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許多優勢產業或潛在優勢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卻處于劣勢,如何提高中國優勢或潛在優勢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本文結合中國實際并借鑒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國家競爭優勢 產業國際競爭力
對于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各國差異很大。美國等發達國家有眾多的產業在世界領先,而像中國等一些國家則較少。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著名教授M·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較好研究了這一內容,給各國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指明了方向。
一、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是指一個國家使其公司或產業在一定的領域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產業能否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取決于該國的國家競爭優勢,而國家競爭優勢又是由四組因素決定的。它們是要素條件、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與相關產業、公司的策略、結構和競爭。這四組因素的每一組都可單獨發生作用,但又同時對其他因素產生影響。這四大要素是:
1.要素稟賦
要素稟賦即一個國家在生產要素方面所處的地位。它包括基礎要素和高級要素。
基礎要素是自然賦予的存在于每個國家的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人口等;高級要素則是投資結果形成的通信設施、熟練勞力、科研設施、技術訣竅等。理論提出的高級要素,改變了過去相關經貿理論所闡述的產業競爭優勢只在于國家基礎要素稟賦的認識,解釋了向日本、瑞士等基礎要素相對缺乏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
2.需求狀況
需求狀況即國內市場對該行業的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特點。
理論對此不僅重視探討了以往經濟理論所重視的需求分析,指出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礎。還非常注重對國內市場的需求特點進行分析,指出講究、挑剔、具有前瞻性的國內買主往往會給國內公司施加壓力,使它們在產品質量、性能和服務方面都建立起高標準。這樣的產業自然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
3.相關和輔助產業
即國內是否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供貨行業和相關產業。
一國優勢產業是否具有發達和完善的相關產業和支撐產業,關系到優勢產業能否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優勢。波特指出一個國家內部的成功行業往往是由很多相關行業組成的一個行業“群”,這也是一個行業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基礎。
4.公司的策略、結構和競爭
即公司的創立、組織和管理以及國內的競爭狀況。
指出國家行業競爭優勢的獲得還取決于一國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國內的競爭程度。
上述四種因素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它們的情況如何直接導致國家行業競爭地位的變化。但除了上述四種因素以外,還有兩個重要變量對國家的競爭優勢產生重要影響, 這就是機遇和政府。波特指出一國要善于抓住科技發展等機遇,并給予優勢或潛在優勢產業一定的扶持,這也是影響一國行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二、中國在國家競爭優勢創建上的劣勢
1.在要素條件方面
我國有初級要素的優勢。我國自然資源豐富, 勞動力便宜,但在高級要素方面卻比較薄弱。
2.在需求條件方面
我國有市場大,需求增長迅速等優勢。主要問題在于由于經濟水平較低,法制上比較注重保護生產者等因素的影響,在總體上缺乏講究的、挑剔的買主,從而未能對企業形成強大的改進、創新壓力。
3.在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方面
我國大多數的產業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
4.在公司策略、結構、競爭方面
我國企業普遍缺乏長遠戰略,經營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由于地方保護,全國尚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局面。
三、相關對策
競爭優勢理論是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波特認為國家競爭優勢在微觀上是企業的內部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在宏觀上,是國家從全局的高度,根據本國范圍內可以調配的資源,將局部優勢整合為綜合競爭優勢。對此依據波特理論的相關要素提出以下建議:
1.在要素方面
一方面我國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國的勞動力、某些原材料等豐富要素稟賦,提高我國產品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政府、企業要重視教育,加大培養力度,改進創新機制,提高在未來競爭中起關鍵作用的人的素質。即在充分利用優勢的基礎要素的基礎上,注重建立高級要素。
2.在需求條件方面
我國一方面要發展經濟,提升消費需求數量,另一方面要宣傳、倡導提升消費質量。國家要鼓勵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利益;企業要以顧客為中心滿足顧客的現在和未來的需求,提升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3.在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方面
國家、企業要確定我國的優勢產業,在發展優勢產業的同時,注重發展相關產業。在區域一體化中,注重圍繞目標產業的產業集群進行發展。
4.在公司策略、結構、競爭方面
我國公司應以競爭優勢戰略發展相關產業。另外國家應鼓勵良性競爭,盡力避免壟斷的產生,從外部刺激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5.輔助因素:機遇與政府
我國政府、企業要善于搜集信息、抓住機遇,發展科技創造競爭優勢。政府要從宏觀上加大對我國優勢產業及相關產業的指導與扶持,引入適度競爭等幫助我國相關產業提升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曾忠祿:《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及其意義》,《當代財經》,1997年第5期
[2]張毅焦秀紅:《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商業研究》,1998年第3期
[3]魏豪田澤:《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兼論我國的外貿發展戰略》,《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學報》,2004年第3期
[4]李曉云:《從比較優勢認識競爭優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3 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