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中的經濟活動并不完全能用期望效用理論來解釋。本文通過提出前景理論和幸福學在解釋不確定情況下決策的有效性分析,介紹了經濟學發展的新的動態。
[關鍵詞] 前景理論 幸福學 效用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都試圖通過建立嚴格的數學模型來描述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但是很多學者驚訝的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許多經濟現象正強烈的沖擊著我們傳統的經濟學理論。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論正是新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沖擊的一個典型事例。卡尼曼教授在做諾貝爾演講的時候,也特地談到了一位華人學者,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奚愷元和他研究成果——幸福學。
一、前景理論
1.阿萊悖論實驗
你需要在A和B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A、得到100元。
B、得到500元的概率是0.1,得到100元的概率是0.89,什么也得不到的概率是0.1。
同時,你還要在C和D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C、得到100元的概率是0.11,什么也得不到的概率是0.89。
D、得到500元的概率是0.1,什么也得不到的概率是0.9。
實驗結果:大多數人在A和B之間都會偏好于A,而在C和D之間偏好于D。但是我們卻很容易發現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的期望效用理論是不一致的。我們用函數 來表示效用函數,那么如果AφB,就有u(100)>0.1u(500)+0.89u(100)+0.01u(0),因此可以得到:0.11u(100)+0.89u(0)>0.1u(500)+0.01u(0)+0.89u(0)。
也就是說CφD,即選A的人應該選擇C而不是D。
從上述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用期望效用理論進行數學推導時得出了與現實完全相反的結果。歷史上大量的實證經濟學家做了相當的工作企圖來解釋這種非理性的現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論。
2.什么是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維斯基于1979年提出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經濟學的方法。
前景理論的三大定律:(1)人在面臨收益的時候往往是風險規避;(2)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往往是風險喜愛;(3)人們對損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大于獲取的快樂。
傳統經濟學認為增加人們的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卡尼曼等心理學家卻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面對風險時,人們并不是一味的規避風險也不是一味的喜愛風險。在生活中,人們對風險的態度是不停轉換的,這種不停轉換受到許多外在條件的影響。同時當人們在做決策時,也不是去精確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和效用,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進行判斷。財富收入的提高在某些時候并不能代表效用的同等提高。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花錢并不一定能買來幸福。根據財富與幸福的關系,奚愷元教授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學研究方向——幸福學。
二、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新的方向——幸福學
一個人想不想換一個工資收入更高的工作?當然想;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收入呢?為了生活更加富裕;生活富裕為了什么呢?為了自己過得更幸福……
其實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生活過得幸福,歸根到底人們最終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擁有更多的金錢或財富。即使是從效用最大化出發,對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財富,而是幸福本身,這也應該是效用本身定義的初衷。奚教授指出,人們到底覺得幸不幸福取決于許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包括比較因素、時間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各種客觀的評價等。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幸福。
在滿足最基本物質資料生活的初期,財富的增加確實會帶動效用的直線上升,但是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財富的增加對效用的增加并不是顯得那么的明顯,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同步的追求著精神生活的提高。比如,一個年收入6萬元相對較為輕松的工作,和一個年收入7萬元相對較忙碌、壓力較大的工作來說,人們往往更多的會青睞于選擇前者。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往往是有限的,而對于幸福的追求卻是無限的。
影響人們對生活的幸福感來自于多個方面,對于比較所產生的幸福應該是主要的一個。人們的幸福感往往是來自比較的心里落差。一個身高175CM的人在一群身高170CM以下的人中間,他應該是感到有優越感的;但是如果他在一群身高180CM以上的人中間,他就不會覺得他有任何的優越感,相反,他會感到有傷。再如,你最近買了一套別墅,你覺得很開心。但實際上這套房子給你帶來的開心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你跟大家比較而產生的。如果你原來住的是集體宿舍,那么你現在住別墅會感到很幸福,但是如果你以前就是住別墅,現在只是挪了一個位置,那么你并不會感到特別的開心。同樣,你買別墅覺得很開心是因為對于你周圍圈子的人來說他們都是住的小樓房而言;如果對于你周圍圈子的人早就住上了別墅,那么即使你住上了別墅也不會感到開心。對事物的偏好、客觀因素的評價、周圍各種環境的比較變化都能影響我們對生活的幸福感。
三、結束語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和奚愷元的幸福學為我們的經濟學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也使得我們經濟學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同時他們也逐步滲透應用在我們現代的管理理念中。社會的總資源是有限的,至少在現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可能期望人人都成為富豪,時刻都滿足帕累托最優。富裕階層與弱勢群體之間的貧富鴻溝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正所謂富有富的高興,窮有窮的快樂,雖然絕對財富的鴻溝無法填平,但是幸福感卻是每個人都可能擁有的,因此追求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幸福,增加全社會的幸福感,這應是政府的責任,是帕累托的一個有效改進,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董保民:《信息經濟學講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Hsee,C.K. Hastie,R.(2006).Decision and experience:Why we don’t choose what makes us happ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