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責任缺失是影響我國中小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桎梏和頑疾,提高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事關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針對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建構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小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價值,中小民營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創造了GDP總量的70%以上,工業比重占60%,75%的就業機會、70%的技術創新、65%的國內發明專利,以及80%以上的新產品均來自中小民營企業。因此,中小民營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顯著的影響。但是,近年來一系列的國際反傾銷、綠色壁壘、SA8000社會責任認證標準等對我國中小民營企業構成了嚴重的生存威脅,“顛覆在即”或許不是危言聳聽。據商務部統計,自1979年至2004年9月,34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665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案件達594起,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了約191億美元的出口貿易。加入WTO后,上述案件數量、涉及金額均呈上漲趨勢,僅2004年,就有18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商品進行了60起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涉案金額近10億美元。我國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尤其是近兩年來,個別國家還出現了針對中國商品和商人的嚴重暴力事件。導致這些厄運頻發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從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自身角度而言,與我國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有密切的關系。
一、社會責任缺失的表現
1.肆虐生態環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吃子孫飯”是我國相當一部分中小民營企業生產現象的真實寫照,自然資源的無序、無度開采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個別中小民營企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甚至可以比喻為“肆無忌憚、窮兇極惡”恐不為過。地陷頻發、山禿(甚至是已經“無山”)接踵、荒漠擴大、沙塵彌漫、河流干涸、水質污染,……有的地方由于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環境嚴重惡化已經迫使百姓“背井離鄉”,遠走他鄉。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環保總局2005年11月的調查,在我國290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80%以上的工業生產存在嚴重的污染問題,占我國污染源的60%。由此可以說我國相當一部分中小民營企業是以徹底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獲取不適當的價格競爭優勢的。
2.侵犯員工權益
超負荷勞動強度、工作條件惡劣、缺乏安全保障、拖欠克扣薪水、降低工資標準、隨意加班加點、非法雇傭員工(尤其是童工)、辱罵體罰員工、限制人身自由、性別歧視、性騷擾和性侵犯、不提供法定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等等現象在中小民營企業屢見不鮮,頻頻見諸報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2006》顯示,100%的被調查企業都存在超時工作現象,部分企業員工每天工作達13個小時,晚上加班4-5個小時,每周工作時間達83-90個小時,有的企業的員工3個月內僅能休息1天,4個月內僅有3天休息;全國總工會2005年的調查則顯示,2002年~2004年職工工資低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人數占81.8%,還有12.7%的職工工資低于當地工資標準。港澳臺企業年平均效益增長33%,但是職工工資增長為零;另據《中國經濟周刊》,2005年以前31省區制定的工資標準沒有一個達到國際認可的占社會平均工資40%-60%的水平。北京達到24%,深圳達到18%。關于最低工資標準,據河北省總工會2005年對1021家調查,達標的企業僅占58%,達標的職工僅占59%。這種侵犯甚至踐踏員工權益的不法行為,不啻是在販賣著員工的血汗。這就難怪國外媒體經常將我國企業稱之為“血汗工廠”了。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持續出現的“民工荒”、“技工荒”、“招工難”等現象即是民工權益受到侵犯進而對當地勞工環境深度失望導致的結果,已經造成了不少企業生產經營難以維系,嚴重地削弱了企業的履約能力,許多企業不得不放棄訂單。
3.盛行假冒偽劣
造假是當代中國經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假煙、假酒、假藥、假鞋、假廣告、假奶粉、假名牌、假服裝、假棉花、假蝦米、假雞蛋、假鴨蛋、假種子、假工程(豆腐渣工程)……,無假不造,除了飛機大炮輪船等實在造不出的以外,任何可以牟取暴利的都有假貨,這些假貨嚴重地威脅著消費者的衣食住行和生命安全,而中小民營企業是假貨的主要來源。據有關部門對部分省市2000多戶中小企業質量調查統計,產品質量基本合格的企業占74%,產品質量不合格及偽劣的企業占26%。如果說,假服裝、假名牌等尚可忍受的話,其他諸如假藥、假食品、假工程的制造者,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故意殺人犯”。
4.缺乏公益愛心
據新華網報道,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陳新年稱,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就是說99%的企業從來就沒有參與過社會慈善捐贈。由此可見,我國絕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在社區貢獻、關愛特殊群體、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等高層次社會責任方面還有很大的距離。
二、社會責任體系的建構
企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具有社會責任感是決定企業能否在全球化運作中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針對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而言,迫切需要建立社會責任體系,規范企業行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否則,春蠶作繭必自害。
1.企業自身要自尊、自愛、自省、自律
中小企業自覺主動地承擔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實際上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起碼的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這就猶如一個人,不能利己而損人,更不能故意去傷害人。據歐美國家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70%的消費者認為“企業對社會的承諾是他們購買產品或服務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超過5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對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采取負面行動,20%的消費者則表示他們過去已經采取過懲罰這類企業的行動。瑞典一個消費者組織于2004年拍攝了一部關于中國9個玩具企業勞工狀況的電視記錄片,反映了中國企業勞動條件、工時等方面的問題,節目播出后引起了瑞典全社會的極大反響,消費者紛紛提出抵制中國玩具和出售中國玩具的企業。由此可見,即便是為了企業自己的利益,也應該使我們的中小民營企業覺醒了,缺乏社會責任將是死路一條,并且還將受到有關法律的追究,承擔經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中小企業要自覺地遵守國家有關法律,認真審核勞動力成本,依法發放員工的各類工作薪水,并不斷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提高企業生產成本,合理、合法、合情地規避外國征收反傾銷稅,既不授人于柄,更有益于企業員工,可謂一舉兩得。
2.健全法律法規,公正執法、違法嚴究
經濟行為者之間互動發生的行為性約束(包括以行為習慣和慣例形式出現的非正式約束,以及由國家強制執法的法律形式出現的正式約束),主要是依靠社會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經濟制度)而產生的。對于中小民營企業而言,法律制度約束具有很強的剛性作用。如果企業違反了法律,就給予嚴懲,極大地提高企業的違約成本,甚至依法取締(強制沒收),并且對企業法人實施人格否認制度,這樣即使企業缺少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也不得不在“可置信威脅”下履行社會責任。
推進企業立法工作,完善對消費者、利益相關者的保護職責,以及相關救濟措施,包括強制企業對受害人給予經濟賠償,直至對企業法人予以刑事拘留、判刑等。深圳市就曾刑事拘留了8名欠薪企業主,在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同時,還要進一步細化相應法律法規條款,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除此以外,還應該對企業應該履行的某些道德義務實施法律化管理,取消某些不利于中小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定。例如,按現行規定,企業捐贈款物的金額如果超過當年稅前利潤的3%,超額部分仍需繳納企業所得稅。這就意味著企業捐贈越多,納稅就越多,顯然是不合理的,勢必會打擊企業捐贈的積極性。
3.完善政府激勵約束機制
依靠企業自律難以避免中小民營企業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法律強制性約束并不是目的,為了促進中小民營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還應該采取積極的扶持政策,全力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諸如優先解決社會責任意識強、信譽良好的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融資問題;金融、保險、工商、質檢、海關、法院,以及擔保機構等,共同為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一站式優質服務;政府、非政府組織設立發展基金,以及建立中介服務組織提供服務。
在完善政府激勵約束機制方面,關鍵是形成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行政官員、地方官員的業績評估體系,既要嚴厲打擊地方保護主義,更要減少那些具有審批權、監管權的行政官員的公權使用范圍,降低其自由裁量權限,采取問責制和追責制,凡是因為審批把關不嚴和監管不嚴等行政不作為等,造成經濟損失、環境污染、工程質量等問題不僅嚴懲企業和企業法人,也要嚴懲其審批官員。
4.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制度
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計量和報告體系,嚴格規定企業應揭示的社會責任的基本內容、計量方法和對外報送形式等,迫使企業向社會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而使企業自覺遵法、守法。
5.加強輿論和社會監督
充分發揮新聞輿論、消費者協會、工會、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彌補政府客觀上存在的監督失靈問題,形成立體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社會監督體系。例如,通過新聞媒體的追蹤報道等來區分企業差異或優劣,增強公眾對企業狀況的了解。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