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論文為黑龍江省科技廳青年技術專項資金項目《完善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中國傳統誠信思想》(項目編號:QC05C79)的結題論文
[摘要]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因此,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黑龍江省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需要,我們需要從社會規范體系、信用制度體系、信用中介體系、信用教育體系、政府信用和個人信用等方面不斷地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 黑龍江省 社會信用體系對策
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誠信則以信用為本。黨中央十分重視社會信用建設。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要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因此,加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黑龍江省在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道德失衡、信用缺失等制度性或體制性問題。加快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穩定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無疑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結合我省信用體系建設實際,筆者認為,必須從信用規范體系、信用制度體系、信用中介體系、信用教育體系以及政府信用和個人信用等六個方面入手,不斷提高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層次和水平。
一、完善信用規范體系
信用規范體系包括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規范體系兩個方面。其中,道德規范體系建設是建立信用規范體系的基礎。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締約雙方能夠彼此建立信任,首先應該是建立道德層面上的信任。由于我省是邊遠省份,長期以來既缺少信用傳統的積淀又缺少信用意識和信用觀念。因此,加快道德規范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結合我省道德規范體系建設的實際,一是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倫理道德水平。教育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經濟權利,使大家能夠在公平、平等、合理、有序、誠實、守信的經濟平臺上自由競爭,逐步形成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二是努力塑造誠實守信、信譽為本的人格。進一步增強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把誠信作為自己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決不能損害他人的經濟利益。
法律法規規范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完備的法律法規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具有保障作用。我省的社會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與發達省份相比還比較落后,為適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實需要,應不斷在完善各項法律法規規范體系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強信用立法。把信用體系建設的精神實質落實到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之中,使之進一步具體化、條文化。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其他省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盡快出臺《黑龍江省企業信用管理條例》、《黑龍江省個人信用管理條例》、《黑龍江省信用信息管理辦法》、《黑龍江省公平機會信用法》、《黑龍江省個人破產法》等法律法規,用法律手段規范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解決市場信用缺失的問題。其次,要做到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執法者的道德修養、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只有執法者的業務水平提高了,才會深刻理解信用原則、法律法規以及有關的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在執法實踐中才會貫徹落實各項誠信原則。 再次,要強化信用意識。建立對守信者予以獎勵,失信者進行懲罰的獎懲機制,使失信者能夠在法律的約束下,進一步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
二、加強信用制度建設
信用是一定制度的產物,信用的高低與制度的發育程度密切相關。為加強信用制度建設,我省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信用制度的建設。一是建立政府信用公示和使用制度。在這方面,我們主要是建立對政府的信用信息公布和管理做出制度性的安排,規定政府的有關部門向公眾公布客觀的信用記錄,比如稅務部門公布按章納稅的名單以及偷稅漏稅的名單;工商部門公布企業的年檢情況以及被獎勵單位和被處罰單位的名單;金融部門公布借貸者的信用等級、壞賬、呆賬的記錄;質量和衛生檢查部門公布質檢產品合格單位以及不合格單位的名單;司法部門公布個人的不良行為記錄等等。二是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失信懲罰制度是通過運用法律、行政、經濟、道德等多種手段對失信者進行懲罰,以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償失。目前應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第一,加強政府綜合管理部門做出的行政性懲戒制度的建設,如政府部門可以公布“黑名單”、“不良記錄”等;第二,加強政府專業監管部門做出的監管性懲戒制度建設,如監管部門采取的曝光、記錄、警告、處罰、依法追究責任等行政管理手段;第三,加強由金融、商業和社會服務機構做出的市場性懲戒制度建設,主要是對信用好的在信貸、工商注冊、稅務等方面給予優惠和便利,對信用不好的部門進行限制,以促進形成守信收益,失信受損的社會局面;第四,通過信用信息廣泛傳播形成的社會性懲戒,主要是使失信者對交易對方的失信轉化成對全社會的失信;第五,由司法部門做出的司法性懲戒,主要是依據法律追究嚴重失信者的刑事和民事責任,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彌補因失信而造成的損失。
三是建立聯合征信制度。首先要整合行政資源。把分散在工商、稅務、海關、公安、貿易、交通、質檢、藥檢、環保、勞動人事、公用事業、法院、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的關于企業和個人信用的數據資料作為重要的信用信息資源,有序開放,充分利用,逐步實現部門監控信息的互通互聯。其次要鼓勵和支持有關部門建立專項數據庫。如工商注冊數據庫、工商年檢數據庫、工商年檢普查數據庫、法院訴訟數據庫、人民銀行的企業借款還款記錄數據庫、企業產品質量投訴數據庫等。逐步形成省級信用信息數據庫和交換平臺,使之逐步成為有序的、有償的開放信息數據庫。
三、培育多元化的信用中介組織
為有效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需要大力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較高職業資質水平的信用服務中介機構。一是加快建設電子政務平臺。使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公共服務機構的信用數據向合格的征信中介機構開放,推進信用信息的公開化。二是規范中介機構的行為。嚴厲打擊非法中介機構和違規違法的中介活動,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中介機構的行為,對不規范的中介組織形成淘汰機制,保證信用服務的中立、公正、客觀的性質。三是促進信用中介規模化。鼓勵信用中介行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發展,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良好信譽以及較高業務能力和權威評估結果的信用中介機構,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在市場經濟中的媒介作用。
四、加強誠信宣傳教育
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必須全面提高廣大群眾的誠信意識,對全民進行信用知識教育和誠信道德教育。只有這樣,信用體系的各種技術手段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建設誠信社會才有基礎。一是要提高認識。把誠信道德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一以貫之地抓出成效。二是要根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開展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知識的教育,使之深入到學校、家庭、社區、行業等,提高全民的文化品位和層次。三是充分發揮傳媒、輿論教育的作用。不斷地利用省、市電視、報紙、廣播、圖書以及網絡等現代傳媒工具,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的宣傳輿論教育,在全社會努力培養信用意識,塑造信用觀念。對于講信用的先進典型要進行表彰,對不守信用的企業及個人,要予以曝光。
五、加強政府信用體系建設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由政府信用來推動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信用就是最大的信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一是提高行政公信力,開展政府信用建設。必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必須建立行政決策的社會咨詢機制,健全和完善政府決策程序,提高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克服行政行為的隨意性;必須繼續完善、推廣政府采購、價格聽證、信息公示、公開承諾等政務公開制度,拓展聯系群眾的渠道,調動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二是推進公務員信用體系建設。公務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水平,建設一支遵紀守法、誠信廉明、公道正派的公務員隊伍是建設信用政府的基礎。可以通過制訂《公務員誠信守則》,促進公務員忠于職守、勤懇敬業、依法行政,樹立起公務員的信用形象。三是加強對公務員的監察和考核。實行末位淘汰制,以形成競爭機制,推動公務員隊伍建設,使公務員形成高效、廉潔、誠信的行為規范,對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建立個人信用體系
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一是建立網絡查詢系統。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個人信用計算機聯網;二是實行個人實碼制。個人實碼制是用一個編碼將個人信用所有必要的資料鎖定。需要時只要出示信用實碼就可以進行查詢所需的材料,以掌握相關的資料,減少信用風險;三是建立“一卡通”。在全省范圍內可以逐步形成統一協調的、聯系緊密的信用卡支付、結算網絡。條件成熟時,實行信用卡的“一卡通”,建立個人基本賬戶體系。在個人賬戶之下,實現個人資產、負債的統一管理,為個人提供金融服務。
總之,加快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新時期一項重要的緊迫的任務,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統一認識,加強領導。把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之中,把加快信用體系建設作為我省振興老工業基地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
參考文獻:
[1]曾宏:構建我國信貸征信體系有關問題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4.5
[2]韋啟光: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04.2
[3]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J].求是,2004.10
[4]程松彬: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
[5]蘇曉紅:轉型期我國信用缺失的經濟學分析[J].決策參考,2004.7
[6]黃彥: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難點與對策[J].中共山西省委省直分校學報,2004.1
[7]邢越:建立全國統一的信貸征信體系初探[J].海南金融,2004.4
[8]趙東榮: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4.2
[9]陳小毅: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J].經濟論壇,2004.1
[10]杜振吉:論誠信的社會保障體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