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科技全球化浪潮已將我們卷入消費社會的潮流之中。在資本的無形而強大的作用下,消費社會中人的感覺已經變為經濟功能的傳載工具,人的審美感性被物化,當審美在消費社會中被各種技術手段徹底量化之后,就必然導致精神生產的自由品格的喪失和人文精神旨歸的失落。因此,廣大人文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在市場經濟、物化的社會中重建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 消費文化 大眾傳媒 人文精神
經濟——科技全球化浪潮已將我們卷入消費社會的潮流之中,消費社會帶來的“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的轉變,同時也是一種整體性的文化轉變。”消費文化已將我們導入了一個泛審美時代。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社會中,我們放眼望去,“美”充溢在一切生活領域,它們不斷變換的美的形式引領著一輪又一輪的時尚,令人眼花瞭亂。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文化不斷消解著傳統審美所具有的革命性和解放性的功能,審美所曾經具有的啟蒙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已被資本控制的泛審美所顛覆和解構,消費主義意識形態操縱的感官化形式主義原則取代或者壓抑了審美活動的精神理想原則,審美與藝術活動被簡化為審美——娛樂形象的生產和消費活動。
即使在文學藝術領域中消費文化對其人文精神神圣性的顛覆也不可避免。在消費文化的操縱下,藝術的自律性被消解。杰姆遜分析說:“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無意識等等領域是無處不在的。”資本對藝術的介入,便是藝術被納入文化產業、娛樂經濟的軌道,藝術作品進入消費市場,藝術的自律性被市場規則的他律性所顛覆,傳統藝術鑒賞的精神品位和神學儀式價值,讓位于當下藝術消費對感官訴求和欲望滿足的追逐,“藝術活動被簡化為審美——娛樂形象的生產和消費活動。”
泛審美拒斥人文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對文化的控制。杰姆遜在論述后現代主義時指出,晚期資本主義的擴張主要體現在文化方面。消費社會的后現代文化和審美領域完全滲透了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無意識等等領域無處不在。在資本的無形而強大的作用下,消費社會中人的感覺已經變為經濟功能的傳載工具,人的審美感性被物化,當審美在消費社會中被各種技術手段徹底量化之后,就必然導致精神生產的自由品格的喪失和人文精神旨歸的失落,正如周小儀教授所言:“人的感性存在脫離了政治意識形態控制之后,又成為資本控制的對象。這就是審美的悖論:審美作為烏托邦從救贖到物化的歷史命運。”
消費主義時代人文精神面臨的另一巨大挑戰是科技理性統治地位的建立。現代傳媒作為消費文化的主要生產機器,全面控制了藝術和審美領域,將其整合到傳媒體系中,先天地決定了藝術文本的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方式。藝術的機械復制在取消藝術家的獨創性的同時,取消了藝術品存在的自律性——藝術品作為原始手工作品的惟一性和獨立存在,使藝術和審美活動喪失了超越性神學儀式價值,取而代之以純粹的觀賞價值。
導致消費時代人文精神失落的又一重要歷史語境是后現代主義文化。后現代主義對當代文化的統治,“首先表現在,它倡導并推進了反精神的世俗化欲望的全面擴張。”后現代主義文化崇尚和追逐當下直接的感性訴求與欲望滿足的感官娛樂主義,這一傾向為消費主義所強化,它的表現便是各種感官刺激和縱欲享樂趣味的消費文本與載體的泛濫,在其主導下,人的生存正在走向另一種片面,即過于沉湎于當下即時的、過于輕量化的浮華的占有和享樂,從而陷入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輕。
錢中文先生認為:“人文精神就是對民族、對人的關懷,是人的生存意義、價值的追求與確認。”然而,歷史進入后現代時期,人對消費的無限制的欲望遮蔽了人自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消費模糊了精神和物質的界限,也模糊了存在和欲望的界限。消費文化所建立起來的泛審美,恰恰是對審美深度意蘊的削平和對主體個性精神自由的扼殺。因此,消費文化應當在自我重建中穿越物化形象的屏障,重建意義的深度模式,這當是消費文化應然的一個價值取向。消費文化的感性主義操作仍然會以強勁之勢持續下去,企圖以審美現代性的重建去對抗資本對文化的霸權以實現人文精神的救贖是徒勞的。而當下人文精神的重建,所面臨的是主體人性在消費符號操縱下的自律性的滑落,因此,是真正意義上的救贖,任重而道遠。
弘揚“主旋律”,發揮主流文化的主導與規范作用,以消解消費文化的負面影響,是當下人文精神構建的首要前提。在消費文化語境下,“主旋律”文化不僅呈現為一種強制性的規范意義,更體現為一種對人性滑落的積極救贖意義。
以傳統優秀民族文化介入消費文化,是當下人文精神建構的必由路徑之一。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有著豐厚的人文精神積淀,奠立了以求真、向善、尚美為取向的人文價值基座。在尚有數以千萬計貧困人口的當下中國社會,重新建構當代人文精神,就更需要我們進一步拓展對優秀民族文化承傳和改造的視野。
堅守精英文化的陣地,指向于對大眾層面的多向度提升,則是廣大人文工作者應然的道義承擔。消費文化在導致精英文化、高雅藝術邊緣化的同時,也為高雅藝術、精英文化與大眾展開對話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無論消費文化預置的權利話語有多么勢不可擋,人性的自我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永遠是人的內在需求。知識分子代表著社會的理性和良知,其不只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人文精神的傳承者。廣大人文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在市場經濟、物化的社會中重建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羅鋼王中忱:消費文化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第2頁
[2]F·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147頁
[3]錢中文:文學理論:走向交往對話的時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周小儀:唯美主義與消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第248~249頁
[5]王岳川:中國后現代話語[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第285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