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是促進國家海外投資的一項重要措施。近年來,我國的海外投資在數量和規模各方面取得了迅速發展,但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立法卻比較滯后。我國迫切需要在立足于我國海外投資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適當借鑒和吸收發達資本輸出國所實行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和《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所建立的國際投資保險制度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建立自己的海外投資保險法律制度。
[關鍵詞] 海外投資 保險 法律制度
近年來,我國的海外投資在數量和規模各方面取得了迅速發展。據統計,截止2005年底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總額已經超過500億美元。從投資的地區看,我國海外投資的相當一部分是集中于亞、非、拉一帶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地方政局不穩、政策多變,又加上當前國際局勢不穩定因素的增加,恐怖主義威脅的上升,地區沖突的此起彼伏,以致于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大大增加,甚至直接威脅了我國企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以中興通訊在非洲剛果(金)的投資為例,合同簽訂后剛果(金)發生政變,項目兩年沒有結果,伊拉克戰爭也產生了類似的風險。因此,如何完善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確實保障我國海外投資企業的利益已經成為一個亟需研究的課題。
一、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歷史沿革
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是由美國首創,為發達國家所廣泛采用的對其海外投資實行法律保護的一種特殊工具,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其直接的歷史淵源是二戰后美國政府推出的“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1969年美國國會第八次修訂的《對外援助法案》,把主辦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的權力賦予了一個新設的“海外私人投資公司”,逐步實現了由政府主辦向商業運作的轉變。美國的這種模式影響了其他發達國家。
日本在1956年的《出口信貸保險法》中規定了“海外投資原本保險制度”,次年,建立了“海外投資利潤保險”制度,提供利潤匯出方面風險的保障。1987年日本將《出口信貸保險法》更名為《貿易保險法》,擴展了信用險的范圍,增加了投資企業破產險,創設了對外投資擔保機構及其他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的分保制度。
法國于1960年創立海外私人直接投資保險制度,目前法國實行海外工業投資保險與海外商業投資保險并存的體制。前者是一種基本體制,適用于所有法國在海外的投資,后者則專門適用于鼓勵能夠帶動法國出口增長的投資項目。
德國、丹麥、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建立了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現今,世界上主要的公營出口信貸和海外投資的保險機構組成了“信貸和投資保險機構國際聯盟”(簡稱“伯爾尼聯盟”),該機構的成員來自經合組織開發援助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國,以及韓國和印度。目前,該機構為其成員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海外投資提供了有利的保險保障。
二、我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初步架構
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海外投資法典,也沒有制定類似《海外投資保險法》之類的單行法,但從對海外投資保護的角度看,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也已經具備了一個初步的架構。
1.國內法層面。目前,調整當前海外投資活動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出自于國務院有關的部、委、局等,具體表現為一些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如,1985年外經貿部受國務院委托制定的《關于在海外開辦非貿易性合資經營企業的審批程序和管理辦法(試行)》,1989年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及1990年的《實施細則》,1992年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部、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境外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1993年外經貿部制定的《境外投資企業的審批程序和管理辦法》,財政部制定的《境外投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1996年國務院頒布的《外匯管理條例》等。這些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從不同的角度針對海外投資的某一方面做出規定,偏重對海外投資的管理,而關于海外投資的法律保護問題則沒有任何涉及,而且這些規章的法律效力也比較低。國務院1985年頒布的《保險企業管理暫行規定》雖然授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經營有關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的各種保險業務,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也據此頒布了《外國投資保險(政治風險)條例》,對外商在華投資的政治風險提供了法律上和經濟上的保障,但對中國法人和自然人在海外投資的同類風險則缺乏明確規定。2001年10月成立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國內惟一的一家政策性保險公司,其目的是由國家建立政策性風險基金,通過保險合同形式,實現對企業出口合同安全收匯的保證,起到推動本國產品和服務出口的作用。2002年12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正式推出海外投資保險產品,于2003年9月簽下了海外投資保險第一單,為中國化學工程總公司和中國成達工程公司投資印尼巨港電站項目提供海外投資保險和融資擔保支持。海外投資保險第一單的簽訂是我國在建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過程中邁出的第一步,雖然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但其涵蓋的風險并不全面。由于海外投資保險并非完全的商業保險,而1995年10月實施的《保險法》僅限于商業保險關系的規范,在有關“財產保險合同”的法律條文中,沒有針對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實行保險的專門規定。因此,在國內法層面,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依然無法可依。
2.國際法層面。國際法層面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是國家間締結的解決締約一方國民在締約另一方境內的投資待遇和保護問題的專門性國際條約,是國內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得以運行的中介和橋梁。自1982年我國和瑞典簽訂第一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以來,中國已經與世界上104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為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了一定的國際法律保障體制。雖然,這些條約本身有雙重功效,既能對我國境內的外資提供法律保護,又能為我國保護海外投資提供法律上的依據,但是,由于我國國內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與這些雙邊協定相配合,使得協定中關于我國海外投資保護的規定更多的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實際效果。實踐中,我國在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中只能以東道國的身份對外國投資者在我國遭遇政治風險而發生的損失承擔賠償義務,卻無法以代位求償人的身份就我國投資者在外國遭遇同樣風險而導致的損失向外國政府求償。這樣,我國實際上單方面承擔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中規定的義務,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二是多邊投資保護條約。1985年10月11日,世界銀行在漢城舉行年會,訂立了《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也稱“漢城公約”),該公約于1988年生效,正式成立了多邊投資擔保機構(以下簡稱“MIGA”),中國于1988年4月28日批準了該公約,成為MIGA的創始成員國。我國認購了3138股股份,在所有成員國中居第六位,超過許多發達國家。MIGA具有很強的風險擔保能力,由于它主要由世界銀行的各成員國作為股東,因而具有雄厚的儲備資金和良好的國際信譽,一旦發生風險都能做出及時、充分的賠償。作為成員國,我國對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可能遇到的政治風險便可以由MIGA來承保。
三、我國海外投資保險法律制度的完善
隨著我國海外投資事業的不斷開拓,我國迫切需要在立足于我國海外投資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基礎上,適當借鑒和吸收發達資本輸出國所實行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和《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所建立的國際投資保險制度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建立自己的海外投資保險法律制度。筆者以為可以從下述三個方面完善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法律制度。
1.制定海外投資保險的基本法。我國關于海外投資保險的法律法規層次多,效力不一致,涵蓋的范圍比較窄,既不利于促進我國的海外投資,也不利于對我國海外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因此,我國需要制定一部海外投資保險的基本法,明確管理體制,明確我國海外投資保險的保險對象、承保的風險范圍及爭議解決等,使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有法可依。
2.借鑒法國的經驗實行政策性和商業性保險互補的雙軌制。中國加入WTO后,對海外投資的補貼受到限制。如果沒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中國“走出去”的戰略將受到影響。為此,可以借鑒法國的經驗,對能夠帶動中國出口增長的投資項目在投資保險上予以傾斜。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建立是該政策的一個初步體現,可以此為契機上升為立法,建立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互補的雙軌機制。
3.充分利用MIGA對我國海外投資提供的保護。MIGA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的一個專營政治風險的國際經濟組織,但是MIGA只對發展中國家境內的投資予以承保,對發達國家境內投資的政治風險不予承保。而我國目前的海外投資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既有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有在發達國家的投資,這樣在MIGA機制下并不能對我國的海外投資提供全面、充分的法律保護。而且,MIGA對我國大多數海外投資者來說是陌生的,從總體看,MIGA的利用率很低。因此,我國需要建立自己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和保險機構,與MIGA互相配合,充分利用MIGA的優勢構建中國自己的海外投資保險體制,提高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曾華群主編:國際投資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余勁松吳志攀主編:國際經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