戰和合并退出期(1996年~)(李靖華, 李海波,2002)。
(數據來源:《中國電子工業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
2.電視機行業的技術創新現狀
從電視機技術的演進軌跡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黑白電視機的面世和普及。第二個階段是電視機的彩色化。第三個階段是電視機的大屏幕化。第四個階段是等離子電視,以及液晶電視帶來的平板化。第五個階段是畫質的高清晰化和顯示器的柔性化。
按照上述一般產業的演進軌跡,從發明到技術創新再到一個產業的出現,中間包括了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William J. Abernathy 和James M. Utterback認為行業先進性產品創新,主導設計出現了以后,后面主要進行工藝創新,對產品進行質量和功能上的改進。但中國電視機行業卻和一般的產業演進軌跡不大相同。從上面電視機廠商的數量變化中已經說明,中國電視機行業開始主要是依賴于引進和模仿國外產品,經過技術的消化系后以后進行工藝創新。從目前來看,中國電視技術從黑白電視技術發展到彩電技術、從球面管彩電發展到純平彩電技術、從彩電整機裝配到配套基礎元器件的生產,已經形成了一條龍式的較為完整的彩電工業體系,已能生產各種屏幕尺寸、各種不同技術水平和功能的電視機(林善浪,2005)。我國電視機行業工藝創新的情況可以從基本電氣元件專利數量,以及背投電視等高端電視產量變化趨勢上看出(圖3,圖4),特別是在2002年以后,元件專利數量出現了大幅度增長,這正好和我國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高端電視大量進入市場的時間相吻合。
三、產業演進過程中技術創新作用的思考
首先,從中國電視機行業演進過程可以發現,產業演進的主導設計模式是一般產業遵循的主要模式,但是由于國家與國家之間市場的關聯性,使得某些國家的產業發展不必遵循“發明創新——新興產業——產業成熟——產業衰退(或新一輪周期)”的基本模式,可以直接引進國外成熟產業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然后再逐步進行工藝創新,使產業向更高階段發展。
其次,從中國電視機行業的發展來看,需求因素在產業演進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直接影響了電視機的產量和普及。所以,中國電視機行業的發展也進一步驗證了David C.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1982)的懷疑。另外,技術進步導致的成本的降低對中國電視機行業的發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后,制度因素在中國電視機行業演進過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我們這里雖然沒有進行討論,但可以發現,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電視機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許多廠商被淘汰出局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這可以說是導致目前彩電市場寡頭格局原因的另一個分析視角。
參考文獻:
[1]Boyan Jovanovic;Glenn M. MacDonald,The Life Cycle of a Competitive Industr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Vol. 102, No. 2. (Apr., 1994), pp. 322-347
[2]Gort, Michael, and Klepper, Stephen, Time Paths in the Diffus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s[J].Econ. J. 92(September 1982):630-53
[3]Steven Klepper, Entry,Exit,Growth, and Innovation over the Product Life Cyc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6,No.3.(Jun.,1996),pp.562-583
[4]李靖華李海波:中國彩電產業生命周期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2月,第24卷,第1期,P31-34
[5]林善浪:家電產業生命周期:以電視機和電冰箱為例[J].東南學術,2005年底1期,P88-97
[6]郭斌:我國彩電產業的價格競爭、價格戰與產業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7期,P55-6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