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速度比較快。城市化,是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從改革開放以來,提得最多的。是否在城市發展的春天過程中,農村發展的春天已經來臨。本文就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城市問題,提出鄉城化思維。以期發展我國的城市,同時也使農村得到發展。在中國“三農”問題中尋求達到城鄉統籌發展一種新思維。
[關鍵詞] 城市化 農村 鄉城化
一、城市化應當把農村發展作為基礎
城市化的過程實際上是農村居民點衰落的過程,但同時也是農戶經營規模擴大的過程。農村不僅僅是城市的糧食基地,還應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態系統。農業是立國之本,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必須把農村發展作為基礎。不能用犧牲農業和農村作為城市化發展的代價。
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農民大國”,多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并主要依靠小規模農業維持生計。據核算,如果沒有政府豐厚的補貼,農戶的經營規模必須達到10公頃以上才可能談得上小康生活。即使有政府補貼,農戶的經營規模也應在4公頃左右,使農業人口降低到8000萬以下,否則農戶的收入仍然不足以使其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在一些農業生產條件差的地方,不論農民耕作多少土地,要達到目前中等生活水平都是不可能的(何況農村失地現象步步嚴重)。2006年3月8日下午3時,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尹成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財政部副部長朱志剛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答中外記者。面對這些問題,中央高層對我國城市化做出通盤考慮,以推動城市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城市化的拉動力量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地方之間經濟發展的競爭,以及我國干部任用制度等因素促使各地城市政府對城市建設大舉投入,而建筑行業的巨大利益又拉動了城市房地產的高速擴張,甚至促使一些地方政府打開城門,允許農民辦理城市戶口進入城市。同時,城鄉居民之間的巨大收入差異和社會福利差異也在吸引農村居民到城市定居或務工,以至小孩就學,醫保等制度的門檻也未能阻止農民進城。
二、城市化不能孤立地發展城市
在城市化過程中,要始終注意發揮農村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資本和勞動力仍將向城市集中。農村中素質高的勞動力會更多地向城市流動。投資者將注意資本的聚集效應和專業化分工效益,把資本投向適當的城市。城市化過程中土地的價格會上升,如果有一個相對健全的市場機制,特別是有合理的土地產權基礎和收入分配機制,每個區域將會形成土地的均衡價格,從而實現土地利用的節約。從以往的實踐看,勞動力流動渠道的阻塞和土地定價不合理始終是影響我國城市化健康發展的難題,解決這個難題的主要辦法是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城鄉之間的鴻溝在擴大;大城市的高速擴張帶來了擁擠和低效率的“城市病”,城市內部出現了“二元結構”。
一些中小城市在擴張中嚴重浪費土地資源,各種“開發區”蠶食了大量良田;產業結構和城市布局不合理導致資源配置效益下降。
一些大城市力圖建立完整的產業體系,而一些小城市出現了產業的“空洞化”。
城市化弊病久為世人受夠:房地價昂貴、建筑與人口過密、交通阻塞、污染嚴重,日照少、通風差、垃圾污水處理難、疾病高發、貧民區根治乏術、犯罪率高、市政設施與住宅建設滯后等等。
而最大公害有四:①城鄉差別懸殊;②鄉村流入城市人口就業難,形成永久性貧民區;③城市本身高消耗、高污染、低情感,難持續發展,代價太大;④在當前全球化大局中不可能解決高失業率問題,其他社會保障負擔加重。
三、從“城市化”到“城鎮化”
“城市化”到“城鎮化”的提法的變化。正如一些研究工作者所言,這兩個詞語在翻譯為西文時可能不好區別。如果一般性地討論問題,人們也不會太注意這兩個詞的區別?!俺鞘谢笔轻槍ζ姘l展大城市問題而提出的,它包含了積極發展縣域重點市的政策取向。
提“城鎮化”并不是說大城市不好,不發展大城市,而是強調建立布局合理的城市體系,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從總體看,大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它們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縣域重點市,所以在城市化政策中強調發展縣域重點市還有矯枉過正的意義。也許過若干年我們又會用“城鎮化”替代“城市化”的提法,但在目前這個階段,使用“城市化”這個術語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要堅定城市化的信心,把城市化看作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否定城市化就是否定現代化。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國實現城市化目標將是一個長時期過程。
四、城市化進程中的鄉城化思維
當前的突出問題是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進入城市后,面對處于強勢地位的資本和其他一些城市社會網絡,各種可見的或不可見的規則讓農民或城市新居民的利益受到損害。政府面對這種不對稱的關系要制定出有利于農民的規則,以平衡城市內部的關系,消除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在未來一個時期,處理好城市人口規劃和人口自由流動的關系、城市企業中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城市新居民和原住民之間在社會保障方面的關系,以及城市間的行政和財政隸屬關系等。
溫鐵軍(中宏網首席經濟學家,《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志社社長兼總編)曾這樣回答過提問記者。
問:城市化解決不了中國“三農”問題?
答:中國是個農村人口大國,戶籍登記73%的人口是農民,大約有8億9千多萬,但是按照居住地的統計是64%左右,中間有10個百分點的差,拿去跟中國的總人口一比,就比出了1億3千多萬,那就是1億3千多萬人實際上并不居住在農村,已經進了城。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國的工業化資本急劇擴張,但也僅吸納了1億多人,工業化擴張的速度遠遠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可以預計,中國工業化的擴張不可能維持20多年來的高速度,因此,依靠城市化來轉移農村人口解決“三農”問題不大現實。
城市化的出路在何方?
鄉城化或城市化?
鄉城化:鄉城非鄉非城,亦鄉亦城,或大或小。鄉村就地鄉城化,城市轉型鄉城化。鄉、城同時大開發,充分發揮各文化層次人員作用與擴大就業;充分利用分散的鄉土資源;大減投入又大增產出。盡快根治城市弊病發展鄉村,消除城鄉與地區懸殊。
鄉城化初期,鄉村可保持原貌,而集中有限資金以發展信息化為主導,以提高效益的各業經濟,避免大建投入大無產出或產出少的,非實質性發展經濟的廣場、洋樓、大街。城市按信息化鄉城重新規劃,調整產業結構,而不求豪華形式。
鄉城化的靈魂是鄉城一體,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生活與生產、休閑與工作,以及人與人都重新相融為一的人類生存空間新形態。同時又是分散與集中也相融為一的,人類生存的時間形態。城鄉或公司與個人,雖遠離卻可同時協作。還有個人與家庭、家庭與鄰里、大社會與小社區之間的人際關系重新走向融洽。
逆城市化降低房地產價格。鄉城化生活、工作合一,可省一半建筑,比逆城市化空出城市住宅更進一步,又空出城市寫字樓、車間及服務性公共建筑,城市房地產再降價。原鄉郊僅供居住的房屋多功能化,兼工作或生產,所增建筑少,初期還可以只調整原有廳室用途。
原來的城市人口一減多益:建筑密度降低,優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方式。
鄉城化節省城市用地,有利環境保護。人口分散,就地鄉城化,可利用鄉土資源,分散而便于處理利用垃圾污水。更重要的,一是大利于治貧,緩解與消除城鄉差距;二是信息化主導工業及其他各業,網絡化組織全境力量,大利西部開發及全球化的發展、競爭與自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