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價格欺詐概念的界定出發,分析了價格欺詐行為的表現形式。從反價格欺詐的工作中找出其所存在的法律體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消費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執法不力等問題,提出應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大監管力度,工作勇于創新等一系列治理價格欺詐行為的對策。
[關鍵詞] 價格欺詐 誤導性價格標示 價格附加條件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情況下,某些經營者利用不正當的手段,采取各種價格欺詐的行為,牟取不應有的經濟利益,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秩序。本文對某市及周邊城市發生的實例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對推動市場價格健康發展,規范市場價格行為,提高價格管理水平有所幫助。
一、價格欺詐的界定
價格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虛假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條件,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在理論上,價格欺詐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價格欺詐又稱為欺詐性價格表示,是經營者利用虛假或令人誤解的價格條件,誘導消費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廣義的價格欺詐除了包括上述方式外,應包括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帶有欺騙因素的下述方式:改變賣者提供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也就是“缺斤少兩”;改變賣者提供商品或勞務的質量,即“假冒偽劣”;在數量、質量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買賣過程中的某些細節,以達到降低自身成本的目的。如將現款現貨改為預付貨款,將送貨制改為提供貨制等。
國家計委頒布的《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是法律規定價格欺詐的判定標準。如果是與《規定》中所列舉的表現形式和手段對得上號的價格行為,就構成了價格欺詐。即使其行為不是有主觀上的故意,也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危害,也可以認定為價格欺詐。價格欺詐行為具有故意性、誤導性、誘惑性、欺騙性和隱蔽性等五個特征。
二、價格欺詐的表現形式
以電信業實際事實為例,說明價格欺詐的表現形式。
1.誤導性價格標示
甲市A公司在推出“長話常聊優惠業務”活動宣傳時,標示“優惠——晚21點至早8點,0.30元每分鐘——正常0.90元每分鐘”。事實上,一是兩者計費單位不一致,“優惠”按分鐘計費,“正常”計費單位為 6 秒鐘,而且“優惠”的單位價格中沒有包含本地通話費,比照對象的單位價格中卻含有本地通話費。二是推出活動的時間已包含了基本資費的優惠時間段。這種玩弄數字游戲,有名無實的優惠政策,是帶有誘導和欺騙性的價格欺詐的典型表現。
2.不標示或含糊標示價格附加條件
B公司乙市分公司在推出固定電話“電話秘書”業務功能時宣稱“敬告”:對某種電話用戶陸續開通“電話秘書”業務,不收月功能費和開辦費。事實上,原來主叫方(呼叫方)被收費了。經調查,該公司開辦此項業務沒有憑證申請辦理,而且經查實部分另一種電話用戶也被強行開辦了此項業務。該公司的行為屬價格欺詐行為。
某信息服務商借用C公司平臺,向手機用戶發出短信,“發短信XB到×××××即可百分之百獲紅包大禮?!倍祷氐墨@獎信息每條收費1元,但短信中沒有標示這種價格附加條件,設置欺詐陷阱,誘使消費者參與。
3.夸大宣傳不履行承諾
C公司丙市分公司推出某種套餐資費,承諾校園基站群內通話資費標準為每分鐘0.10元。事實上并沒有完全履行其價格承諾。而且另一主打每月送短信200或400條也沒有明示有網內和網間的附加條件。但如果其中任何一項通話超過100元,所承諾的“對折”優惠并不能履行。
4.標示最低價無依據、無從比較
甲市D公司在丁市的營銷中心將本地的IP卡4折銷售冠以“最低價”、“市場最低價”等概念表述。事實上,這個營銷中心下屬一個直銷點(市內營業廳內),以2.5折大量銷售這種IP卡,甚至還有更低的折扣;就在丁市內營業廳外就有個體商販以3.5折銷售;另有代銷點“買一贈二”銷售(實際3.3折),均低于該中心所稱的“最低價”。與市場中其他通信公司的IP卡價位相比,價也并非“最低”。
5.服務的質量、數量與價格不符
采取縮短通話時間等手段,使承諾服務的時間數量或質量與價格不符。如,甲市A公司在向用戶提供交通、氣象等收費的信息服務時,插播商業廣告,變相縮短承諾的服務時間,使用戶利益受到損失,而電信運營商和信息服務商通過廣告獲得額外利益。
6.強行服務強行收費、亂收費
A公司采用群發短信手段,向其用戶發出“您的手機已經開通了彩鈴業務,我們將免費讓您使用一個月,一個月后如果您不取消,將視為默認此項業務,彩鈴月租每月6元”的信息。這構成了雙方主體不對等,強行收費。公用電話、賓館代辦長途電話等電信代辦業務,也存在亂收費行為。2005年6月甲市E公司站前公用電話亭曾經亂收費“宰客”。對電信公司來說,對代辦點的亂收費行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反價格欺詐工作存在的問題
1.法治問題
我國雖已陸續出臺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廣告法》和《規定》等法律、法規,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可操作性差,一些實施細節不夠明確,在實踐中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還存在著在工商、物價等部門協同合作的問題。
2.購買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制止價格欺詐不是簡單的行政執法和宣傳教育問題,應當達成全社會的共識。不少消費者受消費水平和支付能力的限制,存在尋求低價購物的心理;部分消費者對市場信息缺乏了解,盲目購物;還有的消費者存在消費誤區,盲目追求名牌、追求氣派,但對商品又缺乏識別真假的能力。消費者持有這些心態,,很容易成為被欺詐的對象。
3.執法不力
有些執法人員并不是專業出身,有的是部隊轉業干部,以前沒有正面接觸過怎樣處理價格欺詐案件,甚至對是不是價格欺詐案件都無法判斷。執法人員對案件最了解,但是個別執法人員完全聽從領導意思,自己不發表意見。對價格欺詐行為的處罰條款《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中規定的罰款,根據程度不同定為2萬~20萬,這就有極大的伸縮性,造成了執法人員的判定不公現象時有發生。另外,一些企業因違法經營沒有得到預期懲罰時(沒有懲罰或者懲罰過輕),客觀上起到了不良效應。
4.宣傳力度不夠
價格欺詐行為在今天可以說是比較普遍的,但為什么我們查處的很少呢?從甲市物價局近兩年查處的價格欺詐案件數量來看,2004年和2005年分別查處了12件和26件。但實際上價格欺詐案件天天都在發生,消費者為什么不投訴舉報呢?這就說明我們的宣傳力度不夠,有些群眾根本不知道價格欺詐可以去哪里舉報,真是欲訴無門,實際上物價管理部門也是苦于沒有線索??!所以要加強宣傳力度。
四、對查處價格欺詐行為的建議
1.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干部素質
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價格執政、執法隊伍,提高干部素質是關鍵。要堅持組織針對性的定期培訓,提高價格執政、執法隊伍的辦案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1)請領導授課。結合國家、省價格監督檢查任務的安排,具體講解完成任務的方法藝術等。(2)請有關專家授課。請法院、法制局講復議法,行政訴訟法。請專家講解證據的搜集、認定,處罰決定書的制作等執法技術。(3)學習特長。由本系統有電腦操作、調查詢問、筆錄制作等專業特長的干部授課。(4)專業培訓。鼓勵近幾年從部隊轉業和從地方新招考的干部參加各種培訓,通過培訓,取得會計、法律等方面的專業證書。
2.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根據創建規范化物價檢查所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1)堅持每周一次的辦公會制度。要求各檢查科科長、職工監督站檢查組組長每周以書面形式匯報上一周開展檢查和監督的情況;要在每個月的月初將上個月各區所、各檢查科查處案件的情況進行通報。(2)制定檢查分局工作人員績效考評測評要求,評比的檔次分為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考評結果直接跟經濟利益掛鉤。對查處價格欺詐案不利,或是在工作中出現差錯的科室不能評為優秀等級,嚴重失誤的要扣除全部獎勵。
3.加強輿論監督
每當重大的活動(如每年的黃金周、高考、房交會等)開展時,都應組織檢查人員,以各種方式開展價格法律法規宣傳。同時要注意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只要開展大的檢查,都要邀請電臺、電視臺、各報社記者隨同,選擇典型案例現場曝光。還應對自覺遵守價格法律法規,加強價格自律,誠實守信的經營者、人員,進行大力宣傳,發揮他們的示范作用;對價格欺詐的典型案例,特別是對那些頂風違紀的案件,要快查、嚴辦并公開曝光,有力地震懾違法經營者。
4.充分發揮12358價格舉報電話的作用
價格舉報在價格行政執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甲市成功查處的價格欺詐案,有一半是根據消費者的舉報成功查處的。一是應加強12358電話受理力量,由專人負責受理并安排優秀公務員加入;二是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推進價格舉報工作辦公自動化和加快12358網絡平臺建設;三是加大對12358的宣傳力度,要在人流密集的場所、市中心的各大廣場和公園以及收費場所,懸掛用中英文標示的12358宣傳牌和12358的大型宣傳廣告欄;四是應常年堅持以“12358快報”形式,向社會發布價格舉報階段性熱點問題及相關政策,為群眾答疑解惑。
5.全面推行明碼標價和備案制度
明碼標價工作是做好市場監管和制止價格欺詐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應在普及推行商品和服務實行明碼標價制度及收費公示制度的同時,有計劃、分步驟地對與經濟發展、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行業進行明碼標價工作,結合檢查逐個進行規范,并逐步向“明碼實價”過渡,使經營者賣的安心,消費者買的放心。對于降價商品的宣傳,應實行價格信息資料備案制度,要把降價商品的范圍、品種、規格、原價、現價、降價原因、降價時間等詳細資料送當地物價部門備案,先備案后宣傳,以便物價部門和消費者核實。
6.加大監管力度,工作不斷創新
價格管理部門和人員的工作要主動,要不斷創新。應當關注市場動態,注意觀察,對社會敏感、熱點的價格問題及時做出反應。適時與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門聯合執法,要注意同紀檢、監察部門、法院、法制局、財政局的配合,有力整治價格欺詐行為。同時加強與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的聯系,引導經營者按價值規律辦事,定期開展“禁止價格欺詐”專項檢查,特別是加強明碼標價檢查。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群眾參與,對市場價格進行監督。要在查處價格欺詐案件中,嚴格遵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處理恰當,手續完備,程序合法”的24字方針。堅持嚴格檢查,查深、查透,具體操作中要嚴格遵循“快、準、嚴”的辦案原則,要行動迅速,取證及時準確,處罰嚴格。
參考文獻:
[1]孫曉華:對反價格欺詐行為的探討[J].價格與市場,2005,7(8):24-25
[2]崔國璽:鞍山發現通信行業六大價格欺詐[N].中國經濟導報:2006-04-01(B03)
[3]吳秀華:認清價格欺詐[Z].營口物價檢查簡報,2006(4)
[4]廖九如:消除價格欺詐 營造安全和諧友好的消費環境[J]. 消費經濟,2006:2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