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公有制經濟是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通過對遼寧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主要特點的系統研究,從而為遼寧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提供有益的建議,以利于今后遼寧省非公有制經濟走向更為良性的發展軌道。
[關鍵詞] 遼寧省 非公有制經濟 特點 發展環境
作為遼寧省民營經濟的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正在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并呈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主要經濟指標達到2位數以上的增長,成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截止2005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共計有160萬戶,有從業人員700萬人,2005年實現營業收入13700億元,同比增長了21%,完成增加值3320億元,同比增長24.2%,實現出口交匯值520億元,實繳稅金260億元,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920億元。
一、遼寧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主要特點
1.非公有制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攀升,有力地拉動了全省經濟快速發展
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3320億元,與2002年比增長74.7%,年均增長20.4%。營業收入比上年高1個百分點,增加值高0.6個百分點,利潤高2個百分點,呈現出經濟總量與實現利潤同步增長,利潤增幅高于總量增幅的良好態勢。通過推進國企轉制和民間資本進入,在我省信息產業、建材、醫藥、輕工、紡織和流通等領域中 ,非公有制比重已占到70%以上,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服裝、啤酒等具有代表性消費類產品生產企業中,非公有制經濟成份的比重已占到90%以上。
2.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后勁不斷增強,投資自主增長能力進一步顯現
初步統計,2002年~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0億元,年均增長33.7%。2004年以來,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兩年保持40%以上增長速度,單個項目投資規模明顯提高。非國有經濟投資已經成為我省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投資比重越來越大。初步統計,2005年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在建項目有656個,其中,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占41.5%。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例為61.5:38.5,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的比例為56.8%。投資結構的調整與技術構成的提高,標志著我省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已由傳統產業轉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轉移。
3.對外交流與合作規模逐步擴大,非公有制經濟出口創匯額比重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合同利用外資額30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額17億美元。全省批準非公有制經濟5O50萬美元以上合資項目54項,合同利用外資金額6.62億美元。2005年非公有制企業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1/3。截至2005年底,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出口企業共計9816戶,全年完成出口交貨值520億元。全省出口交貨值億元以上企業已達60戶。大連大洋集團、錦州沈宏實業出口交貨值分別達到16億元和11.1億元。
4.專業園區建設進程加快,重點骨干企業迅速壯大
目前,全省已有縣級以上政府批準的各類園區520個,聚集了多種門類,非公有制企業3.9萬戶。大連、丹東的海產品養殖加工業、撫順、本溪的礦產資源加工,鞍山、遼陽的鋼材延伸加工,鞍山、營口的鐵制品加工,大連、沈陽的服裝設計及加工,遼北、遼西的陶瓷、肉禽、農產品加工,錦州、朝陽的汽車零部件等區域性特色經濟已現雛形,產業的集聚度有了明顯提高。目前,全省規模以上企業超過了1萬戶,營業收入超億元以上企業550戶,營業收入超10億元以上企業為27戶。海城西洋集團年營業收入預計為120億元,成為全省首個年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的非公有制企業。
5.非公有制企業稅收穩步增長,非公有制經濟社會貢獻率不斷提高
2004年,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實繳稅金245億元,同比增長20%。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企業交納稅金超過千萬元的非公有制企業超過120萬戶,兩億元以上有四戶。同時非公有制經濟也成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主要渠道。遼寧省在城鎮二、三產業中,非國有經濟從業人員人數占從業總人數的55%,其中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就業的人數占29.6%。沈陽市現有各類非公有制企業戶數23.8萬戶,從業人員達152萬人。大連市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已達 28.05萬戶,從業人員達到174.3萬人。并且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分別達到50個和40件以上。
6.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逐漸健全
2004年,省政府籌資2億元設立了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2005年利用國家開發銀行軟貸款擴充資本金至7億元,目前,全省已有各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90家,注冊資本總額45億元,累計為5631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61億元。目前,全省已有各類中小企業服務機構68家,組建了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百名律師顧問團,東北大學等24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中小企業技術服務,組織綜合威權創業輔導等創業培訓200多次。培訓各類人員合計一萬人次以上,在全省14個市建立了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投訴中心,開展了“萬家非公有制企業評議政府部門”活動。
二、遼寧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建議
1.強化輿論機制,營造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首先,要統一思想,增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機遇意識。要充分調動輿論工具,廣泛組織宣傳力量,大力宣傳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宣傳十六屆三中全會大力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新部署、新政策,為“私營”正名,解“非公”之惑,在全社會造成充分重視并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濃厚輿論氛圍。
2.優化服務機制,為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服務環境
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步伐,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在廣大干部尤其是職能部門的中層領導干部中進一步開展“執政為民,加快發展”教育活動,倡導干部以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環境。要徹底簡化、規范辦事程序,對政府部門職能職責范圍內的事務,要本著方便群眾,服務企業的原則做到從優從快,服務到位,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開辟“綠色通道”。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興辦私營科技企業,特別要放寬私營科技企業冠以“遼寧”名頭的審批條件。
3.加強市場準入環境建設,為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營造公平競爭的運營環境
第一是政府補貼要取消。政府對國有企業補貼實際上就是市場準入的不公平。第二是減少行政許可,也就是通常講的要改革審批制度。第三是配套條件要公平。配套條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原材料價格,如果給非公有制企業的原材料價格同給已經進入市場的國有企業的價格不一樣,就會削弱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是配套品和代用品的政策也得一視同仁。市場準入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價格。如果政府采取限定價格的辦法,對新進入市場的企業是不利的。因此,所謂市場準入,就是要保障上述四個方面的公平。
4.消除融資“瓶頸”,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的融資便利環境
必須積極發展適應非公有制經濟需要的多層次現代金融體系和民間資本運營市場,逐步消除融資“瓶頸”。要加強金融服務,拓寬個體、私營經濟的融資渠道,國有商業銀行應根據國家信貸政策,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與其他企業同樣給予貸款支持;城市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機構,要堅持以為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信貸支持作為重要經營原則,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從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上繳的地方稅收新增部分提取一定比例,建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中小企業信貸供給主體,允許非公有制企業,中小企業設立融資促進會以及其他非金融性機構,通過聯合擔保或互擔保等方式方便企業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