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于集群經濟形成動力到底來源于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力量,還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力量的爭論一直都是產業集群理論爭論的中心,而且這一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因此,我們通過對國外有關集群形成機理研究文獻進行回顧與思考,探索集群發展機制和規律,這對指導我國當前中西部發展產業集群經濟無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形成機理 政府角色定位
一、市場自發型的觀點
1.馬歇爾的觀點。在馬歇爾(1890)看來,產業集群的形成動力是自下而上的。工業之所以能夠在產業區內集聚,除了自然條件和宮廷的獎勵外,獲取外部規模經濟則是根本原因。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將相關部門的企業在特定地區形成的集群稱為“產業區”,并把這種“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獲得”的經濟稱為“外部經濟”。
2.韋伯的觀點。韋伯認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各個工廠為了追求集聚的好處———利益的增大、成本的節省而自發形成的,只有當工廠為追求集聚的好處而遷移,且所增加的運費小于或等于遷移后集聚而節約的成本時。因此,他認為集聚的產生是自上而下自發形成的,是通過企業對集聚的好處的追求而自發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集群的形成是不需要政府這種外部力量的。
3.區域比較優勢理論。區域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不同區域之間資源的配置效益存在差異,產生差異的原因基本上有兩類,一是區域外部經濟的差異,一是區域之間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差異。當區域之間存在比較優勢差異時,在“資源趨向效益,效益吸引資源”的原則指導下,產業勢必在收益高的區位形成集聚。
二、克魯格曼的政府推動型觀點
克魯格曼的模型為產業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論依據,產業政策有可能成為地方產業集聚誕生和不斷自我強化的促成因素,但他又指出產業政策或貿易保護措施只不過是各種影響地方產業集聚形成演變的因素之一,并不必然導致制定者的預期愿望,產業集聚中所依賴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雖然如此,克魯格曼認為,有些產業具有較好的增長和生產率發展前景,政府應選取這些產業去形成集群,集中力量去發展這些產業,其他的則讓其自生自滅。從這個意義上講,克魯格曼認為,集群形成是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外部力量的扶持。
三、波特的中性觀點
波特認為,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任何產業,任何集群,如果使用先進技術,有受到良好培訓的人員,你可以通過制鞋致富,也可以種莊稼致富,只要是用先進的方法從事這些行業,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不應挑選集群,而應扶植所有的集群。這和克魯格曼的重點扶植某些產業發展觀點截然不同。對于產業集群的形成,波特認為,不要去干預市場、扭曲競爭,而應去尋找制約集群發展的因素,著手加以解決。在他的鉆石模型中,政府角色定位是:干預與放任的平衡。
四、文獻評論
馬歇爾研究集聚的最大貢獻是他發現了一種產生集群的“空氣”—協同創新的環境。但是馬歇爾是為了研究企業組織而探討外部規模經濟的,同時,在他的那個時代,企業之間的聯系基本上限于物質的投入產出,信息、創新等非物質聯系幾乎不存在,因此,受研究目的與所處的歷史時代所限,馬歇爾沒能將他的協同創新的環境這一思路充分展開,挖掘集群產生的非物質因素。
韋伯探討了產業集群優勢的因素,量化了集群形成的規則,研究成果具有相當的價值。但是,韋伯對集群的研究同其區位理論中的其它內容一樣,是種脫離了實際的“純理論”,脫離了一切制度、社會、文化、歷史因素,單純從資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結論缺乏一定的現實性。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產業集群的形成相當程度上決定于地區的社會文化因素,韋伯卻將其抽象掉了,這是其缺陷之處。
生產要素的流動并不是完全的,充分的,而是相對的,區域比較優勢理論認識到了這一點,并提出區域要素優勢落差對產業集聚的影響,其理論不足是未將研究重點放在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原因上,忽略了非市場因素對生產要素流動的阻滯。當不同區域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經過一個調整過程,區域間的比較優勢落差不復存在后,這一機制對于解釋產業的集聚便不再有效。
傳統的區域經濟理論主要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它們通過無差異空間、無運輸成本等嚴格的假定前提條件得出相應的區位理論、區域增長理論等。而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理論則正是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將運輸成本納入到其理論分析框架,把因運輸成本的減少而引起的聚集經濟、外部性、規模經濟等要素放在了企業區位選擇、區域經濟增長及其收斂與發散性問題的分析上,從而得出與傳統區位理論、區域經濟增長及發展理論所不同的觀點。波特集群理論認為,國家競爭優勢不是遺傳的一競爭優勢必須創造;傳統的生產要素無論如何豐富,都不足以保證長期的成功,持續創新和提高生產率才是關鍵。
波特的鉆石模型競爭優勢理論在全球傳播很廣,但是具有競爭優勢的區位不一定有競爭優勢的群聚,有很多成功的“孤獨明星”;鉆石模型沒有考慮外國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因素;波特模型中微觀變量的作用不清楚,其模型中應該更多地強調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該模型最嚴重的局限在于它本質上是保守的,它解釋了已經存在的群是如何誕生和成長的,但是不能預測創門將如何發展,以及什么是還未誕生的“成功中心”等問題。競爭優勢理論過分強調國家和區域政府在產業國際競爭中的作用,并把復雜的經濟活動因素簡單地構造成四個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視了跨國的貿易活動對“鉆石模型”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第284頁,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2]Web A 1929:industry location 135-138,李剛劍等譯:1997:《工業區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區域比較優勢理論一方面汲取了馬歇爾外部經濟的原理,另一方面繼承了俄林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挖掘了不同區域比較優勢落差對資源配置的作用
[4]Boudeville JR 1966:Problems of Regional Planning. Edingburg.Ledingburgh University Press
[5]王輯慈:《現代工業地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6]KrugmanP 1991a :G 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b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183-199
[7]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