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于增長型的經濟周期當中,本文以熊彼特創新理論為基礎,對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和分析,并得出初步結論:技術創新或技術升級的潛力決定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也決定著中國增長型經濟周期的持續時間;處理好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辨證關系是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 經濟周期 技術創新 制度創新
中國經濟自1978年以來進入了增長型的經濟周期,中國GDP以年均9.73%的高增長率增長,這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經濟奇跡。要解釋這個經濟奇跡,先讓我們回顧一下熊彼特創新經濟周期理論。
一、熊彼特創新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
創新是熊彼特的經濟理論的核心概念,他的各種經濟理論幾乎均以“創新”觀為核心。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當我們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結合起來,生產其他的東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產相同的東西”,即實現了生產手段的新組合,產生了“具有發展特點的現象”。也就是“企業家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實行新的組合,從而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熊彼特賦予其“創新”概念以特殊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情況:引進新產品;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的商品市場;控制原材料供應的新來源;實現企業的新組織。總體來說,是指企業家對新產品的、新市場、新的生產方法和組織的開拓以及對新的原材料來源的控制。他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的惟一職能,企業家是資本主義的“靈魂”,創新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自身的內在的創造作用。如沒有創新,資本主義經濟就不可能產生,更談不上它的發展。但是,任何創新必然是對舊的生產結構的破壞,因此,它總是一種“產業的變異”。另一方面,創新過程固然對舊的結構起著破壞作用,而它的本身卻是“新組合”或新結構的創立過程,故熊彼特又把它稱之為“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二、基于熊彼特創新經濟周期理論對中國增長型經濟周期形成原因的分析
通過回顧熊彼特創新經濟周期理論,我們可以進一步發現:第一,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實際上指的就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企業家引進的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就是技術創新的結果,而對這些要素和條件實行新的組合、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就是一個制度創新的過程。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共同促進著資本的積累、經濟的增長。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辨證關系,技術創新決定著制度創新,制度創新一定要適應技術創新的發展要求,同時,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也有著強烈的反作用。如果沒有技術創新,那么我們就失去了第一生產力,經濟發展就失去了物質基礎;如果僅有技術創新,而沒有相應的制度創新與之相適應,那么很好的技術創新就很可能受到制度的束縛,而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另外,創新并不是發明,其成果不一定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制度,只要這種技術和制度比目前所使用的先進,那它們就是創新,而且這種創新必定會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第二,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創新的高潮會帶來經濟增長的高潮,創新的低潮也會帶來經濟增長的低潮甚至是經濟倒退。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快,創新的高潮所持續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從而經濟增長所持續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尤其技術和制度后進型國家發生這種情況的幾率會更大,效果會更明顯。
中國正屬于這種技術和制度(主要是管理方法)后進型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技術在很多領域比發達國家要落后50年以上,但是這種巨大的落后恰恰形成了巨大的創新潛力,經濟的持續增長也需要這種創新潛力作為支撐。我們知道經濟的增長需要進行資本積累(即投資),但是資本積累意愿的強弱取決于資本回報率的高低,而資本回報率的高低又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于技術創新的快慢。只有運用相對先進的技術才能生產出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只有技術升級才能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只有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才能讓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因此,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中國正是依靠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才取得了這種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中國的技術創新基本上都是靠引進和模仿而取得的,這主要是因為:第一,通過研發來創新要求高投入,中國沒有寬余的資金為其所用;第二,通過研發來創新具有高風險,而且往往引進技術的成本比自己研發要低。在世界歷史上,日本就是這種依靠技術引進和模仿取得經濟巨大成功的典范,在日本做技術跟隨者的那40年(20世紀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里,日本的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但是當其技術趕上歐美發達國家以后,日本的經濟就開始低速增長甚至停滯不前。因此,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的時間同樣決定于中國技術升級的潛力。
但是,如果在技術創新潛力釋放的過程中,沒有相應的制度創新與之相適應,那么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將會大大縮減,而且也會使經濟波動更加劇烈。中國增長型經濟周期中也反映出這種情況,1991年前的經濟周期波動幅度比較大,那是因為政策性制度安排的變動比較大,并且不能與技術創新相適應,而1991年后的經濟周期的波動則趨于平緩,這是因為自1991年開始,中國經濟處于轉軌時期,各種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些制度創新相對很好地適應了技術創新的要求。因此,處理好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辨證關系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基本條件,我們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同樣要重視制度創新。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技術升級潛力,所以中國仍然可以在未來更長的時間里維持目前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也要處理好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之間的辨證關系,使二者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0
[2]劉恒:當代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及形成機理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3]陳小玉:應用創新經濟學簡釋中國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之謎 [J].商場現代化,2006/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