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以價值最大化代替利潤最大化作為發展的目標,關注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價值鏈管理理論應運而生。價值鏈會計就是以價值鏈管理理論為基石,對傳統會計理論所進行的發展與創新。其重要意義在于,這種新型會計要滿足企業管理者對于一切影響企業實現增值信息的需求。本文探討價值鏈管理與價值鏈會計的關系,其目的是不斷豐富和完善會計理論,為企業會計變革提供支持。
[關鍵詞] 價值鏈 信息 資金流 競爭力
價值鏈理論從企業追求的價值最大化目標出發,將企業活動劃分為若干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環節進行分析,認為企業內部各環節活動均存在增值因素,企業同供應商、經銷商之間也有著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是價值鏈會計的管理理論基礎。現從價值鏈理論的發展入手,分析其與價值鏈會計之間的密切聯系。
一、價值鏈理論的含義
價值鏈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中首次提出的:“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 即價值鏈是指從供應商開始直到顧客價值實現的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和相應的流程。其根本理念是將企業的生產、營銷、財務、人力資源各方面有機整合、計劃、協調、監督、控制,以求得到最大增值效果。
二、價值鏈理論對會計的沖擊和挑戰
傳統會計理論主要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組成。財務會計是在會計假設基礎上,依據權責發生制等原則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的記錄,其最終目的是保證財務報表真實反映企業經濟狀況。管理會計 是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內容的。隨著價值鏈理論的提出,企業價值成了管理的重心,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決定企業命運的重要地位。這同傳統會計理論在學科劃分、會計理念等問題上產生了差異。
1.擴大了會計主體范圍
如果把價值鏈從生產周期角度繼續細分為供應鏈和分銷鏈。供應鏈是指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而分銷鏈是與下游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價值鏈理論創新之處一方面在于將合作伙伴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強調“共贏”。這便要求在會計核算,以及管理中把密切影響企業價值增長的上下游其他企業擺在一個特殊的地位,而不是如傳統會計把企業孤立起來,將任何采購和銷售都僅僅當作單純的對外交易。
2.提出了全新的分析角度
傳統會計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支出、利潤六大要素角度將企業經濟活動進行拆分和反映的。而依據價值鏈理論進行管理的企業,客觀上要求認真分析供應、生產、銷售等等每個環節增值能力,顯然,價值鏈理論已經為價值鏈會計研究提供了天然的板塊劃分依據——根據生產經營活動各階段進行劃分和反映。
3.突出了資金流的重要性
把企業價值創造過程比作價值鏈,可以十分形象的表現出資金在價值增值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資金的不充分運用會影響企業增值能力,降低價值鏈的整體增值效果。另一方面,任何一環由于資金缺乏所引起的中止或延誤都會破壞整條價值鏈的連貫性,從而使企業創造價值的目標化為泡影。資金流在價值鏈理論中所占據的特殊地位決定了,憑借傳統會計理論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計量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于資金運動的信息要求。所以,在價值鏈會計中,收付實現制要被更大程度上運用到現金的管理中,精確現金運動的時點,做到既不浪費資源,又不使企業面臨額外的風險。
4.抬高了信息需求“門檻”
(1)信息需求量更大。企業面臨新的生存環境,為提高企業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管理會計必須從只關注內部信息轉變為價值鏈會計中所要求的對企業內部和外部信息的共同關注。同時,這種新型會計中所提供信息的概念也更加寬泛,不再局限于“財務信息”,而要使其進入一種相對多元化的局面。
(2)信息質量要求更嚴格。企業對于信息質量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相關性和及時性兩個方面。及時性保證了企業在競爭中可以領先一步決策、領先一步動手、領先一步占領市場。但及時性又是建立在相關性基礎上的。提供與決策毫不相關的信息反而會耽誤決策者寶貴時間,貽誤戰機。
以上四條就是傳統會計在價值鏈理論體系中暴露出的弊端,也是構建價值鏈會計體系時所需要關注的環節。這里,將只從信息和資金兩個問題入手,對價值鏈會計體系的構建做簡單的分析。
三、價值鏈會計研究的關鍵問題
價值鏈理論注重的是企業經營活動的連貫性、流動性,涉及到價值鏈會計的部分主要是信息流和資金流。
1.資金流
企業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資金的運動,資金的增加也屬于企業增值的范疇。而現金流的管理是企業管理資金的具體形式,可以分為現金流轉預算、現金流轉計量和控制、現金流轉分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管理都不容忽視。
(1)現金流轉預算。企業在預算階段中所要做的,首先是將企業的全部活動編制業務流程,再按業務流程的前后排序做好現金預算,運用統籌方法合理安排企業持有現金數量。這樣前階段的流入可用來供給后階段的流出,充分縮短了額外現金在企業內部滯留的時間。
預算管理通過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結合,將整體目標在各環節間分解,在各部門合作的基礎上,可以節約費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1)現金流轉計量和控制
①現金流轉計量。同預算一樣,現金流轉計量是依活動先后順序分別計量的。以往按權責發生制核算的會計利潤賺得的是收益,并不是手頭可用的現金,只有對現金的流入和流出進行準確計量,才能真實反映收益和成本之間的關系。
②現金流轉控制。企業實現增值過程中時刻與價值鏈上其他企業存在著互惠互利、互相影響的緊密關系。企業可以采用三段式控制鏈管理來回避經營方面的風險。第一,事前控制,主動了解客戶資信、預防交易風險。第二,事中控制,評審欠款原因,進行應收賬款可回收性分析并制定收款政策、組織追收。第三,事后控制,使用備用流動金、壞賬準備金、保險金、擔保金等工具對損失進行經濟補償。
(3)現金流轉分析。企業必須做到定期進行現金流轉分析,觀察本階段的流轉過程中現金是多余了還是短缺了,組織完善預算。在面臨現金盈余或短缺的狀況時,對于構成核心競爭力起決定作用的業務環節,一定要特別關注,以求最大程度增值。
2.信息流
如果說資金流強調價值鏈會計從深度上把握企業現金流動情況,那么信息流則是對會計部門為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從廣度上加以要求。價值鏈會計體系構建的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分析,總結出一系列特定的方法、渠道、角度,收集企業所需要的信息,供管理者做出決策。可見,價值鏈會計中的會計部門扮演了信息中心的角色,與傳統意義上的財務部門已經產生了很大差異。對決策具有影響力的信息主要有環境信息、風險信息和業績評價信息共三大類。
(1)環境信息。環境影響企業,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宏觀經濟特點、市場狀況等方面。如稅法的修改,會引起生產、銷售等環節創造價值能力的變化,計算任何分析指標時都應該剔除稅率的影響,考慮凈增值額,這其中決定企業價值鏈各環節應繳稅款的稅率、稅制等因素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信息。總之,對于環境信息的把握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暫時性的有利時機為企業創造價值。
(2)風險信息。企業生存是一個不斷面對風險、回避風險的過程,不同行業都有其特有的風險,因此,價值鏈會計體系中的財務部門必須可以擔當預見、判斷未來風險的角色,分析風險的影響程度、發生可能性、抵御或補償措施、由于實施該措施對于增值效果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上報決策者。
(3)業績評價信息。傳統管理會計一般以投資報酬率評價企業的業績,而投資報酬率以一定期間的會計收益為基礎計算。價值鏈會計應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對產品合格率、顧客滿意程度、市場占有率,以及創新能力等非財務指標的提供上,這些指標組合可以反映企業經濟狀況和發展前景,比單純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指標更有用。
價值鏈會計是以價值鏈管理為理論基礎的全新會計類型,它一改傳統會計中“唯利潤是尊”的思想,緊緊圍繞著“價值”二字,反映價值鏈各環節的實際增值效果,是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目標的有力武器。今天,價值鏈會計仍然處在其最初的發展階段,它的完善既需要把價值鏈管理理論同會計工作具體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會計發展數百年所積累的經驗,又不能拘泥于傳統會計理論對于會計部門權限的限制。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信息在企業管理中作用日益突出,以充分、精確提供決策信息為目標的價值鏈會計,必將成為會計理論發展的新趨勢,成為新世紀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會計理論之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