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思想觀念、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環節、“產學研”結合等方面探討如何改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人才培養 培養質量 教學內容 “產學研”結合 改革措施
一、引言
在人類跨入新世紀以后,世界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立足于21世紀我國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好人才培養質量關,提高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我國高校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二、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為先導,認真研究適應新世紀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轉變教育觀念是先導的理念,通過學習、討論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及領導的講話等材料,明確教改的目的和指導思想,逐步樹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懂得對人才培養要做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尤其是加深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的理解。在工業經濟時代與計劃經濟體制下,過去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過分強調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專業化的人才,強調專業對口。因此,在人才培養上造成理論知識學得過深、而專業面過窄,人文社科知識薄弱,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夠。顯然,面對已見端倪的市場經濟時代,是很難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創造性和競爭性人才。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面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化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轉型的新形勢,本科階段的教育應由專業對口型向社會適應型轉變。現代市場需要一大批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基礎,能把工程原理與那些超出技術范疇的經濟、社會、法律、藝術、環境和倫理等問題結合起來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因此,我國一般院校教育應堅持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統一的教育指導思想。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有培養科學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等類型。與重點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的教學條件、生源質量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一般本科院校應主要培養面向地方或行業經濟,為工廠、企業生產經營第一線培養具有現代工程師素質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與重點院校的本科人才相比,這些本科人才應具有更強的奉獻精神與敬業精神、更強的觀念和動手能力、更強的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教學內容,重組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打好基礎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環節。周遠清同志在面向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落腳點”。我們必須重組和構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的課程體系,一是加強三基(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二要跟蹤學科前沿,優化教學內容,反映現代科學的成果;三是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利用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四、全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通過專業實踐環節的加強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科學研究、技術管理的素質和社會綜合能力。全面的素質教育在人才的培養方面著重表現在: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養成比較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包括人的思想、知識、技能、身體和心理品質。尤其是一般理工科院校專業教育中更應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包括:科學思維方法、科學研究方法、求實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和工程素質(包括:工程意識、綜合分析素養、價值效益意識、質量管理能力)。這些素質的提高并不能完全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而應著重體現在教學的實踐環節中。如在設計性實驗、科研方法訓練、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研究工作中,突出科學方法的教育、重研究過程、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科學基本素質和實踐能力。實驗課和實踐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最好手段,通過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增加設計性實驗、科研方法訓練,把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提高科學研究能力。例如,通過指導學生撰寫學術論文的方式推動物理課程教學創新;以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探討建筑學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化和整體性;以組織參加全國數模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為抓手,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五、通過“產學研”結合,使學院與企業聯系,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我國企業在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之后,為了使自己的產品能占據市場,從新產品開發到人才培養更需要借助高校科研、教學方面的力量,為其進行人才培訓、科研攻關及進行合作新產品開發攻關。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高校體制改革,高校培養的人才也同樣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要培養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人才,要培養企業用得上、用得好的具有創新精神與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1.專業教師走出去,了解生產實際,提高專業教學水平
我院是全國惟一一所陶瓷專業高等學府,與全國陶瓷企業的關系源遠流長。四十多年的辦學歷史,使我院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大中小型陶瓷企業,許多大型陶瓷企業的總裁和總工都是我院的畢業生。這為我們走“產學研”結合辦學的路子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我院材料工程和機電學院的老師首先想到的就是到企業去鍛煉自己。三年來兩學院的專業教師到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陶瓷企業去進行技術服務達百余人次。一方面,他們為企業培訓技術人員,現場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有的攻關難題則帶回學校讓學生參與;另一方面,使我們的教師,尤其是沒下過廠的青年教師了解了企業和社會,學會了如何去理論聯系實際,鍛煉了一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專業教師隊伍。他們在課堂上講授專業知識再也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了,而是將生產實際中所見所聞融合進理論教學中,比如講陶瓷產品缺陷,他們不再是講定義,而是從原料、成型、燒成各個環節的原因深入去分析,甚至將從工廠帶回的樣品展示給學生,邊講邊剖開樣品進行分析,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
2.結合企業科研攻關難題,充實科技方法訓練和活躍第二課堂
我們這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專業教育層面上安排了4周的科技方法訓練,由于專業教師經常下企業,除了現場幫企業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外,還常常帶回一些科研攻關難題。為了增強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采取課內科技方法訓練和課外第二科技活動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指導教師將從企業帶回的生產中提出的實際攻關課題,分解出一批小課題讓學生在四周時間內完成,同時將專業實驗室開放,讓學生完成一個結合生產實際的小科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要設計出科研方案,然后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科研實驗,最后做出實驗結果,寫出一篇論文。此外,專業教師還吸收部分有興趣并學有余力的學生參加到教師研究室中來,利用課外第二課堂的科技活動時間,將科技訓練中所得出的實驗結果進一步作深入研究,最終在教師指導下攻克企業提出的科研難關。當學生從實驗室電爐中取出成功的新產品試樣時都雀躍歡呼,一方面慶賀攻克難關,為企業解決了難題;另一方面慶賀自己有了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們都說這樣的實驗訓練真正培養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對培養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有很大作用。
3.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能建立一批穩定的實習實驗基地,促進企業支持學校辦學
我校通過和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從而較好地解決學生實習問題,使學生的實習教學環節落到實處,應企業要求還可派部分學生到他們那里去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課題。這種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既鍛煉了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又對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做出了貢獻。通過與企業在不斷進行“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使雙方增強了互相了解與信任:一方面,學校在幫助企業攻關過程中了解了當代企業應該給學生傳授什么樣的專業知識,不斷改革專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努力培養出企業需要的實實在在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學校給予的科技成果轉化給企業帶來了效益,對學院的信任度進一步提高,而且從學生到企業實習及做課題過程中,企業趁機發現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有時也及時從學生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對學院教育改革包括課程設置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我們專業建設及教學向滿足與適應企業和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由于企業也希望我們培養出高素質、強能力、有創新意識的畢業,自然也會非常關心學生的成長,并設立獎學金,鼓勵學生成才。
四年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在專業教育改革中積極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刻體會到這條路子走對了。我院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一定繼續保持“產學研”結合的傳統優勢與特色,進一步去探索“產學研”結合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道路,并讓“產學研”結合在更多的教育改革領域中去促進我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胡恩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