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簡明的闡述了競爭情報的概念及企業競爭情報的產生,并且主要從4個方面對企業競爭情報進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企業競爭情報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競爭情報 經濟 企業
一、競爭情報概念及企業競爭情報產生
競爭情報作為一種專業化的研究工作,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但在此之前,競爭情報活動早已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存在了。對競爭情報的概念,聯合國工發組織對其的解釋是:“對一個企業來說,外部環境中的任何變化,包括技術的、經濟的,以及政治的因素等,都可能對企業的利益及其生存產生重大影響,如果能通過‘閱讀’早期的預警信號,發現并預知這些可能的變化,就可以利用所剩的時間,預先采取相應的措施避開威脅,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這種能力在當今社會中正愈來愈變得至關重要。”
目前,國際間經濟競爭的激烈前所未有,已超越意識形態,打破了原有的傳統格局,成為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成為民族生存的首要問題。在這樣多因素、復雜、劇烈的競爭環境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企業,為了實現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并獲得有利的產銷條件,相互間必然會發生爭奪、較量及對抗。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充分研究競爭形式、掌握競爭對手情報、制定正當的競爭戰略,這樣“競爭情報”就在全球化經濟的激烈競爭中應運而生。
二、對企業競爭情報的分析
企業在參與競爭前最需要明確的就是競爭目標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要清楚自己期待從競爭中得到什么。競爭目標是企業所需要的對象,它復雜多變,內容豐富,需要企業透過表象看本質,綜合分析各種因素,才能正確把握自身的競爭需求。因此,企業明確自身競爭目標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制定競爭目標的過程。此外,企業對自身競爭目標的分析還可以起到矯正的作用。當在分析時發現自己的競爭目標不利于最終的獲得時,就會重新明確競爭目標以對今后的競爭行為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這種對競爭目標的人為調控,可以使自身的付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確定了競爭目標之后,還需要進一步考慮該競爭目標是否具有為之去投入的價值,即是否值得去競爭,參與對該目標的爭奪給自身或社會帶來的是好處還是壞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如利大于弊,就值得;反之,就沒有必要去參與競爭。總之,企業在參加競爭前,要選擇對自身或社會有益處、有價值的競爭目標去競爭。
明確了競爭目標及其具有的競爭價值后,企業還要考慮自己是否有可能得到這樣的目標。參與競爭總希望能夠獲勝,如果一點希望也沒有,這樣的競爭最好避免參加。企業是否有可能獲得競爭目標取決于企業自己是否具有得到這樣目標的能力、競爭對手的實力,以及企業競爭開展的環境和氛圍。
1.對企業自身能力的分析
從企業競爭行為的本質上說,無非就是護衛和爭奪。護衛是對已獲得的競爭目標的保護和捍衛,或是對已取得優勢的保持。爭奪是對護衛的否定,指從護衛者手中奪取競爭目標或優勢。兩者相輔相成,沒有爭奪就不需要護衛,有了護衛才需要爭奪。
2.對競爭對手實力的分析
企業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可能確定所有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將如何進行競爭,將采取什么樣的競爭策略,包括競爭對手對自己競爭方案的可能反應。此外,了解競爭對手的素質(包括群體士氣、群體凝聚力、企業規范、企業結構、企業文化等)很重要,因為它是標志對手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不同的素質特點會產生不同的競爭策略,了解后就可針對不同素質的競爭對手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另外,為了全面深入了解對手,企業還應對競爭對手領導者的經歷、興趣、愛好、習慣、信仰、忌諱等都有所了解,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對競爭環境和氣氛的分析
市場中競爭者的數量是多是少,是決定企業是否應進入的主要依據。如果較少,則表明競爭不足,進入能夠有利可圖;如果較多,則表明市場趨于飽和,處于競爭過度的狀態,這時進入就可能會對自己不利。
每一個企業在市場中總處于一定位置,不同的位置對競爭勝敗具有不同的影響。如果位置有利則容易取勝,反之則不易。因此,在參與競爭前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分析進入該市場后是否能夠處于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企業自己在競爭場中的聲譽和地位同時也受到外界因素,尤其是同行業其他企業的整體影響,消費者往往傾向于將對某一企業的印象擴展為對同行業所有企業的整體印象。
4.競爭損益分析
競爭效益:按表現形態分,競爭效益分為近期效益和潛在效益:近期效益看得見,摸得著,直接表現為競爭成果如利潤的增加。潛在效益是潛藏于競爭中,在今后才能顯現出來。如某企業的競爭策略之一是進行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在這過程中,近期利潤的增加必然不明顯,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但這不應妨礙企業做出參與競爭的決策,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這樣,競爭才能持續順利地開展下去,企業才不會被飛速發展的科技所淘汰,更新換代所帶來的潛在效益實際上是巨大的,早晚會使企業受益。反之,如果企業目光短淺,只顧近期效益,久而久之,必難以承受激烈競爭的全方位震蕩。
競爭效用:首先,競爭效用使不同單位的損益進行比較成為可能;其次,競爭效用更能如實刻畫企業所追求的目標;第三,競爭效用提供了一種綜合評價的方法:利用競爭效用來刻畫競爭結局是企業在考慮了所處環境、競爭性質、對未來預見和自身需要等各種因素后,對于利益或損失的一種綜合感覺和評價。現代企業競爭目標往往涉及到多種利益因素,不再僅僅是利潤的最大化,而是包括從控制環境污染到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從擴大市場占有串到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等一系列的利益目標。此時,用單一的某項效益值顯然不能全面概括競爭目標,如能將這些利益綜合成一個數值來表述,使得競爭目標更為明確,更具有可比性,顯然是方便和必要的,而競爭效用恰好能滿足這個要求。
三、企業競爭情報的未來發展趨勢
傳統意義上的商業競爭,是一種你死我活的競爭,即競爭是高度對抗性的,俗話說“商戰如戰場”。按理,企業之間特別是同行業之間的競爭就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方式進行的,使用更高明的競爭手段擊敗競爭對手,獲取品牌優勢,控制供應商,緊緊抓住顧客,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但今天我們在討論企業之間的關系時卻認為:企業必須聽取顧客的意見,與供應商協調好關系,組織好自己的團隊,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有時甚至還必須包括自己的競爭對手。因為人們現在已認識到企業之間如果只有你死我活的戰爭關系,那么就很少會有真正的勝利者。例如美國航空業在1990年~1993年進行的價格戰,其損失的利潤要比從萊特兄弟建立航空業以來全部時間所創造的價值還要多;再如前些年我國彩電業所進行的價格戰,其狀況空前慘烈,但其結果還是兩敗俱傷,給各彩電企業都留下了慘痛的回憶。
由此看來,企業之間的關系應是戰爭與和平的綜合體,這種合作與競爭的結合,具體和生動地表現出現代企業之間的新型關系。合作競爭的存在基礎——互補性,無論是對產業或企業,都顯得相當重要。
合作競爭的競爭理論將使得競爭情報不僅應著眼于對競爭對手和競爭環境信息的搜集、分析,還必須要弄清楚誰是企業的互益者,了解企業間的互補性之所在。如果我們通過競爭情報理論給合作競爭情報下一個定義,則可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主體為保持競爭優勢而聯合其他一個或幾個競爭主體,在彼此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將自己已有的情報和雙方所獲得的其他同行的相關情報進行分折加工,以獲得自己所需的競爭情報,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張建華:企業生存的第四種理由.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2]彭靖里:論我國實施“企業競爭情報示范工程”的現狀及其策略.情報雜志,2003
[3]何坤振:現代企業競爭與競爭情報的開發利用.情報學報2001年第2期
[4]謝新洲:我國企業信息化與競爭情報的實態調查(上).情報學報2001年第3期
[5]仲超生:談競爭情報與企業競爭.淮陰工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6]朱戰備:企業競爭情報活動研究.情報學報2001年第2期
[7]王煜全:情報制勝——企業競爭情報.科學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