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業賄賂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商業賄賂出現以來,各國都采取措施加以禁止,世界各地的相關立法就足以鑒證各國當權政府對商業賄賂的重視。本文從商業賄賂的概念,特征及其構成要件入手,對商業賄賂的危害及其本質,淺析幾點看法。
[關鍵詞] 商業賄賂 經營者 回扣
一、商業賄賂的概念及特征
商業賄賂作為商業內幕的一部分,在市場經濟出現之初,被視為商業習慣,政府并未制定法規予以管理和干預。在很多情況下,商業上的行賄,為我們文明世界各方面承認為商業經營的傳統作法。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商業賄賂對于自由競爭的經濟秩序的破壞作用日漸突出,引起西方許多國家的重視。許多國家對商業賄賂做出界定,并制定措施予以控制。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賬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第2款同時規定,“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賬。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賬。”
可見,商業賄賂有如下特征:
1.商業賄賂以排擠競爭對手、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是否以營利為目的,是商業行賄與其他行賄區別的一個主要標志,也是界定經營者的行為是不是商業行賄的界限;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經營者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追逐利潤。可以說,經營者的一切行為,不管是合法行為還是非法行為;都是圍繞獲取經濟利益這個中心展開的,表面上,進行商業賄賂,經營者需要無償從自己的所得中支付給對方單位或個人一筆財物,是經濟利益的一種損害。實質上,經營者在進行賄賂時已經對賄賂行為的成本與收益有一個明確的預期。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經營者才會進行商業賄賂。
2.商業賄賂的行為主體是經營者。經營者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從事商品銷售活動或提供勞務活動的個人也是經營者。實踐中有消費者(居民個人)為了買到緊俏商品或取得優惠成效條件而向銷售商提供財物或其他利益的情況,但這種行為以滿足個人日常生活需要為目的,而不以商業競爭為目的。所以,消費者的行為不屬于商業賄賂行為。
3.商業賄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賬外暗中給付回扣。商品購銷中的“回扣”是一個使用率頗高的詞,而且回扣、折扣、傭金經常容易被混淆。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正確區分了這三者。折扣(discount或rebate)是指購銷商品時價款總額按一定比例的扣除,即俗稱的“打折”,在支付價款時立即扣除或者是先支付價款總額再退回一部分。德國專門制定有《折扣法》,允許交易中給予顧客不超過成交總額百分之三的折扣。傭金(commission)是指具有獨立地位的中間商如經紀人等為他人提供商業服務,撮合交易而得到的報酬,折扣和傭金在商品購銷中是允許的,但給予和接受折扣或傭金的交易雙方必須采用明示和入賬的方式。所謂回扣,通常認為,是在商品交易中,一方在收取的貨款中,扣出一部分送給對方或其委托代理人(指經辦人)的錢財。回扣在形式上通常由賣方支付,用以酬謝買方或其委托代理人。賬外暗中給付回扣是禁止的。這里的關鍵是對“賬外”和“暗中”的理解。賬外指不入正規的財務賬,暗中指不在合同、發票等中明確表示出來。賬外、暗中指在商品購銷中落入個人腰包或者單位小金庫的那部分收入。這種回扣往往以各種名目出現,諸如手續費、好處費、勞務費、辛苦費、茶水費、咨詢費、顧問費等等。
4.賄賂的內容是財物或者其他利益。財物即財產和物品,是直接的物質利益的體現。“其他利益”是直接物質利益以外的利益,包括間接物質利益和非物質性利益。前者如提供高級待遇、提供住房、進行經濟擔保、提供豪華旅游觀光、設立債權等等。后者如遷移戶口、幫助出國、調動工作、晉級、晉職、安排子女升學、提供性服務等等。
二、商業賄賂的危害
《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商業賄賂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禁止,是因為商業賄賂對社會有以下嚴重的危害:
1.商業賄賂從根本上背離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要求,破壞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在一些行業和領域中,商業賄賂已經成為企業運行的“潛規則”,面對這樣的“潛規則”,企業自身往往無力對抗,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失去市場機會和份額,一些企業在憤怒、無奈之余,也不情愿地選擇了屈從,從而使得商業賄賂的雪球越滾越大。這種商業賄賂導致的惡性競爭剝奪了其他競爭者公平交易的機會,使守法經營的企業淪為受害者,使誠信等公序良俗受到極大破壞。
2.商業賄賂阻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破壞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公平合理的競爭有利于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防止資源和勞動的浪費。但是,商業賄賂使商品和服務不能按照本身質量的好壞、服務水平的高低進行交易,致使在市場競爭中質量差、水平低的商品和服務可以打敗質量好、服務水平高的商品和服務,為假冒偽劣商品生產銷售活動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使市場價值規律和市場競爭規律無法正常發揮作用,交易的天平因此向行賄者一方傾斜,嚴重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生產技術、服務水平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提升,損害了廣大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3.商業賄賂加大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消費者負擔,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據透明國際估計,全球每年因為賄賂和腐敗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32000億美元。所有這些費用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消費者不堪重負。同時,由于商業賄賂大都是在賬外暗中進行,產生的不正當利益進入交易對方單位的“小金庫”或者個人腰包,導致國家、集體財產被私人大量侵吞的嚴重后果。據有關部門測算,僅在全國藥品行業,由于商業賄賂每年流失的國家資產即達7.72億元,約占全國醫藥行業全年稅收的16%。
4.商業賄賂已成為滋生腐敗行為和經濟犯罪的溫床。在商業賄賂成為“潛規則”后,越來越多的經營者為了在競爭中獲勝,不惜以重金腐蝕、收買商業活動相關單位人員(其中包括國家工作人員)。已查處的高官腐敗案件證明,腐敗通常與商業賄賂相聯系,在我國,已查處的高級領導干部受賄犯罪案件(如成克杰受賄案)和重大經濟犯罪案件(如廈門遠華走私案)中,絕大多數都涉及到商業賄賂。因此,商業賄賂是滋生腐敗行為和經濟犯罪的溫床,已經成為近年來經濟領域中犯罪的一個突出問題。
綜上所述,商業賄賂隨著經濟的不斷地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的普遍問題,而鑒于筆者上述的這些危害,治理商業賄賂是擺在我們面前急待解決的難題。我們需要從立法,行政,企業管理等等各個方面加強規范和配合。力求歸還一個良性健康的市場環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