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視劇《喬家大院》展現了晉商誠信經營造就商業輝煌的歷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生活中,企業商事信用缺失的問題卻十分突出。本文將對如何借鑒前人成功經驗,完善商法的信用體制,發揮商法誠信原則的指導性作用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 晉商文化 誠信精神 商法的誠信原則 信用體制的完善
電視劇《喬家大院》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檔的熱播,使人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了晉商。晉商的誠信尤其給人印象深刻。
一、晉商文化中的誠信經營
誠信可謂晉商精神的靈魂。晉商的誠信經營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誠信義利的價值觀。晉商在義利問題上,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行為規范。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反對以卑劣手段騙取錢財。《喬家大院》劇中主人翁喬致庸堅持以“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作為經商準則。他經常告誡兒孫,經商之道誠信第一,商家必須重視信用,以信譽贏得顧客;其次要講義,不能用坑蒙拐騙伎倆坑害別人;第三才是利,推崇以義制利,不賺昧良心黑錢。
2.維護商譽,信譽第一。晉商視信譽為命根,堅持信譽第一。強調做買賣必須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賺不驕傲,賠不氣餒,寧賠本也不做玷污商號招牌的事。如當時晉商進貨一定會到最好的地方去采購。老字號太谷廣升遠藥店,嚴把原料關,制作定沖丹的人參非“高麗”、“老山”不選,茸非“黃毛”、“青茸”不用,故而信譽著于海內外市場。
3.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俗話說:無商不奸。中國最早的票號日升昌認為:“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沒有哪一家商號,可以數年、數十年靠耍奸混跡于世”。 “誠信為本、童叟無欺”才是以日升昌為代表的晉商稱雄全國五百年的成功之道。
4.產銷環節,嚴格把關。晉商非常注重商號的產品質量,絕不摻假售劣,寧吃小虧,也要保證質量信譽。例如,祁縣喬家在包頭的復盛油坊,一次運胡麻油回山西銷售,經手員工為圖厚利在油中摻假,掌柜發現后,立令倒掉重裝,經濟上雖蒙受了損失,卻招得近悅遠來。
5.失信懲治機制。在中國封建社會,沒有《銀行法》、《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約束不法奸商的行為。于是在資金周轉清算環節上,憑商業信用交易的慣例,實行標期結算,違規懲戒,并創立商號信譽注冊登記辦法,有效地防范了金融風險。
二、晉商誠信經營對商法誠信制度完善的啟示
1.以商人的價值觀和對誠信的需求作為我國現代商法誠信制度的基礎。信用是人們實現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信用市場的必備要素。商人的意識形態里包括了這種商事精神的信仰和追求,因此我們的商法中應該強調商法誠信原則的基礎性地位,通過商事信用制度的正面規定,以及商人違反誠信原則時的懲罰機制的結合來促進信用市場和信用社會的建立,為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締造良好的法冶環境和社會環境,使我國優秀的商文化走出被遺忘和被淹沒的歷史泥潭,讓它在商人這個特殊群體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2.信用自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信用”定格為一種法律制度后,它并沒有拋開意識形態上的約束,只有對行為人的內心狀態和外在行為同時進行規范,信用才能達到最優狀態。中國商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沿襲著信用自制的內容。實行信用自律離不開兩個關鍵要素:一是倡導倫理道德。自律機制要求人們要有自我約束的道德意識,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培養人們的職業道德、思想品質和法律意識。目前信用機制軟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的信用觀念淡薄,人員的道德失范,對信用缺失所引起的信用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二是制定內部控制機制:制定企業自律制度對高層主管人員進行制約,即通過對權力的分配來相互約束(即約束機制) 和通過對守信經營成果的合理分配來相互約束(即激勵機制) ;制定企業內部相關制度,對可能產生的隱瞞、欺詐、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通過教育、示范、監督和技術控制,甚至處分,將它們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信用體系建立的關鍵還在于信用主體自身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通過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制訂企業之間和企業內部信用活動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則,提供信用管理的專業教育,舉辦從業資格的培訓和考試,從整體上來管理和監督企業的守信行為。
3.建立失信懲戒機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立法不斷增多,在一些法律中已經有關于誠實信用的規定。但是,僅有原則性的規定是不夠的,如果失信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裁,即使通過司法程序確認,沒有懲罰或懲處的力度相當小,根本不足以起到對行為主體的警戒作用。當受到處罰的成本遠遠小于因失信而獲得的效益時,市場主體便會很自然地選擇逃避法律選擇失信。即使他們多次受到處罰,也會因利益的驅使而繼續從事違法的交易活動,失信的行為也就很難杜絕了。
對于失信懲戒問題,在中國封建社會便設有對商號信譽注冊登記辦法等以防范金融風險。在歐美一些國家,對欠債不還的,一般根據其金額的大小,判處一定的刑罰,以示警告。在企業進入市場后,法律的作用是對其日常交易活動中的合同違約、商業欺詐、拖欠債款、信用犯罪等行為予以禁止。違者追究其法律責任,并將其信用狀況記錄在案,使失信者處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無處遁形。懲戒的結果就是使失信者在一定的范圍和期限內喪失一定的行為資格,使其信用程度和行為資格的大小相適應,以此來提高失信的成本,讓違法者“得不償失”。
另外,正所謂“商無信不立,業無誠不遠”,對于無信企業,在企業信用狀態惡劣,又無法起死回生時,可通過破產制度將此類企業清除出市場,以保持市場上企業信用的純潔度。
中國社會目前處于轉型時期,信用危機和法治危機同時出現。規范信用需要完善立法,以信用作為立法基點, 制定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 指導信用體系的建設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鄭遠民:《現代商人法研究》[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1
[2]鄭強:《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任先行周林彬:《比較商法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