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我國還缺乏與物流產業發展實際結合的理論體系。論文通過分析我國物流概念的來源,探討了物流概念及其本質,并在分析我國當前物流產業存在的本質問題后,有針對地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 物流 概念 物流產業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國,不過短短20多年。期間,我國物流理論的研究落后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甚至一些基本的概念問題都沒有來得及“本土化”,物流產業已經已經進入實質發展階段。但是,物流產業的繼續發展,還需要我們重新研究物流的概念和本質問題。
一、物流概念及其本質
1.概念回顧
物流概念是隨著發達商品經濟的出現而萌芽的,美國和日本對物流定義的變化過程基本可以反映這一概念在全球的發展。美國學者阿奇·蕭(Arch Shaw)在1915年出版的《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指出:“‘物理性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PD)是與創造需求不同的一個問題……”,這是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最早物流概念。PD概念在美國經多次演變,發展成Logistics,再發展到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以“流通立國”的日本,把來自美國的PD譯成日文“物の流”,后來更進一步簡化為“物流”。
我國(大陸)的物流概念是于20世紀70年代由日本引入的,實際上我國“物流”是對“Logistics”的錯誤翻譯,這個錯誤對后來的物流理論研究帶來了根源性的影響。比如,王加林, 張蕾麗教授(1987)指出:“物流系泛指物資實體的場所(或位置)轉移和時間占用,即物資實體的物理移動過程”,王之泰教授(1995)將物流定義為“關于實體移動過程的許多相關活動”,國家標準術語(2001)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這些定義基本都是對“實物流動”解釋,沒有能夠結合我國實情“本土化”,與Logistics“后勤保障”的本來含義也相去甚遠。
2.物流的本質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不同國家對物流的本質理解也各不相同。美國的物流指導思想源于軍事“后勤保障”、“全鏈(局)整合”思想,強調物流發展戰略,因此,我們看到許多美國企業都以“物流”為跳板搶占全球市場。日本的物流概念經過本土化,轉變成“物の流”、“第三利潤源”,更加強調物流技術對城市交通擁堵的改善和對經濟的直接促進,物流成為日本生產方式變革的“服務器”。德國物流則非常重視“貨運村”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側重于對綜合運輸的有序組織,不來梅貨運村對水路、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的協調組織,已成為了現代物流園區的典范。因此,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對物流本質的把握是符合其實踐需要的。
我國現有的物流概念表述較多地強調物流過程或活動,淡化管理。這在語言上符合中文習慣,卻與Logistics本意存在差距,因為它沒能詮釋出物流思想精髓,淡化了物流管理職能,而物流管理恰恰精髓所在;它強調實體流動,淡化供應鏈概念;強調綜合性,淡化專業性、個性化服務,有悖于經濟進化邏輯。因此,我國的物流概念還處于“舶來品”的狀態,尚未從本質上“中國化”,有必要探討符合我國實情的物流概念本質。
物流中的“物”包含廣泛。既包含物理性有形物品,如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等,也包括無形的信息和服務等特殊“物品”。
物流是對“過程”的管理。物流必須以實物流動作為基礎,離開物品實體的流動,物流是虛無的。但是,物流真正有作為的領域是圍繞這個過程的計劃、執行和控制,而不是這個過程本身。
物流是一個復雜系統。由于物流過程及其管理活動涉及獨立性很強的運輸、儲存、包裝、銷售、消費等領域。要使物流過程的結果有效率、有效益,必須對物流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設計,合理分配資源,追求系統最優,才能獲得高效率和高效益。
物流是一種新的經濟運作模式。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方式從批量生產轉變到JIT生產,“實體移動”規模擴大,促進工廠、市場遍布世界,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方式、運作模式加以指導,現代物流成為經濟全球化模式的必然選擇。
物流是一種戰略。物流的精髓在于站在全局的高度,理順供應鏈全程關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以低成本獲得高效益和高效率。從宏觀層面、長遠發展來看,物流不應當是獲取利潤的短期行為,而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戰略舉措。
鑒于我國長期受“計劃”思想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條塊分割根深蒂固,本文認為,物流概念在我國的“本土化”應當強調協調與整合,注重打破部門、行業的分割,強調關系協調,重點是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從經濟運作模式的角度去深化對物流本質的把握,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物流產業
1.物流產業的認定
作為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產業”指的是具有某種特性的企業的集合或系統。可以據此定義物流產業:指現代物流企業的集合或系統。如何界定現代物流企業成為界定物流產業的關鍵。
嚴格地說,“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 Logistics, TPL)”企業的才是真正意義的物流企業。廣義上,只要不是買方或賣方自己完成的物流,都可以算為TPL;狹義概念則認為只有“第三方”采用現代物流理念、管理方法、技術手段實現的物流才能算作TPL。二者爭論的關鍵問題是對傳統運輸、倉儲等作業是否歸入。實際上,TPL是一個現代概念,其發展已經超越了“哪一方”的限定。比如,有的大型企業,由于物流需求規模巨大,組建自己相對獨立的子公司(部門),采用現代物流經營方式處理物流業務,如果子公司(部門)業務能力有剩余,還向社會提供服務,應當說,該子公司(部門)經營的物流都可稱作為“TPL”。相對地,一些傳統“第三方”,如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尚未采用現代物流方法、技術手段前,不能算作TPL。本文認為,TPL指的是現代物流,幾乎是現代物流的代稱,TPL企業的才是真正意義的現代物流企業。
西方物流理論和實踐證明,TPL至少占物流總量的50%,物流產業才真正形成并趨向成熟。目前我國TPL的規模大概只占20%,尚未形成真正意義的、上規模的現代物流產業。
2.物流產業的屬性
把物流產業歸為服務業或第三產業已基本沒有異議。物流企業是物流服務的生產經營單位,而物流產業則是指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或機構的集合。物流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物流服務,也就是指為物品在空間上的移動而提供的一種專業性服務,物流產業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需要大規模提供物流服務的必然產物。
物流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處于基礎地位,不同于簡單的消費或生產服務。功能上,物流不僅通過運輸、儲存、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為國民經濟提供支持,而且能夠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其他產業發展。
3.我國物流產業的本質問題
源于對物流概念或本質認識不清,我國物流產業發展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缺乏理論指導。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起步晚,對物流的理論需求滯后,現有的物流理論仍然未能“本土化”。大多數理論研究還停留在國外觀念的引入、經驗介紹階段;宏觀研究比較多,主要是強調物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實施物流的具體措施研究;缺乏高端研究,國內還缺乏真正權威的物流研究機構,也沒有權威的物流專門理論刊物(比如核心期刊)。理論研究的不力,導致物流產業的實踐活動處于摸索階段,難于有跨越性的進步。
缺乏戰略規劃。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都有全國性的物流規劃和物流法規,以引導和控制物流發展的方向、速度,更好地為本國經濟發展服務。我國迄今為止,尚未出臺全局性的物流規劃,以致地方物流發展各自為政;引導物流市場健康發展,規范物流運作各方面的相關法規、標準也不健全,物流產業發展缺少政府保護。
缺乏系統協調性。物流產業涉及基礎設施、生產方式、政府政策、經濟模式等多個系統或領域,要求系統配套能力強,協調能力好。單就五種運輸方式而言,相互銜接就存在很大的問題。政策方面,雖然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在“物流熱”中,都高度重視發展物流,但存在各自為政,炒作“物流”的嫌疑,全國逾千的物流園區空置率達60%,甚至有的地方交通條件還處于基本通達階段,也規劃建設物流園區,這是最好佐證。
(企業)缺少供應鏈整合。一方面,由于受到利益的驅使,許多工商企業僅僅把物流當作“第三利潤源”,以牟取利潤的短期行為多,基于供應鏈或價值鏈整合的合作、聯盟則較少,更談不上全球物流戰略。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在物流需求缺乏的情況下,難以生存、發展、壯大,使得供應鏈發展陷入困境。
TPL供需矛盾。據統計,1997年~2000年,世界500強企業對TPL的需求由 40%增加到了56%。作為物流產業發展關鍵的TPL,近幾年在我國發展很快,但形成的規模較小,TPL企業提供的單一、低層次物流服務多,高級、全程物流服務還比較缺乏,一些TPL企業的服務質量、信譽保證也存在很大問題。
三、對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建議
針對物流產業發展的本質問題,我們需要做好幾個基本舉措。
1.加強理論研究
這是理論界、科研機構、大學等部門或單位的主要任務。在理論研究領域,要特別注重解決物流定義、物流產業的界定、物流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等基本問題,要構建符合我國實情的物流理論體系,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在物流人才方面,應當承認,從原來運輸、儲存等領域轉變過來的基層物流人才供應充足,但缺少具有現代物流觀念、掌握先進物流技術、擅長物流運營管理的高端人才。因此,大學或其他人才培訓機構,應當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2.定制物流戰略,健全物流法規、標準體系
這是政府當前在發展物流產業中的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物流產業發展,都需要政府主導,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法規體系、市場培育等方面,政府都要從戰略高度出發,不斷完善,給物流產業的發展營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3.打破條塊分割,協調各種關系
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不可能設立一個獨立的部門來發展物流產業,而需要計劃、經貿、工商、財稅、交通、通信、海關等諸多部門的支持和配合。雖然在我國長期受計劃體制影響的情況下,各部門的協調運作是一項艱難工作,但2001年,200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發展現代物流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證明各部門關系的協調是必要和可行的,應當繼續堅持這種部委聯合形式,最好定期召開聯合會議,針對實際問題及時解決。
4.促進TPL發展
TPL的發展代表物流產業發展的水平,而我國目前TPL發展緩慢,主要是工商企業對TPL的認識不足,還保存著“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要利用理論引導、政策限制、財稅鼓勵等手段,鼓勵工商企業將非核心的物流業務外包,集中經歷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TPL企業應當主動與工商企業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供優質、誠信、多層次、寬領域的專業物流服務,在供應鏈全局上為客戶服務,幫助工商企業發展壯大,吸引更多的TPL客戶,形成TPL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結束語
對物流理念的理解、深化、發展,探索物流概念起源和本質,并非我們研究物流的目的。建立符合我國實情的物流理論體系,并用它指導物流產業發展的實踐活動,才是我們進行理論研究的目的所在。我國物流理論和其他事物一樣,應當在實踐活動中動態發展,及時更新、完善,才能成功地用于指導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