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旅游是把農業、生態和旅游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生態經營模式,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的一種新型的旅游開發類型。其實質是利用農村的農業資源和人文資源,以整個農村景觀、農事活動和農業生態系統來吸引游客,使農業由提供農產品的第一產業導向提供旅游、加工、服務的第三產業,既可發揮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生態環境教育及鄉村游樂的功效,又可達到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作用,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
一、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前景
生態農業旅游是當今旅游發展方向之一,具有強大的生機和廣闊的前景。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游,旅游者可騎馬、釣魚、參與農活,借此暫時離開繁華喧鬧的城市,在安靜、清新的農村環境中生活一段時間。到20世紀中后期,農業旅游結合住、食、游、休閑、購物等多種方式來進行。80年代以來人們到農村呼吸新鮮空氣,喝山澗清泉,或者參加一段時間的農事活動,對農村的田野風光和生活方式越來越感到興趣。所以,觀光農業、農業生態旅游等項目以及相應的農業旅游場地的建設在世界各國相繼崛起。
近幾年來,我國的生態農業旅游已經興起,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愛好。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主題定為“中國鄉村游”,其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標志著旅游重點已經由城市轉向農村。可見在正確的政策導向下和人們的需求下,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已經成為現代旅游業的新增長點之一。
二、秦皇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優越條件
秦皇島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這使秦皇島生態農業旅游具備了優越的發展條件。
一是地理位置優勢。秦皇島地處河北省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西近京津,位于最具發展潛力的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是東北與華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其交通便捷,通訊發達。秦沈高速鐵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條鐵路干線和京秦高速公路、102、205國道貫穿全境。從北京、沈陽到秦皇島只需兩個多小時。有利于游客周末的短途旅行,增加旅游頻率,消除游客的交通不便的后顧之憂。
二是旅游資源優勢。秦皇島是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園”之美譽。具有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擁有長城、濱海、生態等良好的旅游資源,而且空氣中對人體有益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7000個以上,為國內其他城市的數十倍,每年都有上千萬海內外游客慕名而至。
三是農業物產資源優勢。秦皇島市轄北戴河、山海關、海港三個城市區和撫寧、昌黎、盧龍、青龍滿族自治縣四個縣,其中昌黎、青龍兩縣和山海關區分別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葡萄之鄉”、“中國蘋果之鄉”和“中國大櫻桃之鄉”的稱號。昌黎縣的酒葡萄和干紅、干白葡萄酒產品極負盛名,被譽為“中國的波爾多”;盧龍縣盛產甘薯種植并進行深加工,被命名為“中國甘薯之鄉”。利用這些豐富的物產資源,發展農業旅游項目,使秦皇島的生態農業旅游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并能富有特色和吸引力。
四是客源優勢。借助于秦皇島的旅游資源優勢,可以為秦皇島的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帶來大量客源。另外秦皇島的優越地理位置,距周遍城市較近,交通便利,城市的上班族在一周的勞累之后,需要找一個環境優美輕松自然的場所去放松心情,利用周末兩天的時間來秦皇島市一中理想的選擇。這種經濟、便利、時間允許的周末旅游對周遍城市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當前強調素質教育,提倡培育學生從小重視環境保護,愛護生物,熱愛勞動,熱愛農村,熱愛祖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創造有利于進行學生素質教育的設施和環境,鼓勵和宣傳大、中、小學生有計劃地去農村做農業生態旅游活動,進行思想情操教育和科學普及教育,當有很大意義。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廣大客源。
三、秦皇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問題和發展思路
1.秦皇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問題
秦皇島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較快,獲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根據調查分析,秦皇島生態農業旅游仍存在一些問題:
(1)景區總體規模小,沒有很好形成其獨特的完整性。
(2)缺乏綜合性的觀光休閑農業場所,休憩服務設施不足,游客逗留時間短。
(3)有些農業旅游項目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內涵、只會收門票。
(4)受氣候條件和農時季節的影響,農業觀光旅游時間具有季節性,淡旺季的反差較為明顯,出現了夏忙冬閑的情況。
(5)農業生態旅游項目以鄉村自主開發較普遍,經營者和旅游服務人員素質一般不高,管理還不夠規范,旅游服務的質量不高。
(6)旅游景區一般缺乏整體規劃,綠化美化較差,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薄弱,保護設施和宣傳力度也較差,衛生條件不夠完善,缺乏具有一定農業知識或環境保護知識的導游。
2.秦皇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幾點思考
根據秦皇島旅游市場的需要,目前秦皇島還需要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類型有:
(1)休閑農場。休閑農場市場很大,尤其城市游客需要較多。因此,可利用廣闊的山地(如山海關、青龍等地區)和豐富的農業資源,依托周圍的名勝古跡,建設為綜合性的觀光、體驗、游樂、度假區。備有住宿和飲食服務等設施,方便游客留宿。這類項目投資可多可少,規模也可大可小,具有靈活性。
(2)觀光果園、采摘區。秦皇島各種水果品種較多,果園也不少,但是分布比較零散,沒有形成規模。因此目前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建設規模要大、檔次要高、果種要多和品種要好的觀光果園。最好能四季有果,且多優良珍稀品種和引進的名果佳果,做到常年經營,吸引力大。對于園內的普通水果,應建立采摘區,讓游客體驗采摘的樂趣。
(3)教育農園。現在城市的孩子對農業知識了解的很少,經常會出現把小麥苗當韭菜的笑話。可見建立教育農園非常必要。將其發展成為生物學課外教學和實習的基地,使學生不但可參觀,而且可動手助耕或收獲產品等活動,普及高科技農業知識,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4)高科技農藝園。運用農業高新科技手段,組織培養和雜交育種等。突出各種無公害的蔬菜、果品和觀賞花卉,成為融農業生產、農藝奇觀、旅游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農藝園。
3.結論
秦皇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農業特色、經濟基礎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特點,合理規劃布局,突出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區域農業旅游的特色。因此,發展秦皇島生農業態旅游還應注意如下幾點:
(1)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將促進主體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所以應把它作為推動當地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模式去開發。
(2)在發展秦皇島生態農業旅游時,應充分認識到農業旅游的自然性和季節性的特點。要在農業生產與旅游相結合的基礎上,保持一種自然生態農業景觀和鄉土氣息渾厚的民俗文化,不應過分依賴非自然性的農業技術和刻意追求人為的造景。
(3)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在保護與優化的前提下,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布局,全面規劃,避免重復布點,這樣才能開發出生態環境優美,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農業生態旅游景點,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以促進農業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